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精神与生命同在

邓亚萍 前国家队乒乓球运动员

演讲背景

演讲时间:2009年5月15日

演讲地点:亚运讲坛(第五讲)中山大学小礼堂

演讲人介绍:邓亚萍,河南郑州人,1983年加入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1997年退役后开始进修个人学业。她的运动生涯的辉煌战绩有:18个世界冠军、连续两届4次奥运会冠军、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球手。她被誉为“乒乓皇后”、“小个子巨人”,她是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是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也是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演讲正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么一所中国著名的大学——中山大学,可以说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个大学,但是很遗憾我没有机会能够在这里读书。所以我很羡慕这里的同学们能够在这样一所著名的,而且还是由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大学里读书,我认为你们很幸运。今天很高兴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但作为亚运讲坛第五讲,更重要的还是传播一种奥运精神,让大家了解怎么样通过努力,让我们明年的亚运会也能够像北京奥运会一样,办得非常成功。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精神与生命同在”。从这个题目里可以看到我想讲的主要内容,以精神为主线,给大家阐述一下我从小时候开始打球,到运动员,再到剑桥毕业,以至于到现在的工作的经历。今天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我的运动生涯,转型,以及我的奥运缘,也就是我的奥运情结。

第一个方面就是我的运动生涯了。在座的各位老师还有同学们,可能不一定陌生,相反,通过媒体还比较清楚我成长的过程。但是从我自身来讲,总结起来就是——性格即命运,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可以使其人生产生巨大的变化,或者是指一种从不服输的自信。即使在打球时不被别人看好,即使没有人认为我是打乒乓球的天才,即使没有人认为我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即使我不具备成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身高,但是对于我来讲,个子高低这是父母给的,没有办法改变,而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拼搏,来证明自己的,不一定是你的客观条件不好就决定了你不能够成功。

5 岁开始打球,父亲是我的教练。他也是乒乓球运动员 ,9岁进入河南省队,作为集训的球员。大家可能对中国的体育体制还是比较熟悉的,从业余体校到专业队再到国家队,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冠军,或者是奥运会的冠军。但是恰恰由于身高的问题,在我10岁时,虽然已经拿了很多河南省的冠军,同年龄组中我也取得了很优秀的成绩,但是许多教练当时都认为因为身高的问题,我没有任何的发展和培养前途, 所以 将我拒绝于门外,那时若不是因为父亲的劝勉,我也不能实现从小的梦 想,成为世界冠军

下面来讲讲我怎么样克服先天的不足。我想对于我来讲,恐怕是实力,就是在那个时候只有通过自己的实力,通过在比赛中将对手打败,你才能够证明自己要比别人强。那么实力该怎样培养和积累呢,这是更为重要的。对于我来讲,没有其他更多的办法,只有通过苦练,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本领、增加自己的实力,才能够证明自己。

我曾经这样说过,好在我是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而且还是比较明确的有冠亚军之分的运动,不行的话比赛场上见,所以我觉得我是比较幸运的。我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实力的增长,通过比赛检验,最后用成绩证明了自己。我觉得这个过程确实是非常苦的,那时的训练,最艰苦的一段时间大概有四年左右,每天我们早晨五点多钟起床,然后开始跑步,我当时是跟队友们一起,他们都比我大六七岁,个子也比我高,但是我们跑步的时间和长度都是一样的。如果没有那段时间非常艰苦的训练,也就没有我现在取得的这些成绩,我相信任何付出和收获都是成正比的。

我在体育上崭露头角是在13岁的时候,那年我打败了一些世界冠军,其中包括国家队的一些老运动员。按照道理来讲,成绩是进入国家队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时我虽然已经打败了那么多冠军,也拿了全国冠军,而且是成年组的,但是国家队的教练以及其他各个省市的教练,仍然对我有很多的问号,觉得由于我是第一次比赛,别人不适应、不了解我,我是蒙的,多打几次就没有戏了。他们认为不是我有实力,而是因为别人对我不熟悉,所以我也成了一个例外,即使取得了这么多成绩,包括青年组五次大循环赛中的四次冠军、一次亚军。在这样的过程中,青年队的运动员还有先我进入国家队的。我那时很不服气,凭什么我的成绩这么好,国家队的门槛偏偏对我邓亚萍这么高。

我希望能够继续地证明自己,但是仍然是用成绩和实力,所以还得继续努力。这些情况和想法都是在进国家队之前。

还有一个小故事发生在我进入国家队之前。虽然我当时是一个成绩出色的运动员,但却存在很大的争论,这个争论使教练们召开了三次专题的讨论:到底这个人行还是不行呢?说她不行但是球打的挺好,说她行呢个儿又这么矮,如果和欧洲人比赛怎么打啊,欧洲运动员人高马大的,弧旋球怎么打啊?当时女组的主教练张燮林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你们认为邓亚萍的个子矮、没有发展前途、不好打欧洲人,但是我有另外一个看法,因为她个子矮,所以她看球都是高的,所以她就敢攻。很多人可能看过我打球,是不是我攻的很厉害呢?没有防守,只有进攻,在我看来全部都是机会。

