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轻松搭配,吃出健康宝宝

与婴幼儿时期相比,学龄前儿童生长速度减慢,各器官持续发育并逐渐成熟。家长需要供给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足够营养,并帮助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其一生建立健康膳食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学龄前儿童膳食的关键。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人。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全部营养素。所以儿童的膳食必须是由多种食物组成的平衡膳食,才能满足其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因而提倡给宝宝食用多样化的食物。

谷类食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传统膳食的主体,可以为儿童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等。学龄前儿童的膳食也应该以谷类食物为主体,并适当注意粗细粮的合理搭配和营养均衡。

(二)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要鼓励学龄前儿童适当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所含的营养成分都非常丰富。在制备儿童膳食时,应注意将蔬菜切小、切细以利于儿童咀嚼和吞咽,同时还要注意蔬菜水果的品种、颜色和口味的变化,尽可能地引起儿童多吃蔬菜水果的兴趣。

(三)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的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蛋白中赖氨酸的不足。肉类中铁的利用较好,鱼类特别是海产鱼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极为丰富,还富含维生素B 2 、叶酸等。我国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学龄前儿童平均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还很低,应适当增加摄入量,但是部分大城市学龄前儿童膳食中优质蛋白比例已满足需要甚至过多,同时膳食中饱和脂肪的摄入量较高,谷类和蔬菜的消费量明显不足,这对儿童的健康不利。鱼、禽、兔肉等含蛋白质较高、饱和脂肪酸较低,建议学龄前儿童经常吃些这类食物。

1 保证学龄前儿童获得充足的铁

铁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疾病。学龄前儿童缺乏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儿童生长发育快,需要的铁较多,每千克体重约需要1毫克的铁。

(2)儿童与成人不同,内源性可利用的铁较少,其需要的铁更多依赖于食物铁的补充。

(3)学龄前儿童的膳食中奶类食物仍占较大比重,奶是贫铁食物。其他富含铁的食物较少,也是易发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2 满足学龄前儿童对锌和碘的需要

我国部分儿童存在边缘性锌缺乏的问题。学龄前儿童锌的推荐摄入量为12毫克/天。锌最好的食物来源是贝类食物,如牡蛎、扇贝等,利用率也较高;其次是动物的内脏(尤其是肝)、蘑菇、坚果类和豆类;肉类(以红肉为多)和蛋类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锌。

学龄前儿童碘的推荐摄入量为50微克/天,使用碘强化盐烹调的食物是碘的重要来源,含碘较高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鱼、海虾、海贝类。学龄前儿童每周应至少吃一次海产品。

(四)饮奶,每天吃大豆及其制品

奶类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很高的天然食品。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 2 外,含钙量也较高,且利用率很好,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儿童摄入充足的钙有助于增加骨密度,从而延缓其成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目前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普遍偏低,因此,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应鼓励每日饮奶。

大豆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烟酸等。为提高农村儿童的蛋白质摄入量及避免城市中由于过多消费肉类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每天要吃大豆及其制品。

学龄前儿童每日平均骨骼钙储留量为100~150毫克,学龄前儿童钙的适宜摄入量为800毫克/天。奶及奶制品钙含量丰富,吸收率高,是儿童最理想的钙来源。每日饮用300~600毫升牛奶,可保证学龄前儿童钙摄入量达到适宜水平。豆类及其制品尤其是大豆、黑豆含钙也较丰富,芝麻、小虾皮、小鱼、海带等也含有一定的钙。

(五)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量高的饮料

在为学龄前儿童烹调加工食物时,应尽可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让孩子首先品尝和接纳各种食物的自然味道。为了保护儿童较敏感的消化系统,避免干扰或影响儿童对食物本身的感知和喜好,预防偏食和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儿童的膳食应清淡、少盐、少油脂,并避免添加辛辣等刺激性物质和调味品。

