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物流系统的作用日益增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系统、科学地规划区域物流系统不仅关系到物流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发展区域物流的直接目的是在保障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合理衔接,从而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进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对作为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物流进行研究,是为了通过解决区域内的各种物流问题,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升区域经济的运行质量,加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由于我国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区域的物流发展模式,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区域物流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有效地实现区域物流子系统的功能目标,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本书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物流系统及其空间演化机制、区域物流网络优化,以及物流节点布局优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货物在物流供需主体之间的物理流动过程,以及由此导致的物流主体之间及区域物流系统内部的规模、结构与布局演化和优化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物流系统及其演化机理的研究。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物流需求与物流供给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等制定相应的物流规划,实现区域物流供给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使区域物流发展进入有序的轨道,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本书从区域物流系统的含义、模式和特点入手,提出了区域物流系统研究的总体框架:区域物流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依赖的物流供需方主体及其他相关环境实体构成,在分析区域物流系统一般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货物在物流供给方、需求方之间的物理流动过程,以及由此导致的区域物流之间、区域物流内部的规模、结构与布局的演化机制,并分别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及地理模拟系统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区域物流系统科学发展机理、区域物流协同演进机理和区域物流空间演化机理模型。

(2)区域物流网络优化研究。一个理想的区域物流系统是一个物流网络系统,它由地理上分布的许多实体组成,区域物流网络主要由物流节点和物流通道构成。本书介绍了区域物流发展的规划思路、物流枢纽城市的选择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公路物流枢纽城市层次进行了划分,并运用引力模型与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江苏各县市公路枢纽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了江苏省规划三大公路物流圈、多个亚物流圈的设想,并对江苏枢纽型物流中心布局规划方案进行了设计。对区域物流节点空间服务范围进行了研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影响服务范围划分的众多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并将这些众多的因素归纳为广义费用和节点吸引力因子,以表征物流节点对空间服务范围的综合吸引力,建立了基于引力模型的物流节点服务范围划分模型,引入了加权Voronoi图及其实现的离散生成法,实现了复杂区域物流节点动态服务范围的精确划分和布局优化。构建了区域物流网络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解决区域物流宏观规划问题,即决策者的方案设计,从规模、结构和布局的角度控制区域物流网络的总体优化;下层为物流链配流问题,即物流链分配,引入多智能体技术,将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对区域物流系统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

(3)区域物流节点布局优化研究。对物流节点规划设计中的物流量预测、布局优化、交通组织与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物流节点物流量预测方法体系;借鉴传统的设施布局优化方法,将遗传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引入多智能体技术与元胞自动机模拟技术,构建地理模拟系统,实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多约束大规模物流节点的布局优化;基于元胞自动机技术与智能体技术,构建了物流节点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方法体系。

本书的成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009060、No.5090904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No.09YJC630056)、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No.BR2009037)、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No.09JD01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计划(No.2010-R2-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o.2009B13414)、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KFJ090101)、河海大学人文社科基金(No.2009433911)、河海大学自然科学基金(No.2008429611)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其资助。本书也是两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物流教改教研课题计划(No.JZW2011050、No.JZW2011051)的中间成果。本书的研究成果凝聚了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劳动,是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河海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海岸带资源开发与安全学科群”的资助,特此致谢!

本书的完成凝聚了众多人的心血,在此衷心感谢所有对我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感谢本书引用和给我大量启发的文献作者,特别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王慧敏教授和硕士生导师严余松教授,两位导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我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宝贵意见。

感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郑金海院长和朱宏亮书记、土木与交通学院吴中副院长、商学院许长新副院长,感谢水运规划与物流工程研究所封学军所长,感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何良德所长、江朝华副教授、雷智鷁博士,感谢交通工程系程勇高工、郑长江主任、曹雪山副教授、袁黎博士、王斌博士、沈才华博士、杨永清博士和所有关心、支持我成长的领导、老师对我的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给予的无私帮助。感谢陈军飞副教授、仇蕾博士、牛文娟博士、沈和处长、常玉苗博士等一直以来对我真诚和热情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蒋柳鹏博士、张艳博士、康晓燕、张琴英、姜明阳、王娟等人参与了本书的撰写工作。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我的极大支持和理解,不断鼓励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我的学业和工作上一点一滴的收获都离不开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鉴于本人的学术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王 伟
2011年1月 1PTwW3Snv960FcODm/CK3s/vqXUGcPoJYlZgMVqj2nI5U7OIsqEQyMdL3BGCZno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