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5 信息显示技术

2.5.1 显示技术概述

1.显示技术发展历程

显示技术是根据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利用各种显示设备和显示方法改变光的强弱、波长等,组成不同形式的视觉信息,直观、具体、生动地展现视频信息的技术。它代替印刷技术成为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已有百余年历史。从1897年德国人K.F.布劳恩发明阴极射线管用于显示快速变化的电信号以来,显示器件的发展经历了阴极射线管到平板显示器件的历程。

根据显示机理不同,分主动发光型和非主动发光型两类:前者利用光信息发光,直接进行显示;后者本身不发光,通过反射、散射、干涉等现象,对其他光源发出的光进行控制,即通过光变换进行显示。通常,主动发光型显示又称能动型或发光型显示,非主动发光型显示为被动型或受光型显示。显示器的重要特质包括显示器重量与厚度;显示器电量使用;显示器使用寿命。

从早期的黑白到现在的色彩,显示器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分类越来越细,如显像管显示器(CRT)、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器(PDP)、发光二极管显示器(LE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LED)、场发射显示器(FED)、真空荧光显示器(VFD)、微机电系统显示器(DMD)、电子油墨显示器(E-ink)等。下面主要介绍目前使用广泛的CRT、LCD、PDP,并简介其他显示技术。

2.显示技术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通过显示器获取信息是最直观、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显示技术发展过程中,各种显示器件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更多的产品形式、更高的产品质量、更全的产品性能将是未来显示器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显示技术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从CRT到LCD、PDP、OELD、FED、LED及FPD等,各种显示技术都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可以相信,将会出现更多、更完善的高技术成果把现代显示技术推向新高峰,为信息时代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实时性信息交流使人类对显示器件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显示产业因此成为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显示器与半导体并称为信息产业两块基石,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着信号处理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显示技术正发生一场革命,低功耗、小型化、数字化、便携式、多功能越来越受青睐。

在此背景下,平板显示(FPD)技术应运而生,且发展异常迅猛,FPD代替CRT已成必然。与CRT相比,FPD具有薄、轻、功耗小、辐射低、无闪烁等优点,LCD、PDP、OLED、FED、VFD、LED等都是平板显示技术的典型代表。目前,FPD在全球销售方面已超过CRT。

2.5.2 常用显示设备

1.CRT显示器

(1)CRT概述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是实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显示技术。19世纪末,科学家开始研究阴极射线(电子束)经由真空状态撞击到荧光介质表面产生的发光现象,诞生了早期的CRT。1897年,第一台黑白CRT诞生;1951年,第一台彩色CRT诞生。CRT发展历程如表2-9所示。

表2-9 CRT发展历程

百余年来,以CRT为核心部件的显示终端应用十分广泛,在显示器件领域占统治地位。CRT价格低、亮度高、对比度高、色域广、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视角宽、显示方式灵活、寿命长,且技术成熟、图像色彩丰富、还原性好、全彩色、高清晰度及丰富的几何失真调整能力,但体积大、质量大、功耗高、辐射强。

CRT发展趋势:大屏幕化,彩管屏幕尺寸达到40″以上;平面化,打破其他显示器件垄断平面显示的格局;薄型化,通过增大电子束扫描的偏转角,减小彩管的长度;轻量化,增加玻壳强度,减小玻壳质量;高分辨率,开发高分辨率电子枪,优化荫罩参数;高亮度,采用多束电子枪结构,改变荧光粉形状和配方;高对比度,开发新型滤光膜技术和着色荧光粉技术。

(2)CRT结构及原理

CRT结构及原理如图2-32所示。

① 电子枪工作原理:显像管内部的灯丝加热阴极发射出电子,在加速极电场的作用下,经强度控制、聚焦和加速后变成细小的电子流;在阳极高压作用下电子流获得巨大能量,穿越荫罩的小孔或栅栏,以极高速度轰击荧光屏的荧光粉层;R、G、B荧光点被按不同比例强度的电子流点亮,分别发出强弱不同的R、G、B三种光,混合产生不同色彩的像素,大量不同色彩的像素即可组成画面。显然,像素个数越多,图像越清晰、细腻,也就更逼真。

② 彩色显像管各像素点由R、G、B三种涂料组合而成,三束电子束分别激活这三种颜色的磷光涂料,以不同强度电子束调节三种颜色的明暗程度就可得到所需颜色,类似于绘画时的调色过程。如果电子束瞄准得不够精确,就可能打到邻近的磷光涂层,产生不正确的颜色或轻微的重像,因此需精确控制电子束。