张指导就是用这样的一个理由,说服了其他的教练 ,我也就这样进入了国家队。5个月之后,我和乔红合作,我们俩第一次拿了双打的世界冠军,那个时候我16岁,也是当时历史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打了这么多年球,从16岁拿世界冠军,到我24岁退役,连续8年世界排名第一,该拿的冠军都拿了,可谓那个时候的大满贯。

每一个运动员都会考虑退役之后怎么办,很多人包括许多乒乓球的运动员都选择了出国打球,但是我只选择了留在国内为中国打球、为祖国打球。

下面我想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场比赛,我认为这应该说是最经典的一场奥运会的决赛——1996年奥运会我和陈静的女单决赛。时间不长,大概一分多钟。我想重点给大家讲一下这场球。它可以说是我难忘的一场球,而且有很大的起伏,一开始我以2:0领先,然后打到2:2,最后是在第五局中获胜。在比赛前,我曾经和萨马兰奇主席有一个约定:在1995年时我跟我的教练张燮林被邀请到国际奥委会访问,当时他跟我讲希望在1996年奥运会上为我颁奖,而且非常的板上钉钉。 我和萨马兰奇的友谊可以追诉到 1991 年,包括我第一次参加巴塞罗 那奥运会 。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时我和乔红决赛,已经打了两局,老先生还没有来,结果让我们停一停。最后萨马兰奇来了,我们的决赛也打完了。这次奥运会决赛他说要来,也吸取教训早早来了,在我热身训练时已经到了现场,我们的领队就跑过来跟我讲,小邓,你外公来了。我就问谁是我外公啊?因为当时在集中训练,没有心思想别的。回答说是萨马兰奇啊。比赛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前面两局打的非常顺利,第三局打到15平,当时亚特兰大球馆决赛局的球票基本上都被中国人买断了。陈静是湖北选手,曾经于1988年代表中国取得了奥运会的冠军,我是在1992年。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这意味着谁拿第二次奥运会单打冠军,而且我们又分别代表不同的地方。其实优秀的运动员就要会捕捉机会,当我们打的顺时希望比赛进行得快一些,在不顺时则希望打的慢一些,以便从中找机会。这时恰恰给了陈静一个喘息的机会,打到第三局的15平时,我们休息了几分钟,场地安静之后重新进行比赛。

陈静就捕捉到了机会。

打的顺利时就想第三局了,第四局就打的很乱了,这时她就乘虚而入,打到2:2。这时人的状态又不同了,当时张指导在场外,我就想曾经2:0领先,现在我什么都没有了,我要从头开始,一切从零开始。但是她心态就不同,她0:2时认为自己没有机会,只有搏,但是这时看到了希望,但有时候就会变得保守,因为想多了。但是对我来说,我曾经领先,现在没有了,我要搏了,这就是怎么样对待一件事物。我计算了一下,如果拿乒乓球界来讲,每一个运动员从小训练,要练11年才可能拿世界冠军,练了14年才可能拿一个奥运会冠军,这是短的。但是你要知道十几年的付出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这一刻。日日夜夜的付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到了这一刻谁不想赢呢?谁都想赢。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考验我们了,既非常想拿这个冠军,但是又不能考虑的太多,人有时候在利益上、在荣誉上容易患得患失,但是决赛时你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患得患失,恐怕就没有机会了,所以这是非常考验人的时候。

我也是很荣幸,当时被首长们接见时,我记得我们的朱镕基总理跟我讲,他说“你这场球打的,我的心提到这儿了”。我确实是非常感动,作为这么大的领导,政治局常委会先不开,就为了看我们的比赛,这足以证明我们的体育是跟祖国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运动生涯给我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荣誉,其实更重要的是人生观,包括处事的一些非常宝贵的方法,那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你自己,通过你自己的实力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所以我想我19年的运动生涯,5岁到24岁,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这个财富主要是精神上的财富。

下面我想讲一讲我的转型了。恐怕今天在座的老师,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对这个更感兴趣了,因为你们也即将面临转型,毕业之后就业,让我们一起分享转型。

我也是因为无奈,因为伤病,才比较早地退役,现在的运动员可以打到三十多岁,当时我在24岁选择了退役。退役之前我经常问我自己,如果不去做教练,像你们这些同学一样到社会上竞争的话,我是不是会比你们强呢?我当时没有答案,我认为如果跟在座的大学生相比的话,我比不过你们,所以我需要去努力学习。当时我被中国奥委会推荐,也由萨马兰奇任命,于1997年成为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真正从台前走到了幕后。我当时的处境是很尴尬的,甚至是很受刺激的,去国际奥委会开会,就我一个人带翻译去,以至于对他们的规章制度、章程都不了解,你虽然是一个委员,但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履行委员的职责,更没有办法充分地代表中国运动员、亚洲运动员、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

