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他会越做越好
——“问题”是孩子人生的组成部分

父母要做的,不是设法避免孩子的这些问题,而是要给孩子机会让其经历和面对问题,给孩子机会学习解决问题,相信孩子的潜力,相信他各方面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小语小时候,有一次,邻居王大姐到我家来借东西,正赶上我们吃午饭。她看到1岁2个月的小语自己吃饭,很好奇,就坐下来看她。

小语坐在小椅子上,戴着不透水的大围嘴,一手把着碗,一手拿勺子用力地铲碗里的饭。她神情专注,丝毫不在意一旁的王大姐。

这个时候,小语手上、脸上、衣服上已有很多米粒和菜叶,甚至头发上、地上都有一些汤汁和饭菜。

小语笨拙的小手在碗里捣来捣去,很努力地要盛起饭菜往嘴里送。可是,她不是盛不住饭菜,就是勺子没到嘴边饭菜就撒了,或将勺子伸到了鼻孔处。

几个回合下来,小语能吃到嘴里的饭菜很少。热心的王大姐似乎看不过去,她几次忍不住想帮助小语,我都制止了她。

王大姐埋怨我说:“孩子这么小,吃饭这么困难,您就看着不管?她吃不饱怎么办?您这当妈的真狠心。我儿子都3岁多了,每次我都喂他吃饭呢……”

我笑了,对王大姐说:“没关系,孩子刚开始做什么事都不熟练,但总会由不熟练到熟练。如果看到孩子做事不熟练,我们就替他做了,那孩子什么时候也学不会做事。”

王大姐摇摇头:“说是这么说,可孩子现在不会吃是个问题啊,孩子大了自然就会了。”

我也摇摇头说:“那也得从小练习,孩子做事总要经过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什么事都不是长大了一下子就会做的。”

王大姐的做法很常见吧?在孩子做事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因为看到孩子不熟练、总出现问题,而为孩子代劳?

放开你的手吧,让孩子经历“做事出问题或出状况”的过程,这是孩子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必经之路。

一次,我带小语在小区广场上玩,遇见了同小区的佳佳和她的妈妈。

佳佳的妈妈向我抱怨已快4岁的女儿什么事都做不好,吃饭吃不好,穿衣穿不好,自己的餐具和玩具等也都不会收拾。

我问佳佳的妈妈:“这些事情,您是不是还都替女儿做?”

佳佳的妈妈想了想说:“是啊。您跟我说过,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但看到佳佳总做不好,总出问题,我就着急,忍不住替她做了。我想,佳佳是不是比别的孩子笨呢?她怎么总做不好呢?”

我理解佳佳的妈妈的心情,她急切地希望女儿做好,但又怀疑女儿的能力,一言一行中透露给女儿“你不行”的信息。

我说:“不是佳佳笨,而是你相信她笨,所以她就做不好事情了。”

佳佳的妈妈不解,疑惑地看着我。

“是您不相信佳佳有做好事情的潜力,当发现她做事出问题或带来麻烦时,您不能保持冷静,不由自主地替她做。佳佳从您的言行中也认定自己笨,她当然就做不好了。”

佳佳的妈妈似有所悟。

“所以,您要信任佳佳,相信她有做好事情的潜力,相信她会越做越好,不要一发现她的问题就用您的手代替她去做事。”

这是很多父母常犯的错误,当发现孩子做错事、做事出问题时,就忍不住代劳或认定孩子做不好。给孩子信任吧,即使他暂时做不好,父母也要相信他终究会越做越好。

孩子由于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做事能力不高,因而容易在做事时出现某些状况,这些状况在成人眼里可能会成为“问题”。

小语上小学第一天,我就要求她自己削铅笔,可小语的奶奶并不同意,她埋怨我说:“孩子削到手怎么办?”看到小语削铅笔笨拙的样子,奶奶忍不住要帮忙,我制止了奶奶。

没削几下,小语就把左手食指划破了,流了一些血。奶奶看见后,心疼地急忙帮她止血、包扎,一边说:“你看看,你看看,我说什么来着,有你这么当妈的吗?”

我不为所动,等奶奶给小语包扎好手指,我仍要求小语自己削铅笔,并耐心地教她如何削才不会伤到手。

闲着无事做的婆婆又要好心帮小语,见我依然拒绝,就一边嘟囔着,一边去客厅打扫卫生了。

费了很大劲,小语终于削完铅笔。看到她削的铅笔,我直乐,铅笔芯和外面的木杆连接处坑洼不平,不像用刀削出来的,倒像用牙咬的,里面的笔芯露出一大截,恐怕不小心就会折断。

果然,小语刚写了两个字,笔芯啪地一下就断了。小语满脸沮丧,又一次开始艰难地削铅笔。

没错,孩子因为缺乏经验、能力不强,做事难免会做不好,会犯错,或带来某些麻烦,或给自己造成伤害,这些在成人看来都是问题,但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孩子要成长,就必须独自面对这些问题,克服和解决问题,父母绝不要通过代劳而让孩子远离问题,而要给孩子机会让其学习解决问题。

可以说,“问题”是孩子人生中的组成部分,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内容。

父母要做的,不是设法避免孩子的这些问题,而是要给孩子机会让其经历和面对问题,给孩子机会学习解决问题,相信孩子的潜力,相信他各方面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njsNSVyzTp23nnoLzMn4iMPFrA749OMQnnZh7LaJu2jpjqeFYkTwmANZr6Eb/SU9