③ 偏转线圈的作用是控制显像管内电子束以一定的顺序,周期性地高速扫描所有像素,使每个像素都发光。只要该周期足够短,也就是说对某个像素而言电子束的扫描频率足够高,就能看到一幅完整图像。显然,场扫描的速度决定了画面的连续感。场扫描越快,形成的单一图像越多,图像连续感越好。

图2-32 CRT结构及原理

④ 荫罩是厚度约0.15 mm的薄金属板,上面有很多小孔或细槽,它们和同一组的荧光粉单元(像素)相对应。3支电子束经过小孔或细槽后只能击中同一像素中的对应荧光粉单元,保证了彩色的纯正和正确的会聚,显示清晰的图像。荫罩分荫罩式和荫栅式两种,如图2-33所示。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通常,荫罩式显像管的图像和文字较锐利,但亮度较低;荫栅式显像管较鲜艳,但屏幕1/3和2/3处有水平的阻尼线阴影。

图2-33 荫罩式和荫栅式

(3)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

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是CRT显像管的扫描方式,通过这两种扫描方式,摄像机将景物图像分解成一维视频信号,CRT显示器将一维视频信号合成图像。

① 隔行扫描。指一幅图像分成两场扫描,奇数场扫描1、3、5等奇数行,偶数场扫描2、4、6等偶数行,两场合起来构成完整的图像(一帧)。人眼看到的变化频率为场频,人眼分辨的图像是一帧,帧行数为场行数的2倍。这样,既提高图像分辨率又降低了行扫描频率,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扫描方式。两场光栅均匀交错叠加是对隔行扫描方式的基本要求,故隔行扫描应满足两个条件:下一帧图像的扫描起始点应与上一帧的起始点相同,确保各帧扫描光栅重叠;相邻两场光栅需均匀地镶嵌,确保获得最高清晰度。根据第一个条件,每帧扫描行数应为整数。在各场扫描电流都一样的情况下,要满足第二个条件,每帧均应为奇数,那么每场的扫描行数就要出现半行的情况。我国现行的隔行扫描电视制式就是每帧扫描行数625行,每场扫描行数312.5行。隔行扫描方式虽然视觉上是连续图像,但奇数场、偶数场的切换会造成屏幕闪烁和明显的行间隔线效果,导致图像质量差、清晰度低、存在图像闪烁。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及传输频率资源的局限,为减少信号带宽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取舍。

② 逐行扫描。电子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进行扫描,扫完第一幅再扫第二幅,如此循环。当扫描速度足够快,换幅频率高于活动景物运动连续感所需的频率(约20 Hz),又高于临界闪烁频率(45.8 Hz),活动影像既有连续感又无闪烁感。由于上述扫描过程逐行进行,故称逐行扫描。它消除了行间隔线和行间闪烁等隔行扫描的缺陷,清晰度显著提高。帧频的提高减轻或消除了大面积图像闪烁,因此,逐行扫描显示器一问世便深受欢迎。由于逐行扫描的行频比隔行扫描提高了一倍,对整机稳定性、可靠性要求很高,价格也较高。

(4)CRT主要参数

CRT是外形与使用功能变化最小的电子设备。按显像管表面平坦度不同,分球面CRT、平面直角CRT、超平CRT、纯平CRT,目前多为纯平CRT,主要参数如下。

① 显像管尺寸。显像管大小指对角线的尺寸,单位为英寸(″),有14″、15″、17″、20″、21″、25″、29″、34″、37″等规格供用户选择。但用户最关心可视面积,即能看到的显像管实际大小。

② 分辨率。分辨率由每帧画面的像素确定。例如,800×600指画面由水平方向800个点和垂直方向600个点组成。显然,分辨率越高,图像越逼真、越精细,故显示器支持的分辨率越高越好。

③ 场频。每秒钟屏幕刷新的次数,以赫兹(Hz)表示,可以理解为每秒钟重画屏幕的次数。场频越高,感受到的图像闪烁情况越不明显,眼睛越不易疲劳。因此,场频越高越好。

④ 行频。指显像管的电子枪每秒在屏幕上从左到右扫描的次数。行频与分辨率有一定关系,行频越大意味着显示器分辨率越高,图像稳定性越好。

(5)关于CRT监视器

安全防范领域,监视器的使用极为广泛。监视器分黑白和彩色,有14″、17″、20″、25″、29″等规格,随着用户对监控画面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屏幕监视器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纯平CRT监视器具有以下特点:画面清晰,对比度高;没有色阶限制,色彩浓度高;不设固定分辨率,不论分辨率大小,画面均十分清晰;屏幕亮度均匀,不存在明暗不均问题;屏幕刷新率高,目前,100 Hz/120 Hz已成为主流。