很正常的,心中就有了一种责任,这个责任恐怕不是比赛时为国争光的责任,而是应该为中国13亿人,我们的运动员,使亚洲的声音可以在奥委会中出现,使奥委会有我们的声音、有我们的观点,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为国争光,也是另外的一个责任。但是语言不通、规则不懂,怎么去做呢?所以语言就是格外重要的了。萨马兰奇曾经对我说:你要拥有一把开启世界的钥匙。这个钥匙是什么呢?就是语言。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就将学语言放到了我的首位,也就联系到了我刚才所讲的,我要如何跟你们去竞争。我认为我竞争不过你们,所以要去读书。这样才有了我去清华读书的经历。

当时在1997年,我还没有正式退役,仍然兼着,一个星期三次回国家队训练,在清华外语系读书。刚刚开始去清华读书特别困难,我也认为我是清华整个学校里最差的一个学生,我认为是这样,很坦诚,因为我知道清华里都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我认为我自己在那儿是最差的。关键是这么多年从事体育竞技训练,没能有效的学习,找不到很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子,我又不能像其他的同学一样按部就班,因为没有很多时间,我退役下来24岁开始学习英文,开始进入大学,不像大家有很长时间的积累,我必须从头开始。一开始的学习也是很痛苦,刚刚开始去清华读书,晚上睡觉早晨起来吓一跳,枕头上全部都是头发,我当时想打乒乓球也不是不需要动脑筋啊,乒乓球是斗智斗勇的项目,但是我为什么读书就大把大把掉头发呢,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要留给科学家研究,到底我们大脑是使用哪些细胞在学习。

那个时候我就是大把地掉头发,有过这么一段很艰辛的过程,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我甚至用打球的方法来指导我的学习。比如说在打球的时候,我经常有意识地磨炼我自己的意志力,因为大家都知道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高手巅峰对决的时候最后拼的就是心态,还有你的意志,因为实力、技术是相当的,所谓打法的先进,人到这个份上一定是一个水平,但是巅峰对决时心理、心态和意志是取决于你最后是否能够胜利的核心关键,所以那个时候我已经意识到我要去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意志。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自己每天训练结束之后——我当时是队里训练最刻苦的一个,我已经很累了,我也知道自己很累,其他的队员都回去了——我要求自己如果能够移动的话就练习一些移动的项目,如果移动不了的话就站在球台的旁边练习一些小的技术,比如说接发球等。这样做也许没有任何的收获,但是我认为最起码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因为别人不行的时候我仍然还可以打。但是到读书的时候,刚刚开始学习英文,我也用这样的一个方法,很累了、很困了,我还要坚持、我还要看、我还要背,我想在那儿多看几眼估计就可以记住。但是我发现这个方法不灵了,这读书和打球不是一个劲儿,读书是自己一个人安静的在那儿,你要精力很充沛才能记住看过的东西,如果精力不充沛、很累的时候做的都是无用功。所以那时我坐在那儿,恨不得用火柴撑着眼睛看,过一会儿就忘了,回头还得看。后来发现累了就得睡觉,哪怕睡一会儿起来再看,也好过在那儿坚持。读书对于我们来说,需要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每一个人是不同的。

我当时开始学习语言,是的去清华外语系,我们的系主任老师给我上第一堂课,那时我大课都无法上,因为水平跟大家差的太远了,所以全部是一对一授课。 刚刚开始上课时,老师问我说你英语什么水平,我 说初级水平。他说会看会写吗?不会。“那你 26 个字母会吗?你先写写 看吧。”我就凭我的印象,有多少算多少, 26 个字母,没有写全,大小 写还混在一起,就是这样的水平。这是 1997 11 月份, 26 个字母没有 写全,大小写还混在一起,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英文的学习

当时我想总要找到自己的一点自信吧,虽然我认为我在清华是最差的学生,但是我还得立足啊,不然在学校我怎么站得住啊。面对这么多学子们,不管怎么样,我在运动场上还是很棒的,所以我的意思就是需要找到自己的一点自信。我当时是这么想的,虽然知识水平我比不上你们,但是我的见识、我经历的人生,不管怎么样,从不会到会、最后做成了,拿了世界冠军、拿了奥运会冠军,我这一段的酸甜苦辣,我所经历的,相信比任何一个清华的学生都要多。我见过的场面也比任何一个清华的学生要多,甭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可以说我们是扯平了,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优势,今天反过头来我向你们学习,我是来学习知识的,我相信一句话:任何事从现在学都不晚。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这么一些自信以后,我走我的路,我用我的学习方法,很多人也问过我,你学英文为什么学这么快呢?我还是在讲,就是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可以说我的学习方法是我的老师针对我制订的,核心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更快地融入到国际奥委会的大家庭,能够很好地履行一个委员的职责。对我来说,交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听和说。英文本身是听、说、读、写、译,但是对于我来说,听和说是首先要突破的,我要去开会、我要去跟别人交流,我听不懂别人说什么,还交流什么啊?听懂了才可以开始跟他说,这样就可以慢慢交流起来,也许会有很多错误,语法的错误、用词的错误,但没有关系,这本来就不是我们的母语,就像老外讲中国话不是那么字正腔圆,我们也觉得很有意思,当然如果讲得很地道,我们也会佩服他。学语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自己是胆儿比较大,有多少往外说多少,也不怕别人笑话,能够听懂别人后,我可以用现有的单词量编出很多话来,这是比较好的一点。也就是这一点,我的老师非常肯定,“你胆儿大敢说,所以比别人学得快,因为在说话的过程中你可以总结”。在交往的过程中外国人也非常友好,说错了他们也会善意地告诉你正确的说法,你不就学会了。