养个孩子真不容易
——没有孩子没有问题

没有孩子没有问题,父母要记住,孩子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而如何面对孩子的问题才是问题。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大家各自谈起了自己的孩子。

快言快语的刘姐说:“我儿子常跟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在一起,整天东游西逛、玩游戏、聊天,学习成绩不好,真让我失望。”

三十出头的莉莉听了刘姐的话,说:“刘姐,您就知足吧,谁不知道您儿子懂事、孝顺,将来肯定不会让您夫妻俩吃亏。”

其余几个朋友纷纷附和。

莉莉叹口气,继续说:“看看我闺女,还只是个小学生,就让我操碎了心,丢三落四、马虎、贪玩。唉,别提了,一堆的问题。”

其余的朋友也都打开了话匣子,纷纷诉说自己孩子身上的“问题”。

都说“孩子是自家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不知在这些当妈妈的眼里,怎么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家。

小齐说:“我儿子问题更多,不仅丢三落四,还迷恋网络游戏、看电视。唉,现在的孩子真难教育,一个孩子就有这么多让人操心的问题,真累死人了。”

小齐说完,大家齐刷刷看向一直没发言的我,我是这群人中唯一两个孩子的母亲,而且,在他们眼里,我也是很成功的母亲。

听了她们的话,看着他们各异的表情,我笑了,淡淡地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完美的,但每个孩子又都是可爱而美丽的,关键是我们做父母的如何看待他。”

顿了顿,我继续说:

“就像我女儿小语,她聪明细致,有爱心,活泼可爱,但她也很叛逆,做事拖拉,没有计划性,这些在某些父母看来可能就是大问题。

“不过我觉得,父母爱孩子,应是爱孩子整个人,而不只是爱他的优点。

“没有孩子没有问题,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问题,就会疲惫不堪。如果我们接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尊重和爱孩子的生命本身,相信我们会体验到更多为人父母的快乐。”

的确,每个孩子都存在一些成人认为是“问题”的表现,但这并不阻碍孩子成为有价值、有丰满情感且成功的人,不妨碍孩子成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父母们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养育孩子是件苦差事,在这个过程中,在孩子不同年龄段,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父母焦头烂额。

从前的一位同事曾向我抱怨说,她与女儿娇娇的相处,几乎每天都是让她身心俱疲的“战役”。

娇娇读小学五年级,有个性、叛逆、爱美。同事是中学教师,她告诉我,今年暑假,她在家要比在学校上课辛苦100倍,因为每天都要面对女儿的各种问题。

一天我在同事家做客,我和同事谈话的当儿,她要求女儿去写暑假作业,女儿不从,玩起了电脑游戏,这件小事激起了母女俩的一番激烈争论。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同事同意娇娇先玩一会儿游戏。

半小时后,娇娇还在玩游戏,同事一气之下关掉电脑,这下可点燃了女儿的心头之火。

接下来很长时间,娇娇处处与妈妈对着干。妈妈要她去烧水,她不去;妈妈好心劝她看电视小点声音,她装作没听见;妈妈训斥她,她更大声地顶撞妈妈……

看着这母女俩,我心想:真是一对冤家。

同事对我叹气说:“唉,这孩子真事儿,这么多毛病,每天不让我生一肚子气她就不甘心,养个孩子真不容易。”

我心里苦笑。或许是当教师的她对自己的孩子有完美主义情结,容不得女儿有一点问题,可她的努力却没换来自己期望的结果。

事实上,孩子有问题很正常,教育孩子就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抱怨问题,而要学会面对问题,设法解决孩子的问题。

在一个QQ亲子交流群里,有位妈妈向我讲述了自己的苦恼。

她说:“我儿子不善言辞,不喜欢跟人讲话,真愁人。而邻居家的男孩,跟我儿子一样大,嘴巴很甜,总是爷爷长、奶奶短,阿姨长、叔叔短地叫着,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我回答她说:“您儿子不喜欢跟人讲话,这有什么关系吗?他或许就是这样的性格呢?”

“当然有关系了。我儿子不爱讲话,别人给他的关注就少,喜欢他的人也少,等他长大后,成功的机会就少……”

这位妈妈的回答让我哑然,儿子或许是正常的表现,在妈妈看来却成了一个“问题”,使妈妈开始为他的生活和未来担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许久,我问这位“苦恼”的妈妈:“难道您儿子没有其他优点吗?”

“优点?当然有啊,他做事细心,感情细腻,懂得孝顺我们……”

我想像得出,电脑另一端的她说到这些,内心一定是幸福的。

“是啊,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问题。孩子的优点固然是我们喜欢的,但孩子的问题也会使他成为独特的孩子。或许,您儿子不善言辞,反而可能会让人觉得他踏实、可靠,觉得他值得信任,何必强求他十全十美呢?”

好长一段时间,这位妈妈发来一句话:“是啊,您说得有道理。谢谢您啊!”

不错,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问题”,优点和“问题”的组合,可能会让孩子变得独特,使其成为独一无二、有血有肉的人。

期望自己的孩子十全十美、没有“问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既然孩子的问题是不能避免的,父母何不试着接受孩子的“问题”,接受孩子的独特呢?

没有孩子没有问题,父母要记住,孩子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而如何面对孩子的问题才是问题。 njsNSVyzTp23nnoLzMn4iMPFrA749OMQnnZh7LaJu2jpjqeFYkTwmANZr6Eb/SU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