需特别指出的是,电视机显示器不能作为监视器使用,监视器功能比显示器简单但性能要求高。二者主要区别如下。

① 图像清晰度。电视机接收的射频信号所对应视频图像带宽约6 MHz,对显示器清晰度要求较低;监视器要求具有较高的图像清晰度,而清晰度主要由视频通道的幅频特性决定,故监视器应具备带宽补偿和提升电路,使通频带更宽,图像清晰度也更高。

② 色彩还原度。还原度由R、G、B三基色的色度信号和亮度信号的相位决定,由于监视器色彩还原度要求较高,故专业监视器的视频放大通道在亮度、色度处理和R、G、B处理上应具备精确的补偿电路及延迟电路,确保亮度/色度信号与R、G、B信号的相位同步。

③ 整机稳定度。监视器通常全天候使用,要求具有极高的可靠性、稳定性。比较而言,监视器的电流、功耗、温度、抗电干扰/电冲击的能力、裕度和平均无故障使用时间均远大于显示器,还须使用全屏蔽金属外壳确保电磁兼容和干扰性能;元器件选择方面,监视器使用的元器件耐压、电流、温度、湿度等特性都高于电视机;安装、调试尤其是元器件和整机老化的工艺要求上,监视器要求很高,电视机制造时整机老化约8 h,监视器整机需高温、高湿、密闭环境下老化24 h以上,以确保整机的稳定性。

2.LCD显示器

(1)LCD概述

液晶是一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呈现出不同于固态、液态的特殊物质态,是一种介于固体与液体之间,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它不但具有固态晶体光学特性,而且具有液态流动特性,是处于一个中间相的物质。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F.Renitzer发现一种螺旋性甲苯酸盐的化合物具有两个不同温度的熔点,其状态介于液态与固态之间,在某温度范围内具有液体和结晶双方的性质,故命名为“液态结晶物质”。利用外加电场即可改变液晶分子取向,产生调制。这种由电场产生的光调制现象称为液晶的电/光效应,是液晶显示的基础,这种光学特性可通过表面处理、液晶材料选择、电压及其频率的选择获得。正由于晶体各向异性而具有电/光效应,尤其是扭曲向列效应和超扭曲效应,所以能制成不同类型显示器件。1968年,美国RCA公司的工程师发现液晶分子受电压影响会改变分子排列状态,并能让射入的光线产生偏转,基于这一原理发明了LCD。1973年,LCD开始应用于产品中,日本Sharp公司首次将其应用于电子计算器的数字显示。

LCD最大优势在于它是唯一可跨越所有尺寸的显示技术,奠定了其在第二代显示器中的地位,已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笔记本计算机、桌面显示器、电视、手机、工业仪表等,显示了良好的发展潜力。LCD有“第二半导体”的称谓,具有工作电压低、功耗小、质量轻、厚度薄、长寿命、无电磁辐射、抗干扰性好、有效显示面积大、适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直接驱动等优良特色。不足之处是LCD属于非主动发光型即被动光源,显示视角小,对比度和亮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响应速度较慢且工艺复杂,随着LCD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迅速增加,LCD技术正在高速发展。

LCD发展方向:高分辨率,分辨率达3200×2400,超过高清晰度电视(HDTV);高亮度,亮度300~400 cd/m 2 ,特殊情况下可达1600 cd/m 2 ;大视角,视角>90°;快速响应,响应速度<17 ms;低功耗,开发反射型LCD,减小功耗;薄型化,提高集成度,减小厚度;低成本,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

(2)LCD显像原理

LCD结构及工作原理如图2-34所示,基本结构为两片玻璃基板中间灌有液晶的薄型盒。该结构优点:开口率高,有利于作显示窗口;易实现各种尺寸;便于自动化生产,成本低;间隔很薄,仅几毫米。