咱们很多学生都写的非常棒,看的也非常棒,单词量不知道是多少万,但却是哑巴英语,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说话之前先把主谓宾放好了再往外说,但是学语言不是这样的,因为不是在造句啊。当时因为我最喜欢用耳朵去听,所以适合我的方法就是听完了之后去记住这个单词的意思,包括拼写,然后去写,逐渐地积累我的单词量,逐渐地积累我的语法。有的人是记忆力强,看了一遍就记住了单词,我更多是依靠耳朵。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严格意义来说,我虽然从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入了清华大学,但是并没有去读书,因为还要代表国家比赛,正式进入清华大学是在1997年。清华四年读书的过程中,有两年我是在英国读的,所以语言环境也是非常重要,因为好的语言环境会使语言学习更好一些。后来回到诺丁汉大学继续我的硕士学位,源于两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一个是经常在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被问到的,为什么中国的女运动员要比男运动员强?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乒乓球打得这么好,长盛不衰?这是经常被问到的两个问题,不管是我在运动员期间,还是后面在国际奥委会工作的时候。我原来的回答,底气不是很足的,因为没有通过自己的研究,后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在英国做这个研究,因为在英国会有更多客观的因素来看待这两个问题。当时这个题目确实很偏,不是主流,进行了半年拉网式的资料搜索。那时一个大学里的图书馆根本找不到我要的这方面的材料,以至于开着车,到诺丁汉周边的大学,甚至于英国某一些体育方面比较强的、图书这一块比较多的大学,基本上我全部都去过了。找不到资料真的也是很着急,我相信大家如果在研究生阶段也会有体会,半年的时间全部是花在前期大量资料的收集上,看了半天之后也不管用。其实不是不管用,因为在看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积累,虽然不是直接对你的学位,对你做这篇论文有直接帮助,但是都是一种积累,我觉得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过程。

从这次,我深深感受到读书是要耐得住寂寞。你要能够忍受这种孤独,因为在国外做学生,老师给你的只是一种指导,更多的是靠你自己,没有人给你更多的指导,需要靠你自己去发掘、创新,可以说在这个领域里可能你比你的导师还要知道的多。读书又不能三五成群一块读,也不能是像比赛一样有人看,你还很兴奋。读书不是这样的,读书是一个人闷着读,或者是在图书馆里读。所以你一定要能够忍耐得住这种孤独和寂寞,看似孤独和寂寞,你却在书本里得到了无限丰富的知识,又从书本上得到了一种快乐。你不知道、不懂得这件事情,但是通过你的努力搜寻,大量的翻阅,你却成为了专家,这种安慰可以让自己得到一种满足。

我想说读书,或者是做研究,其实也是一段非常艰辛的心理路程,就是需要我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以至于让我非常敬重我们这些老师这么多年,也是忍受在这样的一种孤独、寂寞,但是又把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们,所以在这里我提议向我们这些老师给予最热烈的掌声。

读完硕士之后,很多人认为已经可以了,甚至于萨马兰奇也是这样 认为 ,说硕士已经读完了,你应该回国为中国人工作了、为你的国家工作了,并不十分赞成我继续读博士学位。

但是对于我来讲,其实读完清华,这之前刚刚开始读书时,觉得如果能够在清华毕业,已经就很不容易了,这么一个水平的学生能够在清华毕业。但是读书之后发现,一个是读出兴趣来了,一个是读出乐趣来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要继续读,而且更重要的还是与我的工作有关系,就是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因为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一开始不会讲话、不会沟通,以至于很受刺激。

但是后来会讲话了,讲什么能够让别人采纳,而且你讲的意见、建议是有利于绝大多数的运动员,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有一定的保障,所以光会说话恐怕不够,你的观点、你的思想是核心,没有一定知识的积累,也还是很难胜任这个委员的职责,这样就促使我要继续地去读书,所以才读了这个硕士的学位。

