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商品,大世界

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小时候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不是音乐,而是村头传来的一阵“笃、笃、笃”的声响,这拨浪鼓发出的声响一到,小孩子们立马倾巢出动,大人们随后也闻声赶来,这样的欢迎仪式,自然是“货郎担”来了。大家纷纷翻出家里的废铜、烂铁、鸡毛、鸭毛,或者拿着零碎的钞票,将货郎担紧紧地围了起来。小孩子们惦记的自然是那箩筐上面盒子里的散碎糖果和米花团,到手之后就躲在一边慢慢品味去了,大人们关注的则是那些针头、线脑、纽扣、发卡。交易完成后,货郎担又摇着拨浪鼓慢悠悠地转到别处去了。有人打听到,挑着这些货担的人,来自一个遥远的地方——义乌。

义乌人这种做生意的方式,被形象地称为“鸡毛换糖”,一个人,一副货担,一个拨浪鼓,就成了一个流动市场。据记载,义乌的鸡毛换糖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此后世代相传,形成一定规模,人称“敲糖帮”。到抗战胜利时,义乌“敲糖帮”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团体。义乌最初的鸡毛换糖是从廿三里镇开始的。即使在“文革”这种割资本主义尾巴,严厉打击投机倒把的时期,廿三里镇外出鸡毛换糖依然没有停歇,那时廿三里镇外出鸡毛换糖的人员多达5000余人,经营范围从浙江及周边的江西、福建等省,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廿三里镇在原先鸡毛换糖小百货销售基础上,进入了开拓专业市场和专门经营小商品的新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廿三里镇就出现了几百个经营小商品的地摊,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形成了中国第一代商品市场。到1982年后,市场逐渐集中到义乌县城,终成今日闻名遐迩的中国小商品世界,而廿三里镇的敲糖人正是义乌小商品世界的“始作俑者”。后来人们在评选浙商十大标志性事件时,把鸡毛换糖列在了第一位。

义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震惊世界的中国数字》报告中,义乌市场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首个AAAA级购物旅游区荣誉称号。“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已成为繁荣、文明的义乌市的代名词。“每年有40多万种商品,每天有1500个满载小商品的集装箱,从这里运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你一天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中逛8个小时,在每个摊位前停留1分钟,那么这里总共58 000个摊位全都逛下来,就得需要4个多月。”走在义乌街头,每个商贩几乎都会说出这样的话。

义乌曾创造了“一只袜子”的传奇、“一根拉链”的神话,以及占世界生产总量40%的电子钟表、占全国70%的饰品、占全国50%的胶带。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一吹闻名的“乌乌祖拉”,90%来自义乌,球队队服、假发、荧光棒、旗子等球迷用品,也大多是义乌货。

“薄利多销”是义乌商人无往不胜的法宝。卖一盒100根的牙签只赚1分钱,一个姓王的商贩每天批发牙签10吨,也就是100万盒,按每盒赚1分钱计算,他每天销售约1亿根牙签,净赚1万元。小小的牙签为何能有这么多的利润?这就是义乌商人的精明所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低价抢占市场。

义乌的小商品,往往便宜得让人无法想象,在上海七浦路10元3双的白色棉运动袜,在义乌卖7角一双;100支装的双头棉花签在上海家乐福大卖场卖1.2元,在义乌卖0.19元;最新保健型、窄头、牙刷毛带波浪形的牙刷,100支外配一个很好看的塑料手提包,15元;一个在上海要卖到100多元的洋娃娃,在义乌只卖20元!至于各种女孩子喜欢的漂亮饰品和工艺品,50元可以买一大堆。

俗话说,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这里的小商品为什么这么便宜,其中不会有什么猫腻吧?许多初到义乌的人,听到报价后都瞪大眼睛不敢相信。对此,义乌市委宣传部长曾说:“价格是市场竞争取胜的有力手段,同一类同一质量的商品,在义乌要便宜50%甚至更多,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秘诀,就是能够始终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保持着超低的市场价位。”一件衬衫5分利,一双袜子几厘利,这样的生意恐怕搁在哪里也没人会放在眼里,但义乌人不但放在眼里,而且极为乐意做这样的生意。