显像原理:利用外加电场改变液晶分子取向,产生调制,这种由电场产生的光调制现象称为液晶的电/光效应,是液晶显示基础。两片玻璃基板上装有配向膜,液晶沿沟槽配向,由于玻璃基板配向膜沟槽偏离90°,故液晶分子成为扭转型。玻璃基板未加电场时,光线透过偏光板跟着液晶90°扭转,通过下方偏光板,液晶面板显示白色;玻璃基板加电场时,液晶分子产生配列变化,光线通过液晶分子空隙维持原方向,被下方偏光板遮蔽,光线被吸收无法透出,液晶面板显示黑色。LCD根据此电压有/无控制面板显示。

(3)LCD的分类

LCD依驱动方式不同,分静态驱动、被动矩阵驱动及主动矩阵驱动。其中,被动矩阵型分为扭转向列型(TN-LCD)、超扭转向列型(STN-LCD)及其他被动矩阵驱动LCD;主动矩阵型分为薄膜晶体管型(TFT-LCD)及二端子二极管型(MIM-LCD)两种。

图2-34 LCD结构及工作原理

TN-LCD、STN-LCD及TFT-LCD因利用液晶分子扭转原理的不同,视角、彩色、对比度及显示品质有一定差别,故应用范围各异。其中,TFT-LCD采用薄膜晶体管有源矩阵,每个像素设计一个场效应开关,能实现真彩色、高分辨率,且响应速度快、灰度高,成为LCD的主要发展方向,多用于笔记本电脑及影像处理产品;单纯矩阵驱动技术以TN-LCD及STN-LCD为主,多用于文档处理器及消费性产品。资金投入及技术需求方面,TFT-LCD较高,TN-LCD及STN-LCD较低。

(4)LCD的特点

① 精确还原图像。LCD采用直接数码寻址显示方式,能将显卡输出的视频信号经A/D转换后,根据信号电平中的“地址”信号,直接将视频信号一一对应在屏幕上显示;CRT依靠偏转线圈产生电磁场控制电子束周期性扫描来显示图像,难以在屏幕上精确定位,故CRT会出现几何失真、线性失真等。LCD不存在上述问题,能将画面完美呈现。

② 零辐射、低耗能、散热小。LCD通过扭转液晶像素中的液晶分子偏转角度显示图像,不存在CRT内部高压元器件,且电路简单,模块化及芯片的高集成化能将电路工作时产生的电磁辐射降到最低。这样的设计不但降低了功耗,发热量也很小。CRT由于散热问题,必须在屏蔽罩上钻孔,导致辐射的泄漏。

③ 画面稳定不闪烁。LCD通电后一直发光,背光灯工作在高频下,显示画面稳定而不闪烁,有利于长时间使用;CRT依靠电子束扫描荧光粉发光,导致亮度周期性闪烁,长时间使用会造成眼睛不适。

④ 纤薄轻巧。以15″显示器比较,CRT显示器深度约50 cm,LCD不到5 cm,成为最有可能打破CRT垄断地位的显示器件。

但LCD存在响应时间较慢,可视角度小,亮度和对比度低,维修困难等局限性。

3.PDP显示器

(1)PDP概述

PDP是利用内充的惰性气体离子化放电,产生出紫外线,激发荧光粉像素发光实现显示的技术。该技术于1964年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两位教授发明;20世纪70年代初,实现512×512线单色PDP的批量生产;80年代中期,美国Photonisc公司研制了2048×2048线单色PDP;90年代,PDP突破彩色化、亮度和寿命等关键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PDP问世以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使用范围日趋广泛,引起了众多厂商的关注。

PDP按驱动方式的不同分交流型(AC)和直流型(DC)两种。其中,交流驱动式分存储效应型和刷新型,直流驱动式分刷新型和自扫描型。由于图像不会产生闪烁,具有由显示屏确定的存储特性及较高的亮度等原因,交流驱动式PDP处于主流地位。近年来,PDP在大屏幕显示领域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2)PDP基本结构

PDP由前后两块玻璃基板组成。前基板作为PDP的阳极,制作汇流电极、透明电极、支撑电极等;后基板作为PDP的阴极,有与前基板电极互相垂直的电极、肋条,并涂有荧光粉。其中,肋条用于隔离后基板,以形成放电空间,并分隔像素单元,防止因像素间窜扰影响显示质量。在放电空间内有用做气体离子化放电的惰性气体(通常是氖气)。

需特别注意的是,PDP中的荧光粉应精确定位。因为理论上所有荧光粉都会因放电而受激发光,但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电极溅射会引起荧光粉的恶化,进而影响PDP的寿命。为解决这个问题,传统方法是避免在PDP阴极着粉,以免产生的正离子撞击阴极引起强烈溅射。但日本Fujitsu公司以简单的结构解决了这个问题:阴极与前基板的支撑电极相一致,不在前基板涂荧光粉,将溅射减至最小;在全部后基板上涂粉,以提高光效。利用这种结构,生产出了大屏幕PDP。