读完硕士学位,就萌发了一个愿望——继续读博士学位。在大学里做学问都有一个说法,“做学问要把牢底坐透,一股脑坐到底”,所以当时我的导师鼓励我把“牢”底坐穿,读博士学位我就想去剑桥了。1998年我刚刚去清华不长的时间,清华的老师说我们要把你给扔出去,要在语言环境更好的地方让你迅速地提高语言能力,还是为了国际奥委会的工作,所以当时我去了剑桥。

一开始的语言能力真的是很差,甚至于那个时候想存一个钱都不容易,1998年那时金融还不是很发达,咱们很多留学生,带着大把现金,想存钱没有办法存啊,因为不懂语言。当时我也狠了,到了英国,我也不要中国人帮我,使馆的人就到机场接我,给我送到英国人的家里,已经联系好的英国人家里,心想多一点机会沟通。这下人家走了,就靠自己了,但是语言真的不行啊,以至于刚刚开始去银行也好,去邮局也好,遇到很大很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赶上了剑桥的毕业典礼,也是在7月份,剑桥一年有很多次毕业典礼,但是7月份那次是最大的本科毕业生典礼。剑桥所在城市不大,但是教堂很多,当时全城教堂的钟声响起,每一个学院的学生排队从学院走到礼堂,穿着礼服,那一种自豪啊,那一种快乐啊,可以说让我非常羡慕他们,确实也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我知道一个学生通过自己十几年的努力,最后在剑桥这样的一所大学里毕业,没有办法不自豪、没有办法不骄傲。当时我遇到了一对香港的夫妇,他们是为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来的。那个时候我们交流,这一对家长的自豪感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个时候我们在看这些学生毕业的时候,我就萌发了这样的一个愿望,如果我有机会能够读剑桥多好啊,但我自己跟我自己说,没戏!当时才刚刚学习英文,还想去读剑桥,下辈子的事吧。

就是因为源于这样的一个瞬间,读完了硕士之后自己想起了那一个场景,就想试一试吧,去读剑桥。

我去见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因为他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特别是对中国的经济有深刻的研究,1978年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时,他也是第一批六位访华经英国济学家中被邓小平同志接见的一位,彼特·诺瑞。当时我去见他,他对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大家都知道进剑桥是非常难的,并不因为你有名就可以进入,如果你能够让萨马兰奇给你写一封推荐信可能还有一点机会。我说好,回来之后我就跟萨马兰奇说去了,我说能不能给我写一封推荐信啊。萨马兰奇一听,却不同意给我写推荐信,然后我就跟他讲,我说我肯定会回中国工作,我也一定会为我们的老百姓工作,但是读剑桥也是我的一个梦想。后来看我很坚决,萨马兰奇还是写了这封信,所以才最终有了这个机会,读了剑桥的博士。

我在剑桥研究的题目是“奥林匹克品牌” ,还是源于我的工作。我的三个学位,三个非常不同的专业,主题研究的也非常不同,但是仍然都是与我国际奥委会的工作有关。以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从20世纪八十年代甚至于八十年代以前,没有国家愿意来办奥运会,办一个倒一个,但是却在萨马兰奇上任之后,各个国家、各个城市争办奥运会,而且办完之后都赚钱,以至于让我感兴趣,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除了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之外,还有什么对于这些国家、这些城市、对于这些人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也是让我感觉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五年的时间,我最终拿到了博士学位,我在做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就是研究在全球竞争中的奥林匹克品牌——北京2008奥运会案例分析。我想讲什么呢?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无形的手在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在推动奥运会的发展。我想讲的更多的是从商业、从品牌、从市场来分析奥林匹克的价值,商业价值,而不是精神层面的。这是我在剑桥五年时间的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

但是毕竟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我们来讲上帝很公平,每天每一个人都是24小时,我也要吃饭、也要睡觉,为什么我要比你们干的多呢,我不是超人,我也是凡人,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时间合理、有效地分配好,恐怕才能将事情做完。我当时是半工半读,一边在奥组委工作,一边在做我的博士论文,大家都知道剑桥是毫不含糊的,第一年过不去,对不起甭读了,所以非常残酷,第一年为了赶一篇大的文章,真的是压到最后没有时间了,我把自己关在房子里20天,在外面定了100个速冻饺子,手机关掉赶一篇东西。干完之后马上飞到意大利开国际奥委会的会议,回来之后从颈椎到背部痉挛,什么都不能干了,开始住院。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历,整个过程中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的积累,特别是看到奥林匹克运动从商业分析、商业价值来说,为什么这些大的国际品牌积极加入到这其中。

我非常有幸是在剑桥800周年的历史上唯一一位,也是第一位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

下面讲到第三个方面,就是我的奥运缘。

刚才我一直在贯穿着讲国际奥委会,可以说国际奥委会对于我来讲,让我重新认识了国际体育组织,让我重新认识到奥林匹克巨大的魅力,也让我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人,所以非常感谢中国奥委会,也感谢萨马兰奇主席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

在国际奥委会工作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的体会,这个体会是什么呢?

