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增值税负担,而且会影响采购它们的产品的企业的增值税负担,因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从一般纳税人处采购货物的纳税人可以抵扣其中所包含的增值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只能开具普通发票,从小规模纳税人处采购货物的纳税人无法抵扣其中所包含的增值税,但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产品相对价格较高,这就有一个选择和比较的问题。很多企业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本厂需要的某材料一直由某一家企业供货,该企业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同时,另外一家企业(属于工业小规模纳税人)也能够供货,而且愿意给予价格优惠,但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该企业就想知道价格降到多少合适。与此相反的情况也会存在。问题的实质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产品的价格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产品的价格之比达到什么程度就会导致采购某种类型企业的产品比较合算。取得 17% 增值税税率专用发票与取得普通发票税收成本如何换算呢?
假定取得普通发票的购货单价为 X ,取得 17% 增值税税率专用发票的购货单价为 Y ,因为专用发票可以抵扣 Y ÷1.17×17% 的进项税,以及 10% 进项税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令二者相等,得到下面的等式:
Y - Y ÷1.17×17% ×(1+10%)= X
Y =1.19× X
也就是说,如果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处的进价为 Y ,从小规模纳税人处的进价等于 Y ÷1.19,二者所导致的增值税负担就是相等的。如果大于 Y ÷1.19,则从小规模纳税人采购货物所导致的增值税负担较轻。
如果取得 13% 增值税税率专用发票,其与取得普通发票税收成本换算按照上面的原理,可以求出 Y =1.14× X 。
如果小规模纳税人能请税务机关开出 3%的专用发票,则要减去 3%的专用发票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其与取得 17% 增值税税率专用发票的等成本换算公式为:
Y - Y ÷1.17×17% ×(1+10%)= X - X ÷1.03×3% ×(1+10%)
Y =1.15× X
此外还有几种情况,不再具体分析,列简明表如表 3-1 所示,供读者参考。
表 3-1 增值税专用发票与普通发票税收成本换算表
表 3-1 的使用方法是“由低求高用乘法、由高求低用除法”,即原来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处进货的价格较低,当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处进货需要提高价格时,用原来的定价乘以相应系数,即可得出最高的定价是多少。例如,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进货,价格为 10 元,只能取得普通发票,这时可以从某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处进货,能取得 17% 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定价为 10×1.19 的结果 11.9 元就是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处进货的最高价格,低于此价格,可以考虑进货,高于此价格,不予考虑。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 1993 年 12 月 13 日颁布,国务院令[1993]第 134 号,2008 年 11 月 5 日国务院第 34 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
(2)《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第 50 号令,根据 2011 年 10 月 28 日《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修订)。
(3)《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 22 号)。
图 3-2 纳税筹划图
【例 3-2 】 某企业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所使用的原材料有两种进货渠道:一种是从一般纳税人那里进货,含税价格为 12 元/件,可以开具 17% 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另一种是从小规模纳税人那里进货,含税价格为 10 元/件,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该企业2011 年度一直从一般纳税人那里进货,一共进货 10 万件。请提出该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
由于从小规模纳税人那里购进货物,在取得普通发票时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因此,含税价格就是纳税人的进货成本;而从一般纳税人那里购进货物,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因此,不含税价格是纳税人的进货成本。因此,只需要将从一般纳税人那里购进货物的不含税价格与从小规模纳税人那里购进货物的含税价格相比较,就可以判断从谁那里购进货物更便宜。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的不含税价格:12 ÷(1+ 17%)= 10.26(元)。因此,从一般纳税人那里购进货物的价格较高。该企业应当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为供货商。当然,选择购货伙伴除了考虑这里的增值税负担以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信用关系、运输成本、洽谈成本等,因此,应当将这里的增值税负担标准与其他的标准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