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要获得独立

假如没有心理回归倾向,儿童会努力实现自身的独立。儿童一脱离母体,就如同射出去的箭一样,朝自身独立的发育方向奔去。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他们将不断克服各种阻力,努力完善自身,这是因为在儿童的体内存在一种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在持续地发挥作用。生理学家帕西·纳恩先生把这种力量称为“具有目的的行动”。假如我们想在成人身上找到与此相似的东西,那就是所谓的“主观意愿”了。不过,这也是一个不大恰当的类比,因为主观意愿只是人意识的一部分,而且受到限制。而“具有目的的行动”则是生命的本能,可以说是生命演进的推动力,这种力量是儿童成才的源泉,发育过程的所有行为都来自于它。假如发育不受任何干扰,儿童身上就显现出一种“生命的愉悦”,他们会充满活力,快乐、健康地成长。

这种“自然发展”的基本体现,就是儿童对独立的要求。换句话说,只要成人对儿童的自然发展给予应有的帮助,他们就会实现自身的独立。在儿童心理发展上是这样,在他们身体发育方面也是如此。因为身体同样存在发育完备的驱动力,而且非常强烈,只有死亡才能将它阻止。

下面,我们将探讨儿童“自然发展”的各个阶段。新生的婴儿可以说是脱离了子宫这个“牢笼”,开始了迈向独立的一步。同时,出生赋予他认识外在环境的强烈愿望。他将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开始学习,吸收各种知识来完善自己,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生来就有“征服世界的欲望”。

这种“征服世界的欲望”是生命发展第一阶段的标志,这说明外在环境对儿童具有吸引力。因此,我们有把握这样说:儿童喜欢这个世界,或者借用凯兹的话“对儿童来说,这个世界具有丰富的感官刺激”。

婴儿最先工作的器官是感觉器官。试想,要是这些感官不吸收信息,它们有什么用处呢?它们收集外界的刺激,传达给儿童正在形成的心理系统。

我们环顾四周,能够看见什么呢?能够看见视野之内的所有东西。我们侧耳倾听,能够听见什么呢?能够听见可辨声域内的所有声音。人的感知范围很广阔,但人并非生下来就能分辨这些东西。就拿声音来说,婴儿最初听到的只是一种混合的声响。后来,随着与环境交流的经验积累,他才逐渐能够分辨声音之间的差别。这个过程恰好符合完全形态的心理学。

首先吸取所有能够感知的东西,然后对它们逐一鉴别,一个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这样。假如情况相反,儿童不能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动人之处,反而对它存在一种恐惧感,这样外部世界就不再是感官刺激的源泉,而成为恐惧之源。以上两种情况显然存在很大差别。研究表明,如果婴儿6个月左右开始接受外界的影响,他会走上正常的生长过程,这可以从婴儿的身体发育中找到证据。自然,也可以进行一些测试。比如说,6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分泌胃酸,开始长牙,开始身体发育。这样一来,6个月大的婴儿不仅可以吃母乳,还能吃一些与母乳混合的食物。在这以前,他们无法消化吸收母乳以外的食物。

可以说,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达到相对程度的独立。他们似乎在说:“我们能够离开母亲了,我们能够独立地生活了。”当儿童成长为少年的时候,身上还会发生类似情况。那时,他们将会因自己对父母的依赖而感到难堪,而且尽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大约在6个月左右,幼儿的小嘴终于能够发音了,这是一个重要标志,表明他们顺利完成了语言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这以后,儿童的发展将大大加快,直到他们完全独立。儿童一旦开始说话,就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再依赖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是人类成员之一。因为语言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工具,儿童掌握了语言,就开始了社会交流。

学会运用语言,开始与他人进行交流,这是儿童成长取得独立的重要一步。起初混混沌沌、什么都不会的婴儿,现在能够听懂他人说话,而且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真是令人惊讶,仿佛他们一觉醒来,就同时具有了倾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再过半年,1岁的儿童开始学会走路,两条腿可以到处走动,随意乱跑。假如陌生人接近他,他能够躲避,这样他们在身体上也自由了。由此可见,人的能力逐步发展起来,促使他一步步地迈向独立。现在,问题不再是给儿童提供帮助,促使他们获得独立,他们已经实实在在地独立了。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大自然赋予生命独立的能力,也就全力促成这种能力的实现,把自由和独立赐予儿童。