第一,沉默,就等于默许。这是非常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逐渐在承担着国际大家庭的一个重任,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逐渐在国际组织、国际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要代表13亿人,甚至还要代表亚洲、代表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人,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声音,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我看来沉默就等于是默许,你不懂它的规则就没有办法和它在一条平行线上进行讨论,进行权利的争夺,你不懂国际游戏规则更谈不上谈判。

第二,在国际奥委会也让我学会了尊重。只有彼此的尊重,只有互相的理解、包容,才能够让世界更好,大家是一个家庭,一家人,我们应该共同为世界做贡献,所以彼此的尊重、包容、理解,在国际组织工作中是格外重要的。可能很多人都在问你们运动员委员会在做什么,我们这里主要是针对怎么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条件、训练,以至于怎样提供更好的退役之后的就业环境,这些都是我们运动员委员会谈论的问题,甚至于反兴奋剂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要向国际奥委会提供的一些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这个运动员委员会成立在1981年,是萨马兰奇主席倡导成立的,这个委员会里确实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运动员代表,以至于这些运动员代表在各个国家现在都担任着重要的职位,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撑竿跳运动员布勃卡,现在是乌克兰奥委会主席、议员;还有英国的斯恩克,是伦敦2012年奥委会主席,而且被女王封为了爵士;德国巴赫是击剑运动员,现在是德国奥委会主席,也是欧洲奥委会主席。我在运动员委员会确实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很苦,我从2003年开始注册去读我的博士学位,当时又要回国,因为已经答应了国家体育总局要回去工作,而且我又被派到了奥组委的市场开发部,当时去市场开发部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头等大事,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要集资,我们不希望让国家、让政府更多投入,更不希望是让老百姓投入,我们怎么样能够市场化的运作,这是奥运会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所以当时我被派到了市场开发部。当然这跟我研究的题目也是相吻合的,这样也让我有幸拿到了第一手的资料,而且是因为我自己的工作,也有助于我的研究。

我很有幸参与了中国两次申奥的过程。 1993 年我们申报 2000 悉尼奥运会,虽然我们以两票之差输掉了,但是确实学到了很多宝贵 的经验 。两次申奥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梦想,就是我们一再讲的,1908年我们有了这么一个呼唤,什么时候中国运动员能够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第一支运动队参加奥运会,最后什么时候我们能够举办奥运会。

源于这样的梦想,虽然我也是申奥形象大使之一,但是我更重要的工作是做委员的工作,因为我们国际奥委会规定不允许国际奥委会委员来访问申报城市,所以我们必须走出去才能更多介绍中国当时的发展情况。

我要讲一个故事,我也经常向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讲为什么希望他们支持中国申奥。有一年我从英国回来,在超市买东西,一进门一个女售货员就认出了我,很激动,跑到我的面前,拉着我的手说,邓亚萍啊,你一定要努力工作,多拉选票,让我们北京办奥运会。我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的,一个女售货员,这样要求我努力工作,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跟我讲,如果我们北京办了奥运会,她家马上就能够拆了。我当时也像你们这么笑了,但是后来一直在回想这句话,我一直在想这句话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它让我看到一个女售货员代表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就是我们的普通老百姓,这个阶层的人是没钱没势没权,他们比任何人都需要机遇,你很容易想像到如果我们北京真的是把申奥拿下来,她家可能马上就能拆了,住好房子,这是很容易想像的。如果说北京拿不到这个权利的话,我相信她们家也会搬到好的房子住,但是可能需要一些时间,这是很现实的。

这恰恰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我们老百姓需要奥运会迅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就是老百姓的心声。以至于我们做民调的时候,94%的北京市民支持我们申奥,国际奥委会做民调,比我们还高一个百分点,95%的市民支持我们申奥,这是在历届申办城市最高的一个比例。当我做卢森堡大公工作时,也很有幸到他的王宫,也说了这个故事,我说他的这一票将会改变多少人的命运、改变多少人的生活质量,这一票的价值不仅仅是针对北京1200万的户籍人口和1800万的流动人口,它还是对我们13亿中国人的。

当时巴黎和多伦多和我们竞争比较大,巴黎和多伦多的人口最多就是七八百万了,但北京随便计算一下就是1800万,所以这一票是多么神圣、多么有价值的,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到中国来又是多么有推动价值。所以我想这就是很好的一个故事, 这就迅速让我们了解中国的现状、北 京的现状,因为要通过我们说服这些委员们投北京一票、投我们中国一 票,我也是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收获非常大 。毕竟是做委员的工作,大家也看到了,我还做了一个运动员陈述,包括写稿子。当时专门有一个班底给我们写稿子,但是我的稿子他们恰恰很难写,因为他们没有体会,不知道运动员到底想说什么、不知道年轻人到底想说什么。上来开会时他们就说邓亚萍你先写吧,你想说什么先写,你写好了我们再来改,这个发言稿不知道改了多少篇,到最后的定稿,都是通过自己来写作的。

