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外部世界秩序的认知

儿童一般都是看到外面世界之后才了解他外面的环境,随后才了解到自身和外面环境的关系。

热爱秩序,是最小的儿童的一个特点。1岁半或者2岁的儿童会清楚地指明一些东西。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孩子们可能更早就掌握了这种能力,可惜大人们并没有引导他们对周围环境秩序的需要。一位好的家庭妇女对秩序的热爱不能与儿童对秩序的热爱相比。家庭妇女说:“我爱我家,我爱整洁的家。”她不过是动动嘴皮子,但是孩子却没有生活在混乱环境的耐心。混乱的环境使孩子心烦意乱。他表达自己痛苦的方式是绝望地叫喊,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急出病。婴儿比大孩子甚至成人更能敏感地觉察周围环境的混乱。他的敏感性明显地受到外面环境的影响,然而他长得越大,敏感程度就越差,乃至消失。成长过程中的生物的敏感性会周期性地出现。这种现象被我们叫做“敏感时期”。这个时期非常重要,也很神秘。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考虑到外面秩序的敏感期,被人们认为是混乱不堪的。出现这种矛盾的原因:这个环境不单单属于他自己,所以小孩子对他在一个环境中的位置无法指明;而同一个环境里,比他强大有力的大人,不但不理解他,反而认为他是任性的人。小孩子无缘无故地大呼小叫,毫不理会人们的安慰。这种情况不只一次地发生,经常被我们见到?我们很容易看出来:一些大人不知道的秘密就埋藏在小孩子心里。

我们倒是必须给大人一些指导意见了。否则,大人怎么能及时觉察小孩子心里的秘密,觉察到孩子是怎样用心展现这些秘密呢?

在学校里,我们如果有什么东西没放在原处,刚刚2岁的小孩子看到了,都会放回原处。学校里不必要的东西要尽可能地清理掉,这样对小孩子养成爱整洁的习惯非常必要。儿童只有在自由中,对秩序的向往才会更热烈。

我们学校的图片在旧金山博览会的中心大厅展出。人们在图片上看到这样的景象:放学后,所有的椅子都被一个2岁的小孩整齐地放在墙壁一侧。看起来,他是带着思考完成这个工作的。那天,他无法处理靠着的一把大椅子。他动了脑筋,把这把大椅子放在通常摆放的,离其他椅子不远的位置。

另一个故事是:有个大约4岁的孩子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倒水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不小心把一些水洒在了地上。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一个比他还小的孩子坐在地板上,拿着一块抹布擦干洒在地板上的水。4岁的孩子还不知道呢。他停止倒水的时候,更小的孩子问他:“还有吗?”大孩子不明白,还吃惊地说:“还有什么呀?”

可是,如果环境不合适,孩子发现自己不能表达自己明确的想法,这些有趣的事情,就会变得无法解释,没有价值,让孩子感到痛苦。

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你才能发现孩子的这种刚刚出现的敏感性。这种预兆被人们认定是孩子快乐心情的反应。对秩序的敏感期出现在孩子降生后的头几个月,所以成人有必要学学关于幼儿的心理学。一些保姆受过训练,懂得按我们的要求去做事情。

我有一个这样鲜活的例子:一位保姆每天推着一个坐着5个月大小的婴儿的童车,缓缓地从房子前的花园走过去。这个小孩子看见什么东西兴致勃勃呢?竟然是一块白色大理石碑!石碑镶嵌在灰蒙蒙的老墙上。花园里美丽的花朵开得遍地都是,可是让童车里的小女孩最兴高采烈的却是他们走到大理石碑附近的时候。善解人意的保姆天天坚持在大理石碑前把童车停下来,她知道可能使刚出生不久的小孩子得到长时间快乐的东西就是它了。

我们了解到,小孩子的挫败感可以清楚地表现他们的秩序敏感期现象。小孩子常常发脾气,可能多数是由他们的敏感性而引发的。

例子是活生生的,我恰好能找到一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例子。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家庭里。被我们提到的婴儿刚出生几个月,他总是躺在大床上,那是张有些倾斜的床,对他俯视四周很有好处。他的房间严格按照生理科学原理设计,有一个保育室用来盥洗,房间不像一般房间刷成白色。房间安装了彩色的窗玻璃,摆放着一些小家具,鲜花摆在一张铺着黄色桌布的桌子上。

那天,来她家里作客的一位女客人把自己的雨伞放在那张桌子上。随后,小女孩看到雨伞便开始哭闹。看来这把雨伞使她烦恼、难受了。大人不了解孩子的需要,还想:一定是小女孩喜欢这把伞,但是客人把伞放到她面前时,她推开伞,拒绝接受它。大人把伞放回到桌子上。保姆抱起小女孩,放在桌子上,靠近那把伞,可小女孩仍然哭泣着,不住地挣扎。孩子的母亲对小孩子早期的心理预兆了解一些,这时候她走过来,从桌子上拿起伞,把它拿出了房间。小女孩立刻变得老老实实的,不哭也不闹了。看来,伞放错了地方使她烦恼,因为这严重地违反了小女孩房间平时的秩序,而她把东西摆放的位置记得可清楚了。