就儿童的成长而言,学会行走非常重要。不仅因为行走是复杂的肌体活动,表明儿童体质发育的完善,还由于行走出现在儿童1岁左右,与儿童对语言的学习,对周围环境的吸取同时进行。

在哺乳动物之中,只有人需要经历学习行走的过程。其他哺乳动物一生下地就会走动,几分钟后就能够奔跑了。人类则不然,刚生下来什么都不能干,需要在襁褓中生存很长时间,逐渐培养这些能力。这是因为儿童在站立之前,需要先完成身体上三个方面的发展。

用两腿站立和行走看似简单,其实是极为复杂的,需要几部分复杂的神经结构互相配合,其中主要取决于大脑底部的小脑。小脑是控制人的平衡和运动的器官。可以说,儿童是否能够行走取决于小脑的发展。

位于大脑底部的小脑

当儿童长到6个月时,小脑开始快速发育。这个快速成长持续到14~15个月,然后成长速度渐渐放慢,小脑的发育到4岁半完成。在这一时期,儿童实际上同时进行两方面的发展,不仅小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且行动器官也发育成熟了。一个正常的儿童长到6个月,就能够坐起来,到了9个月,就可以爬动和打滚,10个月左右就能够站立,12~13个月开始迈步行走,到15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平稳地走路了。

在学习行走的过程中,与运动有关的神经系统也发育成熟。比如脊柱神经就是在这时形成的,行走需要脊柱神经把大脑的指令传达给腿部肌肉,假如脊柱神经没有发育成熟,就无法传递。这对于控制肌肉是很重要的,因为行走过程是由各种肌肉运动协调完成的。

行走必须的第三个因素是骨骼发育。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骨质很软,腿还无法承受身体的重量,因此开始走路前需要骨骼硬化。另外,在这段时间,婴儿颅骨上的缝隙也已长满,即使儿童不慎摔倒,也不会伤及大脑。

在儿童的小脑、脊柱神经和骨骼发育成熟之前,父母不能教儿童走路,因为行走是由一系列组织协调完成,需要相关器官协调发展。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只能给儿童带来危害,因为走路也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必须遵守自然法则。同样的,假如我们企图阻止一个发育正常的儿童走路,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相应器官已经成熟,必然发挥作用。在自然界的话语中,“创造”一词不仅意味着生成了什么,还意味着生成物发挥的作用。任何一个器官一旦形成,随即就要发挥其作用。在现代术语中,器官的这一功能性工作被称为“环境经验”,如果没有获得这种经验,就证明器官发育不正常,或者发育不完全。器官只有充分实现了它的功能,才意味着发育完全了。

儿童只有从环境中不断吸取经验,才能得到完全发展,专家把儿童吸取的这种经验称为“工作”,就因为这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儿童一旦学会了语言,就会不停地说话,谁也别想阻止他们。如果说世界上有什么最难办的事情,让儿童保持沉默就是其一。要是儿童行走、说话的要求受到妨碍,就束缚他们的发展,甚至出现畸形。

所以说,儿童获取行走能力之后,大大提高了独立性。他们要获得自身的独立和发展,需要能够自由使用这些能力。心理研究表明,人的任何发展都不是必然的,都是有条件的,“任何个体行为都来自环境经验”。

如果我们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发展,那么,我们只能为他们获得的每一进步而高兴。这是因为我们很清楚,无法对儿童的成长提供实质的帮助。可是,我们对儿童的教育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环境经验的缺失,它可能减慢儿童的发展,甚至会使发展出现逆转。

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儿童提供学习环境,使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不仅是出于我们的爱心,或者让孩子们高兴,还要求我们调整观念,遵循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进程协调一致。

儿童跨过了这一步,还会要求更高层次的经验。只要对儿童进行一番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总在扩大自己的范围,总在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他们总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想要这个东西,想要那个玩具,想自己穿衣服,或者干一些奇妙的事情。

这些都出自他们的心愿,大人不曾要他们这样做。他们获取经验的要求如此强烈,以至于大人通常会去阻止他们。这时,我们需要知道,自己不是在阻止儿童的行动,而是阻挠自然法则的实现,因为儿童的行为是由自然支配的。