(3)PDP显示原理

PDP属于自发光型显示器,由等离子显示屏、驱动电路、屏蔽玻璃、电源、接口电路和外壳等组成。作为利用气体放电激发荧光粉发光的显示装置,PDP工作机理类似普通日光灯,由相距100~200 μm的两块玻璃板组成,中间排列大量作为像素的等离子管。每个等离子管是玻璃衬板间隔成的小室,充有氖或氙气体。

等离子管电极间加上高压后,等离子管中气体会辉光放电产生紫外光(147 nm),激发显示屏上的R、G、B三基色磷光体荧光粉发出光,显示各种灰度和色彩。点亮某个等离子管时,开始需在相应行上加较高的电压,然后用低电压即可维持其亮度;关掉某个等离子管时,只要将相应的电压降低即可。等离子管开关周期15 ms,通过改变电压即可控制PDP显示。由于图像由独立的荧光粉像素发光综合而成,故显示的图像鲜艳、明亮、清晰。PDP工作原理如图2-35所示。

(4)PDP技术特点

PDP视角宽、寿命长、刷新速度快、光效及亮度高、易制作大屏幕、工作温度范围宽,因为这些优良特性而备受关注。其主要特点如下。

① 还原性好。PDP具有高亮度和高对比度,亮度达330~850 cd/m 2 ,比普通显示器的250 cd/m 2 高很多;对比度达500∶1,完全能满足眼睛的需求。因此,PDP还原性非常好。

② 图像无扭曲。PDP的R、G、B发光栅格在平面中呈均匀分布,图像边缘处也没有扭曲现象。

③ 良好的防电磁干扰功能。由于显示时无须借助于电磁场,所以来自外界的电磁干扰对PDP图像没有影响,不像彩色CRT受电磁场影响会引起图像变形、变色等。

④ 超薄设计、超宽视角。PDP厚度远低于CRT,节省空间,显得整洁、美观且时尚。

⑤ 环保无辐射。PDP结构设计上采用了良好的电磁屏蔽措施,屏幕前置环境也能起到电磁屏蔽和防止红外辐射的作用,对眼睛几乎没有伤害,有良好的环保特性。

图2-35 PDP工作原理

PDP局限性是功耗较大,像素间存在窜扰现象。尽管如此,在大屏幕显示领域中的应用潜力仍吸引许多公司投入大量精力研制、开发与生产,使得PDP的性能不断提高。

4.其他显示技术

除CRT、LCD、PDP显示技术,还有其他显示技术。

① LED显示技术。由发光二极管LED构成单色或多色显示,具有高亮度、高效率、长寿命等特点,适合用做室外的大屏幕显示屏,但不能用于监视器等中型显示器。参见本章阅读材料“发光二极管LED显示技术”。

② OLED显示技术。OLED是主动发光器件,有极好的光特性和低功耗特性,能在弯曲的衬底上以一卷接一卷的加工方式批量生产,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灵活。该技术具有很宽的应用范围,从简单的单色大面积发光到全色视频图形显示器。参见本章阅读材料“有机电致发光OLED显示技术”。

③ FED显示技术。FED集CRT高显示质量和LCD低功耗优点于一身,是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自发光平板显示技术。它将真空微电子管应用于显示,电子束能量分布范围较传统热电子束窄,亮度较高。

④ VFD显示技术。VFD是将阴极、栅极和阳极封装在真空管壳内的一种三极电子管式真空显示器件,阴极发射的电子经栅极和阳极所加的正电压而加速,并激励涂覆于阳极上的荧光粉而发光,广泛用于音频、视频产品和家用电器。

⑤ DMD显示技术。DMD采用微机电系统技术制造,主要用于便携式商用投影机和家庭影院投影机。

⑥ E-ink显示技术。E-ink在双稳态材料上通过电场进行控制。它由大量微型密封的透明球体(直径约100 μm)构成,并包含黑色液体染色材料及数千个白色二氧化钛微粒。双稳态材料加上电场时,二氧化钛粒子根据电荷状态向某电极迁移进而控制该像素发光与否。 7Q2XCspH3zoxnbPjwGudeOFXY3hoLDNo/J5RqUOpyNwymrFVERLs8WKlMiFJndt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