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胡庆余堂到浙江商人

2010年初春的杭州,西子湖依旧碧波荡漾,位于清河坊步行街的胡庆余堂前,游人如织,斑驳古朴的墙壁,一望便有一股沧桑厚重感袭来,只有那门楣上的“庆余堂”三个大字,熠熠生辉,炫彩夺目。

“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中国的中药号遍布南北,数不胜数,但大家公认的最有名的却只有两家半,北京同仁堂算一家,杭州胡庆余堂算一家,广州的陈李济只算半家。

胡庆余堂坐落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吴山脚下,有“江南药王”之美誉。1874年,“红顶商人”胡雪岩耗白银30万两创立了胡庆余堂。其名取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胡雪岩本想取其名为余庆堂,后发现秦桧用过余庆堂,因此改为庆余堂。这里是胡雪岩的发迹之地,也为浙江培养了不少商业人才,它的兴衰,见证了徽商的没落、浙商的兴起直至走向繁盛的历程。

从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开始,直到明、清时期,杭州清河坊一带形成了一条药铺长廊。著名的有南宋的保和堂、明朝的朱养心膏药店、晚清的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等。

胡庆余堂以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济药局方》为基础,收集各种古方、验方和秘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精心调制庆余丸、散、膏、丹、胶、露、油、药酒四百多种,并编有专书《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传世。至今仍继承祖传验方和传统制药技术,保留了大批的传统名牌产品。胡雪岩去世后,胡庆余堂的主人数次变更,但店名仍冠以“胡”字,“胡庆余堂”信誉声名远扬。

在百年传承中,胡庆余堂沉淀了丰富独特的文化,这也成为胡庆余堂经久不衰的法宝之一。胡庆余堂门楼上至今还保留着胡雪岩所写的“是乃仁术”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出自《孟子》,表达了胡庆余堂创办药业是为了以仁爱之心济世救人,后来的传承者也都铭记这一祖训,并将其发扬光大。此外,胡庆余堂制药也遵守祖训:“采办务真,修制务精”,选取原料质量上乘,在制作上要求精益求精,在药品销售上更是强调“真不二价”。胡庆余堂的最高经营理念,是“戒欺”二字,这也是胡雪岩亲自定下的店训。这一理念,涵盖方方面面,反映在制药上,就是“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反映在经营上,首推的是“真不二价”,即做生意讲诚信,老少无欺,贫富无欺。凭着胡雪岩的经营理念和独到眼光,胡庆余堂大放光彩,产品行销全国各地,一跃成为“江南药王”。

然而,和其他的中华老字号一样,胡庆余堂也没能摆脱后继无人、回天乏术的局面。1996年,胡庆余堂制药厂负债近亿、濒临倒闭,在这时,一件别开生面的事情发生了,曾经作为胡庆余堂制胶车间的杭州制药二厂,接手了这块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儿子”兼并“老子”,一时传为美谈。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胡庆余堂当年的一个小学徒——冯根生。

冯根生,浙江慈城人,出身中药世家,祖孙三代都从业于胡庆余堂。祖父冯云生在胡庆余堂建立之初成为第一代药工。父亲冯芝芳在胡庆余堂做验方核药工作。冯根生14岁那年,因为家中贫困,进了胡庆余堂当学徒工。那时是1949年1月19日,胡庆余堂每年只招收一名学徒,解放后收归国有,不再招收学徒,因此他也成了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

进入胡庆余堂那天的情景,冯根生至今难忘,79岁的祖母含泪叮嘱他:“记住,生意是学出来的,本领是做出来的,要诚实,有志气,当学徒是很苦的,千万不要当‘回汤豆腐干’。”祖母还叮嘱冯根生:“不管今后长多大,干什么,都要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这些话冯根生一生铭记在心。从进入胡庆余堂的那一刻起,冯根生就开始了他和胡庆余堂的传奇人生。

在胡庆余堂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打磨,冯根生不仅学会了从认药、制胶、炮制到丸、散、膏、丹的制作,而且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更重要的是,胡庆余堂的经营理念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对胡庆余堂的创始人——徽商胡雪岩,冯根生始终怀着深深的敬仰与怀念。

对冯根生来说,1972年7月1日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正是在这一天,38岁的他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胡庆余堂制胶车间升格为杭州中药二厂,冯根生任厂长。