下面我也想放一段短片,看看当时申办最后做陈述的情景,我和杨澜一起在莫斯科。这是我们2001年申办的情况,虽然我们当时都在笑,心里确实是非常紧张的。

我在奥运村工作,而且非常有幸做了奥运村的新闻发言人,前后召开了五次新闻发布会,包括五十次的采访,以及宣传的节奏掌控、舆论等这一块也做了一些工作。在奥运会时我们创下了几个历史之最,单日就餐人数最大、政要和国际贵宾人数最多、最“绿色”、欢迎仪式最精彩。最高峰时到奥运村就餐的人达17000人,开幕式当天,总共有18000人次到餐厅用餐,这确实是历届奥运会最多的。政要和国际贵宾人数最多,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最了,我们在奥运村接待一类贵宾,包括各国的政要,政府首脑、总统总理、王室代表等等一把手,总共接待了接近70位。然后是二把手,包括副总理、副首相、副总统等等,总共是128批次,90多位国际贵宾。那时我们有这样的一句话,在奥运村转身就能碰见总统,就密集到这个程度。我是村长办主任,主要是安排我们的村长陈至立,以及其他的村长会见其他的贵宾。

奥运村最绿色,也是第一次把荣誉授予了一个社区,因为我们奥运村是42栋公寓楼,这个社区被国际认证体系认证,而且得了“设计先锋金奖”,是国际上环保很重的一个奖项。奥运村也是第一次得到了环保组织的认可,通过了绿色认证体系——LEED认证。欢迎仪式最精彩,因为我们奥运会有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来参加,每一个代表团进入到村里,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就是举行欢迎仪式,或者简称升旗仪式,说明这个代表团正式入住。但是要204个国家和地区的旗帜升对、歌曲奏对了不容易,历届奥运村都出现过错误。当时我们的团队第一个目标是不要失误,我们不允许出错,我们看了一看,很多国家的国旗颜色差不多,不是这样条就是那样条,你们今后可以仔细看看真的差不多,但是歌弄错、旗弄错了,真的很麻烦,可能会导致一个重大的外交事件。

我们在 204 个国家和地区的欢迎仪式上,不仅没有发生错误,而且升 旗手和音乐的配合可以说是天衣无缝,音乐到这里完了,旗就到这里升华 了,不差一秒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的升旗手每天早上五点钟开始 ,北京天这么热啊,7月27日开村,到8月9日我们欢迎仪式结束,这些天是北京最闷热的。我们这些升旗手还有礼仪小姐,每天早晨先喝十滴水,怕中暑了,但是仍然还有中暑的,太热了。升旗这么精确,得到了各国、各地区代表团的高度赞扬,说从来没有做得这么精确的。

投诉是零投诉,在主新闻中心我曾经开过一次发布会,当时有很多问题,当时就有记者说了,大家评价这么高,那么有没有人提出投诉呢,后来我就回答说是零,我们没有收到过一次投诉,不容易啊,16000人的村子,没有收到过任何的一个投诉,做到这个成绩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奥运村和残奥村非常不同,残奥村是感动与被感动,就像在残奥会看到残疾人运动员这样的自信、自强,其实也是非常让我们感动的。但是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使他们感动。我在这里想讲一个洗衣房的故事,奥运会期间因为运动员要出汗,我们专门给运动员提供洗衣服务,运动员住进村里我们就给运动员提供了一个洗衣袋,就像是网兜一样,分为两个颜色,一个是放浅色、一个是放深色的,避免染色。在奥运会期间我们给运动员总共洗了20多万袋的衣服,我说我们的洗衣房就是一个洗衣工厂、洗衣车间,又是一个临建设施,因为要节俭办奥运会,放了200台洗衣机、400台烘干机,而且是很热,声音又响,洗衣服的这些志愿者们和我们的洗衣专家技师一起,三班倒,60人一个班,24小时轮轴转。这些过程当中没有一个差错,从来没有发生过衣服给错的情况,20多万袋的衣服无一差错,这说明了我们工作的精准性,以及工作的细致。

在我们洗衣服的过程中有些衣服是很难洗的,特别是专业服装,比如说击剑服、柔道服、棒球服,这一类专业的服装特别厚,衣服收过来我们要去洗时志愿者就发现这些衣服好像从来没有洗过嘛,怎么这么脏呢,而且有一些甚至于后面都有霉点了,因为不洗被汗水捂出来的。老技师教志愿者们先消毒、泡,但是光这样还不行,接下来只能用手刷。有的时候这样一件衣服要洗三个小时,洗完之后还不能甩干,还不能烘干,怕缩了,晾干,然后再送过去了。我们的衣服洗的太好了,以至于很多运动员走之前又送来一回,还想洗干净了带走。

