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是在不断犯错、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妈妈不能一味地表现出失望和愤怒,甚至用打骂来惩罚男孩,而是要善于在男孩的错误中发现优点。
有一年,我任教的班里来了位插班的男孩。
妈妈带他来报道的第一天,就对我说:“蒙老师,以后得让你多费心了。我这儿子是谁见了都头疼的‘调皮大王’。”
正如他妈妈说的那样,男孩不但上课不认真听讲,还经常做些莫名其妙的事:把椅子倒过来当推土机“轰隆轰隆”开,任意在同学的作业本上涂修改液,把嚼过的口香糖粘在讲台上。
一次,趁我板书的间隙,他竟然用文具盒对着教室一角的鱼缸投篮。结果,鱼缸“咣当”摔裂到地板上……搞得课堂秩序一片大乱。
尽管如此,我也没有惩罚他,而是和蔼地把他领到办公室,试着从生活上接近他、了解他。
原来,他生活在再婚家庭。妈妈又生了自己的孩子后,便经常冷落、打骂他。于是,缺少温暖和关爱的他,越来越孤僻,用各种不合常规的行为发泄心里的不满。
我开始处处关心他。上课提问,他回答不出,我给予启发引导和鼓励的目光。他作文写得不错,我就当范文让他在全班朗读,刻意提高他的自信和威信。
但有时,他还会做出一些顽劣行为。我从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责罚,而是到办公室面对面坐着给他指出。
半学期后,他不但成绩突飞猛进,和同学友好相处,还把班级的“自然角”打理得生机盎然。
他妈妈很是惊讶:“调皮大王”怎么这般懂事听话了?
男孩是在不断犯错、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妈妈不能一味地表现出失望和愤怒,甚至用打骂来惩罚男孩,而是要善于在男孩的错误中发现优点,用赏识的态度去引导男孩纠正错误,用温柔和关爱督促男孩,男孩就会自觉地往好的方向转变。
◇◇◆◇◇◆◇◇◆◇◇
然而,对于“赏识教育”,有的家长并不认同。
我的一位女同事就曾经对我说:她的儿子一被赏识,成绩就会严重下滑,而常常批评他,成绩反而上升很快。
难道,她的儿子与众不同?
她告诉我说,上个月月考,儿子两门功课都得了满分。她非常开心,在放学的路上,就按家长会上老师说的“赏识教育”方法,笑意盈盈地揽着儿子,不停地竖起大拇指夸奖他说:“儿子,你真棒!你简直就是神童、天才啊!”
妈妈的极力赞美和表扬,惹得路人纷纷向孩子投来好奇的目光。儿子得意洋洋,眼睛放光,满脸兴奋自豪的神情。
可是很快,乐极生悲了。前不久的期中考试,儿子成绩遭遇“滑铁卢”,两门功课双双挂红灯。
妈妈气得戳着他的脑袋骂:“你个不经夸的东西。一夸你,就尾巴翘上天啦!下次再考不好,看我不狠狠揍你一顿!”
“嘿。蒙谨,这一骂还真灵。昨天语文测试,他又得了个满分。”女同事沾沾自喜地说。
我摇摇头,指出她走进了“赏识”的误区。把儿子一时取得的好成绩归结到“神童、天才”等不切实际的因素上,而不是赞赏孩子平时的勤奋和认真学习。这样,必然使孩子滋生出“我不需要努力学习”的想法,进而自我懈怠、盲目自满。
男孩因为年龄小,缺乏成熟的理智和清醒意识。所以,妈妈在夸奖男孩时,言词一定要适度,应尊重事实。要让男孩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你的赞赏,同时,还要注意地点场合。这些,都是妈妈应该注意的科学赏识方法和技巧。
◇◇◆◇◇◆◇◇◆◇◇
小松走到楼梯口,被住在5楼的刘阿姨一把拽住,请他帮忙照看一篮鸡蛋,待她把孙女送上楼,再下来取。这助人为乐的事儿,小松当然满口答应。
可是上楼后,刘阿姨的小孙女却哭着不让她离开。小松等了一会儿,不见刘阿姨下来,就自己提着鸡蛋,打算送到刘阿姨家。不料,因为力气小绊了一跤,鸡蛋打碎了许多。
小松一脸惊恐地奔回家向奶奶求助。奶奶脸色非常难看,厉声训斥他说:“你真笨!帮人拎鸡蛋干嘛啊?这下闯祸了,都怪你自己逞能。”
小松低头不吭声,眼泪却“吧嗒吧嗒”地落在地上。
奶奶的训斥一定挫伤了他的心。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儿,小松还会助人为乐么?于是,我请奶奶先去厨房做晚饭,这事儿让我来解决。
我拿来一块热毛巾,轻轻擦干净小松脸上的眼泪和手上的蛋汁,捧住他的脸说:“没事,儿子。咱把碎鸡蛋拿回家自己吃,然后再去买篮好鸡蛋,一起送给刘阿姨。”
“妈妈,你不怪我吗?我不是故意的。”小松歉疚地问。
“妈妈怎么能怪你呢?你能主动帮刘阿姨提鸡蛋,妈妈很高兴。这说明你是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男子汉。”我抚摸着小松的面颊说。
“可是……现在……鸡蛋都打碎了。”儿子有几分后悔。
“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的时候,妈妈也一样。不过,以后你得记住,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嗯。”儿子懂事地点点头。
男孩犯了错误时,妈妈要调查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如果男孩的错误出于好意,那么妈妈应该赞赏他良好的初衷,肯定他错误中存在的优点。然后,告诉他“虽然你做错了,但如果以后改正了错误的方式,就更值得表扬了!”
妈妈在夸奖男孩时,言词应适度,应尊重事实。要让男孩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到你的赞赏,同时,还要注意地点场合。而当男孩犯错时,妈妈要调查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肯定他错误中存在的优点,指导他以后避免错误和改正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