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4 其他知识点

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运行与维护”和“信息化基础”这两个知识点,根据考试大纲的分析,属于次重点,约占本章知识点的11%左右。

1.系统运行与维护

知识点说明:

难度系数:★ 考查频度:★ 考查权重:★★

本知识点的重点在于了解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主要工作、要点等基本概念。

知识点详解:

(1)系统的运行管理。

系统的运行管理包括运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日常运行管理、系统软件及文档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运行管理制度:为了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和安全运行,需要建立一套管理制度。通常包括各类机房安全运行管理制度,重要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密码口令管理制度,网络通信安全管理制度,病毒防治管理制度,人员调离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合作制度。

●日常运行管理:包括系统运行情况记录,踪迹审计,审查应急措施的落实和系统资源的管理。

●系统软件及文档管理:包括系统软件的更新和升级,信息系统文档的管理(管理制度化、文档标准化与规范化,提供人员保证、维护文档一致性,保持其可追踪性)。

(2)系统维护。

●系统可维护性: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和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其评价指标包括 可理解性 可测试性 可修改性

●系统维护的内容与类型如表5-6所示。

表5-6 系统维护的内容与类型

(3)系统切换。

系统切换是指旧系统停止使用、新系统投入使用的过程。通常在系统切换前需要做好数据准备(就是将旧系统中的数据备份出来,迁移到新的系统中)、文档准备、用户培训等准备工作。在切换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

●直接方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停止使用旧系统,并同时将新系统投入运行。这种方式较简单,人员设备更省,但风险很大。通常需要预先进行详细的测试和模拟运行。

●平行方式(也称为并行转换):指在一段时间内新旧系统并存,但需要双倍人员,设备、费用比较大,不过可靠性大大提高、风险大大降低。

●逐步方式(也称为分段转换):是指分阶段、按部分地完成新旧系统的交替过程,开发完一部分则在某一时间段平行运行一部分,这样既可以避免直接方式的风险,又可避免平行方式的双倍费用,但也存在接口多等不足。

2.信息化基础

知识点说明:

难度系数:★ 考查频度:★ 考查权重:★

本知识点的重点在于了解信息、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系统基本概念等知识。

知识点详解:

(1)信息与信息化基本概念。

信息 是一种客观事物,它与材料、能源一样,都是社会的基础资源。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研究的日益深入,已形成了与控制论、系统论并称为“三论”的信息论。信息具有客观性、普通性、无限性、动态性、依附性、变换性、传递性、层次性、系统性和转化性。

信息化 则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高科技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的过程。信息化体系的6个要素是: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一般来说,信息化需求包含战略需求(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支持环境)、运作需求、技术需求三个层次。

(2)政府信息化。

政府信息化有三个特点:借助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已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我国政府信息化的策略是:做好战略数据规划、面向主导业务流程发展电子政务、重视资源条件、以人为本、设立CIO、加强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电子政务相关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与居民,主要形式包括G to G,G to B,G to C,B to G,C to G五种。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模式包括以用户为中心、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技术、政府门户三种。其技术模式包括网络管理模式、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应用开发模式。

安全体系是电子政务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安全管理4个方面。在实施时,要在政府内网和外网之间实施物理隔离,部门网和政府专网间实施逻辑隔离。其信息安全系统通常以PKI技术为基础,围绕数字证书的应用来提供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的服务。同时,采用PKI与PMI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授权控制能力。

我国还针对电子政务发布了标准化规范《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包括总则、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6个部分。

(3)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的常用方法包括业务流程重构法、核心业务应用法、信息系统建设法、主题数据库法、资源管理法、人力资本投资法。常见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包括如下方面。

●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是一种融合了企业最佳实践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工具。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基本MRP阶段(库存订货点理论、BOM表,解决库存管理和生产控制难题)、闭环MRP阶段(在MRP的基础上,有效地解决计划与控制问题,主要是物流和部分信息流)、MRP-II阶段(广义MRP阶段,加入了对资金流的考虑)、ERP阶段(吸引了更多的管理思想,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全面集成管理)。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它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的内容包括客户服务、市场营销、共享的客户资料库、客户分析能力4个方面。CRM的实现包括三方面工作:客户服务与支持,客户群维系,以及商机管理。

●企业门户:高效且技术统一的平台,整合了当前的网上业务。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一个机构现有的因特网址和服务完全合并且相互兼容;支持开放标准和应用编程接口(API),让平台轻松容纳新的应用程序;接入一个由支持企业门户网站架构的伙伴和专业服务公司网络;支持多渠道接入网站;提供统一的服务。它分为信息门户、知识门户和应用门户三大类。

●SCM: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BI:商业智能,是指企业对商业数据的搜索、管理和分析的系统过程,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商业智能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建立数据仓库、数据分析及数据展现4个主要阶段。

●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利用现代开放的Internet,按照一定的标准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主要包括网上购物、企业间网上交易、在线电子支付等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4)信息化有关政策、法规。

●信息化政策:是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典型代表有《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信息化法律体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信息化法律包括4个层次:① 信息化的基本法,规定信息化的内容、原则、地位、意义、作用等全方面的内容,现在还没有;② 信息化的部门法:对信息化存在的重要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予以规范,如软件法、网络法,目前也还没有;③ 行政法规,包括《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件》等;④ 规章制度:是指国务院信息化主管部门,根据特定事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5)信息系统初步。

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观点出发,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一般由4部分组成。

●信息源:信息发生的来源;

●信息处理器:完成数据的采集、数据变换和数据存储等;

●信息使用者:是指企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

●信息管理者:是指负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人员。 p07ZjJ8zagysG9wXNuZ23FQf17WPio2razJlH68f4EelaJK1u8keKymaKhcawf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