儿童逐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之后,就会要求精神上的独立。他开始对获取的经验进行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建立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而不再依靠别人。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的个性形成了。

社会必须给儿童全部的自由,让他们获得独立,让他们正常发挥自身的能力。这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需要我们马上去做的事情。我们说,只有通过自由和丰富的环境经验,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不是一种时髦的理想主义理论,而是基于对生命和自然的科学观察,在客观事实上得出的结论。

当然,这里所说的独立和自由的概念,不同于流行的观念,我们不能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儿童。许多人怀疑,我们成人能否给自由和独立一个正确的定义,因为我们缺乏对自然的真实理解。人类目前对自由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这是不存疑义的。通过对儿童发育的研究,人们相信自由、独立和生命的真实意义,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反映出来。自然是最公正、最慷慨的赐予者。它按照每个人的不同需求,给予他自由和独立。只有在它的怀抱里,自由才成为生命的法则。这法则就是:不自由,毋宁死。

我相信,自然界发挥作用的方式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这样看来,似乎儿童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场景,而我们成人只能看见其中一部分。可我们应该相信,儿童所展示的是一种事实,通过它我们能够更加接近真理。所以说,儿童成长所获得的自由,拓展了成人的思想空间。

既然如此,儿童不断获取独立的发展过程目的何在?这个目的来自何处?答案是,这个目的就是标志生命不断完善的个性。不过,这个发展目的并非人所独有,自然界任何生物都具备这种能力,都能够独自发挥作用。所以说,儿童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展自身,也就实现了自由。这种自由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前提。

生命个体是如何实现这种独立的呢?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是如何获得自由的呢?通过不懈的努力,生命是一种处于激发状态的能量,无法停止向前。独立不是一个割裂的静止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征服的过程。自由只能通过强壮的体质和完美的个性来证明,为此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婴儿的第一本能,就是摆脱对他人的依赖,自行其是。在争取独立的时候,儿童第一个意识就是自我保护,使自己免受外来伤害,避免他人的阻碍,实现自己的要求。一些俗不可耐的人认为,最好的生活就是无所事事,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真是这样,婴儿出生前的生活最适意不过了。那时他在子宫里,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一切都交给妈妈去办。可是,想想婴儿学习语言这一艰难的过程吧!为了实现与人交流的需要,襁褓中的婴儿担负着繁重的工作。假如无所事事是生命的最佳状态,那么儿童何必要学习说话,在襁褓里受人照顾不是挺舒服吗。学会了说话,还要学习吃饭,学习行走,学习运用脑筋思考,这些活动都需要不懈努力。可是,孩子们并没有退避,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进取意识,而且因对周围环境的不断熟悉而欢欣鼓舞。

儿童不仅向我们证明了知识的价值,还表明自然的教育方法和社会教育方法的不同。儿童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寻求独立。他们一心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吸收周围世界的经验,而不是关心其他东西。我们必须明白,给予儿童自由和独立,就是给予一个永不停歇的工作者自由和独立,他们停止工作就不能生存。这种生存规律适合所有生物,违背这种规律只能倒退。

所有生命都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这种能量充满活力,因此,生命必须活动才能达到完美。社会的活力来自一代一代的人。人们企图把工作推给别人,自己少工作,这种意图违反自然规律,是生命衰退的表现。这种现象形成于儿童时期,原因在于婴儿出生后的几天里,没有人帮助他们适应周围的环境,使他们对这个世界失去兴趣。有这样经历的儿童离不开别人的肩膀,他们喜欢别人的帮助,喜欢睡觉而不是交朋友,这些都表明一种退化倾向,用专用术语来说就是“向子宫回归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对独立的逃避,而正常的儿童却是逐步走向独立。

这里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对这些不正常的儿童进行教育,如何治疗这种衰退症状。这些发生偏差的儿童不喜欢生活的环境。他们从中看到太多的困难和阻碍。在他们看来,这些障碍难以克服。如今,这种孩子成为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就是儿童精神病理学。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很多儿童心理诊所。为了给这些儿童提供帮助,科学家研究出了一些治疗方法,我们熟悉的游戏疗法就是其中之一。