从建厂开始,冯根生首先广揽人才,当时,被说成是“臭老九”的知识分子是没人敢要的,看到“臭老九”都怕,他却要了。要第一个人来,被批斗得要死,冯根生想:要第二个也挨批斗,索性5个、10个全要了,他说这叫“死不悔改”。从1972年到1976年这段时间,冯根生从全国要来别人不要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36人,并自认为是发了一笔横财。

一位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北医大的女同志,因家庭困难,想从山西调来杭州工作,她跑了十多个单位,都失望了。就在她心灰意冷之际,见到了冯根生,当冯根生听说她以前的工作一直是搞西药合成和植物提取,并且懂两门外语时,当即决定尽快帮她办好一切调入手续。她就是后来成为杭州中药二厂总工程师的马心舫。实际上,冯根生人才观念的前瞻性还不止如此,当时他不仅招医药专业人才,而且像机械、化工、建筑等看似与中药制药不沾边的专业人才,他也一并揽下。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种立体式的人才结构,才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腾飞。

冯根生在中药行业引发了一场革命。

冯根生看问题总是不同一般,但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他认为:中药的问题在制剂。他进行的中药生产技术的改造,包括原液提取的自动化、分封包装的机械化、药液输送的管道化和现场管理的科学化。中药生产由此实现了划时代的大工业生产,可以说,冯根生既是中国传统中药业的最后传人,也是中国现代中药的奠基人。为此,冯根生的好友、作家黄宗英这样评价他:“中医药是我国科学与经济走向世界的种子选手,冯根生则是郎平。”

此后,冯根生的药厂先后生产出中国第一批中药静脉注射液、口服中药浓缩液,并迅速推向市场。以人参和蜂王浆为主料的双宝素口服液,一经推出,即深受市场欢迎,并成为“文革”后不久在国际上打开销路的中国中药保健品。

同时,新研制的几十个治疗药纷纷投产,冯根生的药厂也逐步走向生产现代化轨道。1982年6月,美联社记者威廉⋅塞克斯顿撰文在美国报纸上介绍杭州中药二厂,他这样写道:“除了一个特点(传统中药)之外,这家药厂的情景同纽约或波士顿的先进化学生物研究所没有两样。”

1978年,冯根生决定从发掘和开拓我国的中药宝库入手,涉足“抗衰老”领域。他四处搜集古方、验方,在收集到的120个配方中,冯根生认定明朝永乐皇帝用的“益寿永贞”为最有前途的处方。1979年,根据这个配方试制的青春恢复片(后改名青春宝抗衰老片)试制成功,经严格动物实验,证明其在抗衰老方面有神奇疗效。青春宝投产后,立即畅销国内外,且好评如潮。这个药名也成了后来药厂的新名片。1992年,杭州市中药二厂和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功,成立了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1996年,即冯根生从胡庆余堂分家出来24年后,胡庆余堂和青春宝在利税方面的差距已经达到了100倍!这时,胡庆余堂的负债额已高达9000万元,随时可能倒闭停业。考虑到胡庆余堂这块金字招牌不能就此湮没,杭州市政府决定:让青春宝和胡庆余堂实行“联合”。后者加入前者,新企业仍由冯根生掌管。

冯根生给胡庆余堂开出了“转换机制、擦亮牌子、清理摊子”的12字“药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改变了胡庆余堂的运营机制。这一改,立竿见影,胡庆余堂在并入青春宝的第二年,便实现了销售额、出口额、上缴利税的三大突破。兼并后销售额连年迅速增长,当年的亏损大户一跃成为现在的利税大户。继2000年“青春宝”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之后,2002年,“胡庆余堂”也喜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03年,胡庆余堂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胡庆余堂从此打造了一条从药材种植、饮片加工、成药生产到零售、医疗门诊乃至工业旅游的完整的中药产业链。至此,胡庆余堂的牌子重放光华。“面对胡雪岩像,我终于无愧了!”冯根生说。

如今,冯根生和他掌控的青春宝集团已成了浙江商人和企业的一张名片,胡庆余堂也得以在徽商衰落后继续发展,在这里,浙江商人功不可没。 VEp2/mb9tQpzJitcuMwxKnTKHcQTSN2m7GWaeDg04SuGgYTfD9ZJBRlDEMyq7h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