在义乌,靠只赚几分几厘钱生意起家的老板不计其数,人称“蚂蚁商人”。“蚂蚁商人”赚钱的秘诀是:家家自己开工厂,把成本拉到最低,每件商品只赚1分钱就卖!看看他们算的账:一双袜子赚1分钱,一个普通摊位每个月可以卖出70万到80万双袜子,也就有7000元到8000元利润,一年下来将近10万元。租上10个摊位,一年就能赚100万元!

正是义乌商人的这种不计物小,不计利薄的经营理念,才让小商品在义乌大行其道。小商品周转快,而且销量很大,哪种小商品一旦做起来,立马就使义乌成为这种小商品的全国集散中心。这样的“中心”越来越多,义乌也就慢慢成为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义乌小商品的价格优势不断扩张,更是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在义乌,不同肤色和装饰的各地商人,不仅为路边的杂货店采购,而且也为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寻找商品,联合国难民署也在这里设有采购点。

义乌宾王路市场外的绿地上,一个捷克商人用手势混杂着英语向一位中国女孩表达意思,这位初出校门的兼职翻译显然还不能完全理解,手中一叠厚厚的单子已经被汗浸出了痕迹。中午的这块空地上,其他的外国人和本地搬运工们一样躺在树荫下打个盹,以便下午继续工作。一位过路人调侃说,一千年前的唐朝长安城中各国商贾云集时,大概有过类似的场景。接着他用熟练的英语解决了两人的难题。

义乌的国际化程度之高,在国内可比北京的望京地区以及上海的碧云外籍人士聚居区。2005年10月,义乌成为了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被公安部授权办理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县级城市。2009年义乌市共登记临时入境外国人31万人次,目前常驻义乌的外商有12 000余人。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繁荣,成就了一批生意人,更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家。义乌的企业家中不少人有小商品市场“练摊”的经历,义乌市工艺品行业协会会长、华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品忠就是其中一位。

1990年,龚品忠放弃了在义乌某单位的“铁饭碗”,到小商品市场经商。他最早经营的是海绵垫肩,开始替人代卖,后来干脆自己加工。做了两三年海绵垫肩生意,龚品忠“嗅”出防火板更具商机,于是转行销售防火板,并开始第一次办厂。龚品忠与相框结缘,缘于一次“偶然的串门”。有一天,他在表弟家的墙上看到一幅漂亮的相框画。表弟已经做了一年多相框生意,但没有什么起色,见表哥对相框有兴趣,就把自己的供货商介绍给了表哥。龚品忠随后进行了市场调查,他发现义乌市场很少有这种高档相框。认定相框生意有前景,他随即放弃了防火板的生意,一心一意做起了相框。

销售防火板时,龚品忠租用了篁园市场一个一米见方的摊位。做起相框生意后,这个小摊位已不能满足相框展示的需要,于是他另寻商铺,1994年在毗邻篁园市场的春江路以年租金7万元的价格租了8间房子。后来他又谋划自己生产相框,便着手买地建房。到1997年,他的客户扩大到了全国,在各地有近20个总代理。此后的10多年间,龚品忠一直致力于相框行业。由于他的精心经营,“华鸿”相框不仅做出了品牌,更成了行业的领头羊。

从最初的“鸡毛换糖”到后来的小商品贸易,做出成就的义乌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创新。最初的“货郎担”在不知不觉地编织着属于义乌人的小商品购销网络,这个网络一形成,地方性商群也就形成了。最初是为了生存去创业,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到后期,正是这种别人没走过的路给他们带来无限的财富,义乌人也在艰苦创业的打拼中,领悟了更新的创业理念,找到了更好的创富途径。在义乌,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人人都这么想着,也这么做着,并且享受着其中的快乐。 5DyOIomkleJH6XP62crtA1W2nBYOoqG/b94GbxnR739qbOiWGkPXhDq2hHeXxc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