把幼小孩子注意力短暂的表现当成是“坐不住”的“问题”,并采取错误的压制、强制驯服的教育方式,这只会扼杀孩子的本性。
在一家超市游乐场,我看到一些孩子在玩,就好奇地在一旁看起来,并和附近一位妈妈聊起来。
得知我做儿童教育工作,这位妈妈一下子对我打开了话匣子。
她的女儿3岁半,是个漂亮的小姑娘,正和一个男孩一起玩跳跳床。
这位妈妈一边不时地瞄向女儿,一边对我说:“我发现我女儿不管做什么事都三分钟热度,什么事都坚持不下去。”
我笑着问她妈妈:“怎么会呢?我观察她玩跳跳床,到现在,她好像已经玩了十几分钟了吧,还不嫌累呢。”
“我在家教她识字,她常常刚认了几个字,就不学了。前段时间,她喜欢上了画画,我就给她买了一套绘画工具,你猜怎么着?”
我用眼神问她妈妈:“怎么了?”
“人家刚画了两天,就把画笔扔到一边,再也不画了,而是去玩一位阿姨送给她的翻斗车了。”
“嗯,小孩子很容易被新的事物所吸引。”我点点头说。
女孩的妈妈接着说:“这辆翻斗车刚玩了几天,她就扔到床底下,去弹电子琴了,但她也不是认真地学,而是胡乱地弹……唉,她干什么都没有长性。”
我基本明白了这位妈妈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她所说的是孩子的兴趣容易转移的问题。
想了想,我对她说:“你说的这些很正常,孩子的这些表现都不是问题。这个年龄的孩子,兴趣容易转移,她还很难对一件事、对某一样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
“真的吗?我很担心她这样下去会成为没有耐性、缺乏毅力的人,怕她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女孩的妈妈疑惑地问我。
在听了我的进一步解释后,这位妈妈才放心下来。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因为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容易将孩子的某些正常表现当成是“问题”,从而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这是父母要设法避免的。
有一年,我回老家过春节。
一天,去一位小学同学家找他聊天时,我见到了他3岁的儿子。同学的儿子刚上幼儿园,正在识字。
农村的幼儿教育不是很完善,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在一起,老师无非就是带着孩子瞎玩,教孩子识几个字,做几道算术。所以,孩子们带回家的作业常常就是写字和算术。
那天,我看到同学的儿子正坐在板凳上“写作业”。
小家伙虎头虎脑,很可爱。在我和同学聊天时,他不时抬头看看我们,冲我们笑笑。写了一会儿,他开始玩橡皮,玩一会儿,又继续写。
有时,他会站起来跑向旁边的水盆边,那里面养着两条活鱼,他就蹲在旁边看鱼儿游来游去。
一会儿,奶奶端着一笸箩花生进来,孩子又要跑去拿花生。
每当发现儿子“不专心”写作业,同学都会呵斥他,把他拉回来,摁在凳子上,大声说:“老实坐着,好好写,咋这么不专心呢?”
每每这时,儿子就会强烈地反抗父亲的“专制”。
同学冲我苦笑:“这孩子太皮了,写字总是不专心,你看看,他坐不了几分钟就去干别的,最多只能坐十分钟。唉,头疼啊,这个问题可真难办。”
看着同学愁眉不展的样子,我也苦笑,心想把这么小的孩子“禁锢”住,让他长时间地学习枯燥的汉字,只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和潜能。
“其实,小孩子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刚才我看到孩子的表现,都很正常啊!”我说。
“那也不行,现在坐不住将来怎么能成器?我可不信你那套理论,孩子就得严格管教。”
我无奈地摇摇头。
把幼小孩子注意力短暂的表现当成是“坐不住”的“问题”,并采取错误的压制、强制驯服的教育方式,这只会扼杀孩子的本性。
一个周末早晨,我去菜市场买菜,正巧遇见同小区的王大姐。买完菜,我们就一起回家。
在路上,我和王大姐谈论起了各自的孩子。
王大姐的女儿蓓蓓刚上初一,13岁,一直是个乖巧的女孩。
“我闺女现在没以前那么听话了,她以前多听话啊,这您也知道。可她现在,不知为什么,总和我唱对台戏。我担心,她的表现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不会跟人学坏了吧?”
“哦?你举个例子,蓓蓓怎么和你唱对台戏的?”我问王大姐。
“比如,前天早上她上学时,天气凉,我让她穿厚点的毛衣,她却嘲笑我老土;晚上,我嘱咐她先写作业再看电视,她却埋怨我多管闲事,还故意不按我的吩咐做。唉,这孩子……”
“就这些?我家小语刚上初中时也这样。”我笑着看王大姐。
“这些还少啊?这还不是问题啊?蓓蓓以前可从来不这样的。”王大姐惊讶我对孩子这么多“问题”怎么会如此淡定。
我哈哈大笑起来。王大姐不解:“您还笑?我觉得您家小语当时肯定没有蓓蓓的问题多,所以您不担心小语成为问题孩子。”
“我看您家蓓蓓挺好的,没什么问题啊!其实,中学的孩子,不听家长劝告,只按自己的方式做事,这很正常,他们本来就不喜欢被人摆布,而喜欢自主。”
听了我的话,王大姐马上反驳:“可问题是,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做事,常常是错的,比如前天蓓蓓穿衣服少,就有点感冒了。我觉得,她是故意在跟我作对。”
“嗯,理解。这正是青春期孩子的一个特点,他们渴望独立自主,不喜欢总按成人的要求去做事,即使自己的决定和做法是错的。”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父母眼中的“问题孩子”,这常常是因为父母不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而采用错误的教育方式,致使孩子叛逆,“问题”更突出。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会出现不同的父母所认为的“问题”。
但有时,父母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而将孩子的某些正常行为表现错当成孩子的“问题”,把孩子定义为“问题孩子”,这是不可取的。
要避免这一点,父母就要不断学习,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以了解不同时期孩子的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