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数字中国”的提出

1998年,“数字地球”的概念经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以后,便引起了全球各国“数字地球”的研究和建设高潮。1998年11月初,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在北京香山召开了“资源环境信息与数字地球”研讨会,在此基础上,于1999年1月20日向国务院提交了“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 [1] ,引起了党和政府核心领导的高度重视。同年12月,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发表重要讲话 [2] ,对在中国和“数字地球”实行共建共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此后,“数字中国”的建设正式提上了日程。

美国“数字地球”的概念并不是偶然提出来的,是在具备了大量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广大的需求等条件下,出于美国的国家目标和全球战略的需要考虑而提出的。早在1993年,美国政府就宣布实施一项新的高科技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继而在1994年又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NII的提出和实施,实现了覆盖全美的高速计算机网络(即信息高速公路),而NSDI的实施则进一步实现了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表示和查询与地理和地球有关的空间信息 [3] 。上述两项计划是推进美国社会信息化、占领信息产业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陆续向太空发射了400多颗卫星,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信息资源,并在农业、工业生产等社会的各个行业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在与数字地球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如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学数字技术等方面都发展得很快,居世界领先水平。信息高速公路既然已经铺成,迫切需要实现大量资源的共享,以更好地推动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

“数字地球”的概念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全球各国范围内的研究和建设“数字地球”的高潮。在我国,经过科学界的反复论证,在政府核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将“数字中国”建设提上了日程。1998年11月初,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 在北京香山召开了“资源环境信息与数字地球”研讨会,在此基础上,于1999年1月20日向国务院提交了“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建议”。建议书中提出:“数字地球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导向性的发展战略措施,它反映了科学技术乃至经济和社会的跨世纪发展的国家目标。”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发展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三项重大战略目标。 从我国的国家目标出发,我们迫切需要一个中国数字地球或“数字中国” [1]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科学界坚定了建设“数字中国”的决心。

1999年12月,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管理专家以及企业家,在北京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联合发表了“数字地球北京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对构筑“数字地球”给予充分的投资和强有力的支持。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发表重要讲话 [2]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地球”的作用,实行“需求牵引、统筹规划、阶段发展、共建共享”的方针,将力争在“数字地球”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强调,无论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无论是推动当前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还是开拓未来知识经济的新天地,“数字地球”都具有重要意义。李岚清副总理的发言对在中国和“数字地球”实行共建共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r+XLnu5mplNLTruPEmBPg7iRzqeCkhD7BEEUbLwq6Ok5S6PeT5UUiuaTfK9Yvf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