我们的老技师们,有一位接近70岁了,他上手刷、上手洗,冲完了洗、洗完了消毒。这些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80后的,看不下去了,也上手开始洗、上手刷,然后开始消毒,干了之后送回去,也是非常干净。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对志愿者,我们对80后的年轻人刮目相看,因为奥运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年轻人,也看到了我们中国的希望。我相信今天在座很多都是80后的,所以我提议向你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不光是这个问题,我在去年年底时去国际奥委会开会,有一名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他是美国奥委会副主席,也是一名运动员。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当时奥委会委员住在北京饭店,他带着三个孩子和夫人一起来看我们的奥运会。但是就是因为在赛时非常忙,也没有机会带家人一块去吃北京烤鸭,以至于到最后走时都没有机会,所以感觉很遗憾。在他临走时,到了机场那一刻,我们的陪同志愿者,之前知道了这个消息,自己先去买了一只烤鸭。志愿者在机场送他走时,把热乎乎的烤鸭送上来,说希望你在回美国的路上品尝北京的烤鸭。这一刻,这名国际奥委会委员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志愿者,也深深地被我们中国年轻人打动。其实我们这些年轻人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

奥运遗产怎么成为我们精神的财富,不光是鸟巢、水立方等场馆,更重要的是我们怎样能够继承奥林匹克遗产,这是一个很严肃且意义重大的问题。也是因为我们要去继承奥林匹克遗产,或者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在申办的报告当中,得到的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在2001年给我们的评估,就和其他的城市不一样,当时有了这样一句话,就是“如果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将会给中国留下一笔丰富的奥林匹克遗产”。这句话分量是非常重的,我们最后拿到举办权,这句话是很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有这么好的体制,包括我们的一些经验,到底怎么继承奥林匹克遗产?前不久北京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体育和环境委员会,也是我任职所在的委员会,授予了国际奥委会体育环境大奖。环境的治理、环境的改善,不光是北京人,其实大家都可以受益,环境保护对我们越来越重要,我们怎么样可持续发展,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我作为国际奥委会体育和环境委员会的委员,也是非常非常高兴,能够帮助我们北京得到了这么一个奖项,因为我认为我们七年的筹备时间,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我们真正得到蓝天白云,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得到的体育环境大奖,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对于我来讲,虽然可能目前的工作有所调整,到了北京团市委,但是我想虽然工作有调整,但是人群却没有变,我们工作的人群一直都是我们的年轻人,都是我们的青少年,运动员也是年轻人,也是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人群还是青少年、年轻人,就像罗格主席一直倡导的,明年将会举办第一届青少年奥运会,所以我们将会一如既往的在我们年轻人当中,在我们青少年当中推动奥林匹克在中国的发展,我也会继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一些感受、我的一些体会。

我的处世心态,在我的人生过程当中,一直有那么“四颗心”,给大 家解释一下:决心、恒心、信心、平常心 。看起来很容易,但是我觉得它是做事的原则,以及处世的心态。比如说咱们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通过向周边人的询问,包括你的老师、父母、长辈,他们给你的忠告是非常非常有价值的,所以在考虑之前一定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一旦你想要做这件事的时候,首先就要有决心,要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在你下定了决心之后,在行进的过程当中你一定会遇到挫折,因为任何的一个成功、任何的一个胜利,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地得来,反过来讲,如果那么轻而易举地得来,你可能觉得没有什么意思。越是困难的,越是超越了挑战的,在你得到成绩时就会越发的快乐。有时候我也会听到一些人说遇到困难怎么办,我觉得你要把你的心态调整为在你看到、遇到困难时,想到其实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应该抱有这样的一种心态,那么你就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彷徨了,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说明机会来了,说明胜利马上就会到了,你下一个台阶,机会就到了,所以我觉得这是处世心态的问题。恒心就是说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要持之以恒,要做下去,坚持到底,所以决心、恒心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

决心、恒心有了,做事情还要有信心。我相信在座很多学生都会面临就业的问题,找工作、面试,你如果都不相信自己,你怎么能够胜任这个位置呢?你都学了这么多,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要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行,相信你作为中山大学的一名学生,一定比其他的学生强,要有这样的自信。信心是在最后一刻需要很强烈地表现出来,才能促成你的成功。

但是我们还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努力会有结果,只要你努力了其实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周边的人就可以了,因为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的,我们仍然还要面对人生,我们还要面对残酷的竞争。只要通过你自己的努力,你觉得尽力了,其实这就是一种成功。所以我想平常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成功是没有定义的,什么叫成功呢?你自己认为你尽力了,其实就是成功,我想这是我处世的一个心态。

我自己的人生格言,是通过这么多年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这么多年的学习得出来的,甚至于通过打球得出来的一句话,“实力,是得到尊重的唯一法宝”。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或者是在国际组织,邓小平同志说过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一点错也没有,实力是让人尊重你的唯一法宝,你只有通过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

非常感谢大家,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 KWSUVGCo7jHpLBVlnsh28EgFH8rShVXgsg6+vkJthKZuEuoU+29AbtbmhYvdjY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