儿童的学习环境不应存在什么障碍,障碍越少越好,最好完全消除。在重视儿童教育的国家,儿童生活环境中富有吸引力的东西日益增多,那些非正常儿童的生活环境更是如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觉得克服阻碍并不困难。应该尽可能让儿童参加有趣的活动,这会帮助他们发展自身的能力。

儿童生活的环境应该丰富多彩,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从中吸取经验。只要我们遵循生命发展的基本原则,就可以改变有衰退迹象的儿童,使他们不再懒惰,变得热爱工作;使他们不再无精打采,而是充满活力;使他们不再因为恐惧而躲避,而是热情大方、兴高采烈,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对非正常儿童来说,从懒惰到充满活力是一个治疗的过程。这和一个正常儿童从懒惰到充满活力是一样的,都离不开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教育。虽然我不在这里做理论上的讨论,不过,在对此进行详尽阐述之前,有必要解释一下“成熟”一词。因为就本书的内容来看,正确理解“成熟”这一概念非常重要。“成熟”原本是遗传学和胚胎学的概念,用来表示生殖细胞受精之前的发展过程,就是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这个概念移植到儿童心理学后,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它表示一种成长调节机制,这种机制确保各个器官的发育平衡。尽管哈诺德·盖塞尔并没有提出一个精确的概念,但这一理论为他所发展。如果我领会得不错,他的意思是:生命个体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必须遵守,因为儿童的学习过程受生命本能的支配。生命赋予他们的某种特性和倾向会指导他们学习,以及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也就是说,盖塞尔认为,儿童的这些功能是不受外在指令约束的。

在儿童身体发育方面,盖塞尔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正如前面谈到的,在儿童的各种行走器官发育成熟之前,教他们走路是不可能的。同样,在儿童的心理发育到一定程度之前,也不可能学会说话。

熟悉我的人一定了解我始终坚持的一个观点:儿童是遵循自然规律成长的。我把这些规律看做儿童教育的基础。从生物的角度上讲,盖塞尔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对儿童的精神成长就不适宜了。比如说,他认为“儿童的大脑发育和身体发育一样,都是一定发展过程的结果”。这样说肯定不恰当,假如把一个儿童放在荒岛上,只给他提供必要的食物,却不让他与人类接触,任其自由发展,这个儿童的身体发育会很正常,但心理发展肯定不正常。那个曾经家喻户晓的“艾维伦野人”男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很显然,我们无法凭空造就一个天才。教育只能促使一个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但是,既然我们谈论“生物成熟”的过程,也就应该接受“心理成熟”的过程,因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两者是平行进行的。

现在,人类还不能认识器官的全部成长过程,因为器官的发育不是一个有序和渐进的过程。胚胎的发育存在一些活动点,这些活动点存在时间很短,各个器官在这些活动点附近出现,器官出现之后,活动点就消失不见了。除此之外,器官的成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敏感时期。这些敏感时期对动物行为存在很大影响。对此,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雷斯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敏感时期对动物行为的作用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协调一致。这就说明,生命发展的规律与人类的本性是一致的,两者互相适应。

就生命个体而言,“成熟”过程不仅指基因功能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存在环境的影响。在个体的成熟过程中,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成熟离不开来自环境的经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环境经验也有不同形态,这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目的的行动”不断转换类型,环境经验也就以不同面貌出现在个体面前。由于环境经验不断重复出现,人的意识领域出现了一项新的功能,一个特定模式建立了。当然,这是肉眼无法看到的。看起来,外在经验的重复活动与新生功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在这些功能出现的同时,环境经验随即消失了,而且新功能一经建立,儿童的注意力就转移了,以便发展另一种功能。如果儿童不能这样连续吸收环境经验,他就会失去对环境的敏感性,影响他的发育成熟。

对于“成熟”这个概念,心理学课本是这样定义的:“成熟包括来自遗传的结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来源于遗传基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

按照我们的认识,则可以这样说:人在出生之时,大脑结构中就有一种力量,这就是“具有目的的行动”。

我们来总结一下,影响着个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吸收力的大脑、“星云”、敏感时期。这些都是人类的特征,来自生物种类遗传。但是,它们必须通过个体的自由活动,在环境中获取经验才能发挥作用。 m70rZ7EUFIL01fsSD0fN9RGOXyD59fE47OC8SmtVdARO56jDaAqDAPnujKJAD4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