学龄前儿童胃容量小,肝脏中糖原储存量少,又活泼好动,容易饥饿。应通过适当增加餐次来适应学龄前儿童的消化功能特点,以一日“三餐两点”制为宜。各餐营养素和能量合理分配,早中晚正餐之间加适量的加餐食物,既保证了营养需要,又不增加胃肠道负担。通常情况下,三餐能量分配中,早餐提供的能量约占30%(包括10点的加餐),午餐提供的能量约占一日的40%(含15点的加餐),晚餐提供的能量约占一日的30%(含20点的少量水果、牛奶等)。

学龄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营养素需要量相对比成人多,水分需要量也大,建议学龄前儿童每日饮水量为1000~1500毫升。其饮料应以白开水为主。目前市场上许多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含有葡萄糖、碳酸、磷酸等物质,过多地饮用这些饮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使儿童容易发生龋齿,而且还会造成过多能量摄入,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零食品种、进食量以及进食时间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在零食选择时,建议多选用营养丰富而且易消化的食品,如乳制品(液态奶、酸奶)、鸡蛋、豆腐或豆浆、各种新鲜蔬菜水果及坚果类食品等,少选用油炸食品。

(六)进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证正常体重增长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而体力活动(锻炼)消耗能量。如果进食量过大而活动量不足,则合成生长所需蛋白质以外的多余能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沉积而使体重过度增长,久之发生肥胖;相反,若食量不足,活动量又过大,可能由于能量不足而引起消瘦,造成活动能力和注意力下降。所以儿童需要保持进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消瘦的儿童则应适当增加进食量和油脂的摄入,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和适宜的体重增长;肥胖的儿童应控制总进食量和高油脂食物摄入量,适当增加活动(锻炼)强度及持续时间,在保证营养素充足供应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体重的过度增长。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和部分农村的调查显示,儿童肥胖的比例日益增高,已经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因此,需要定期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关注其增长趋势,建议多做户外活动,维持正常的体重增长。

(七)不挑食、不偏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龄前儿童开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活动,模仿能力强,兴趣增加,易出现饮食无规律,食物过量。当受冷受热,有疾病或情绪不稳定时,易影响消化功能,可能造成厌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所以要特别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学龄前儿童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和习惯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阶段。帮助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合理安排饮食,一日三餐另加2~3次加餐,定时、定点、定量用餐。

(2)饭前不吃糖果、不饮汽水等零食。

(3)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吃饭前不做剧烈运动。

(4)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让孩子自己使用筷子和匙,既可增加进食的兴趣,又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5)吃饭时专心,不边看电视或边玩边吃。

(6)不要一次给孩子盛太多的饭菜,先少盛,吃完后再添,以免养成剩菜、剩饭的习惯。

(7)不要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或经常吃汤泡饭,这样容易稀释消化液,影响消化与吸收。

(8)不挑食、不偏食,在许可范围内允许孩子选择食物。

(9)不宜用食物作为奖励,避免诱导孩子对某种食物产生偏好。家长和看护人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

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有赖于父母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培养。学龄前儿童对外界好奇心强,易分散注意力,对食物不感兴趣。家长或看护人不应过分焦急,更不能采用威逼利诱等方式,防止孩子养成拒食的不良习惯。还应注意的是,此时儿童右侧支气管比较垂直,因此要尽量避免给他们吃花生米、干豆类等食物,以防成为异物塞入气管。此期的孩子20颗乳牙已出齐,饮食要供给充足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要教育孩子注意口腔卫生,少吃糖果等甜食,饭后漱口,睡前刷牙,预防龋齿。

(八)吃清洁卫生、未变质的食物

注意儿童的进餐卫生,包括进餐环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与卫生状况。幼儿园集体用餐要提倡分餐制,减少疾病传染的机会。不要饮用生的(未经高温消毒过的)牛奶和未煮熟的豆浆,不要吃生鸡蛋和未熟的肉类加工食品,不吃污染变质、不卫生的食物。

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实现,是建立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上的。因此,在选购食物时应当选择外观好,没有泥污、杂质,没有变色、变味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物,严把病从口入关,预防食物中毒。注意食品包装上的说明,尤其是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和营养成分含量等信息,尽量选择信誉好的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 p4fDFhr0qB6AF6a3S/QtGmftEkdQaL39MfxqOEEAbynyCOLT1nqEH/03imhZQ5P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