还有一个孩子的例子。有一天,我和一群游客一块儿走过那不勒斯的尼禄洞穴。有位年轻的母亲打算带着她孩子走完地下洞穴。可是这个孩子太小,大约1岁半左右,不能自己步行全程。才一小会儿,孩子就累了,母亲只好抱着他走,但她却力不从心。她浑身热得不得了,于是,她把外衣脱下,搭放在她的胳膊上。她抱着的孩子却产生了心理障碍,哭起来了,哭声越来越响亮。他的母亲想尽办法,想使他安静,但毫无作用。这位母亲太年轻,也是因为疲劳的原因,感到十分苦恼。人们都看到了这种情况,真诚地想帮助她。她母亲把小孩从一只胳膊放到另一只胳膊,小孩仍然又哭又闹。别的大人和他说话,甚至训斥他,都无济于事。

这个小孩的母亲想,抱抱他大概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可是改变抱的姿势好像也没有用,因为小孩子正在“大发脾气”。我们一个旅伴站出来说:“我来抱抱就好了。”他用自己强壮的胳膊紧紧地抱着孩子,显得很严肃。但这个孩子却不领情,反而哭闹得更厉害了。

我想:这个孩子的反应肯定跟幼年期的秘密有关。我充满自信地走过去,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帮你穿上外衣,好吗?”孩子的母亲仍然热得喘不过气来,惊讶地看着我。虽然很糊涂,还是同意了我的话,她穿好外衣。太奇妙了,孩子马上安安静静的,不哭也不闹了。他说:“妈妈,穿外衣。”他的意思好像是:“妈妈,不管怎样都要穿上外衣。”或者是感觉到大家终于知道自己的存在了。小家伙的手伸向母亲,高兴地笑着。原来,这位年轻母亲身上的混乱、失去秩序的现象不和谐,给孩子形成了障碍。

我知道并亲眼见到的一个最有启发的例子,是另一家人的情景。那位母亲难受地躺在沙发上保姆放好的两只靠垫上,因为那位母亲感到自己的身体有点不舒服。可是她那才出生21个月的女儿,这时候走到她身边,想听她讲故事。母亲怎能拒绝给自己孩子讲故事呢?那位母亲尽管很不舒服,可是她打起精神,开始讲故事,这个小女孩非常着迷地听着。但她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把故事讲下去了,于是不得不让保姆把她扶到隔壁房间休息。这时候,沙发边留下的小女孩哭起来了。大家都会觉得小女孩的哭泣自然是她为自己的母亲生病受惊和难过的结果,就都努力去安慰她。这时候,保姆想要把放在沙发上的两个靠垫拿到隔壁的房间。忽然,小女孩尖叫起来:“不要拿靠垫,不要拿靠垫。”她好像在强调:“不管怎样,靠垫不能从它原来的位置拿走!”

保姆耐心地哄着小女孩,把她带到她母亲的床边。她母亲虽然生病了,仍然强打精神继续讲故事,觉得这样可以安慰自己的孩子。这个小女孩却不停地哭泣,流着眼泪说:“妈妈,看看沙发,看看沙发。”小女孩此时已经不再对故事感兴趣。小女孩的母亲以及靠垫都换了地方,在不同的房间里讲一个故事,在小女孩的心里引起戏剧性的严重冲突。

孩子对秩序的强烈渴望体现在这些例子上。同样的,儿童的早熟程度也使人惊讶。连一个2岁的儿童都会主动地热爱秩序。我们观察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校里有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如果我们把什么东西放错了地方,看见的小孩子就会捡起来,把这个东西放到指定的地方去。连成人和更大一点的孩子注意不到的非常细小的地方,他都会注意到。

举例来说,如果有人把一块肥皂放在脸盆架上但是没有放进肥皂盒,或者是把椅子放得歪歪斜斜,没有放在原来的地方。小孩子看到了,很自然地跑过来,把它放好。把东西摆放得乱七八糟,似乎刺激了孩子的神经,使孩子不安,就这么简单。孩子真正的快乐之一就是把东西放得整整齐齐。我们学校的一些三四岁的小孩子会在完成练习或完成工作后把那些用品放回到指定的地方。他们毫无疑问、自觉自愿地把任务完成。

在小孩子的思想里,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就是秩序。当小孩子认识到那些用品在自己的环境中所应摆放的位置,并记清它们的位置,孩子的秩序产生了。同时意味着他将会熟练地适应自己的环境。我们多么希望有这样的环境啊,在这里我们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只需伸手就会取得自己需要的用品。这样的环境对于平静和快乐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儿童对秩序显然超出成人对秩序的热爱。这在那个年龄阶段是不可或缺的。小孩子认为秩序的混乱是极其痛苦的,认为这是对心灵很深的伤害。我仿佛听见小孩子说:“没有秩序,我就不能生活,请关心我们的需要。”对小孩子来说这个问题甚至生死攸关。但对大人而言这不过是一个有关是否快乐或是否舒适的小问题。小孩子们努力了解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根据自己明确的原则去行动。大自然无觉无情,总是按照一种千古不改的原则来行动的,生老病死就是它的重要原则。对于小孩子而言,秩序就像动物在大地漫步,像鱼儿在大海邀游。小孩子需要在一个环境中获得有关的规则,从而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

在小孩子的游戏中早就表现出了对秩序的热爱。瑞士心理学家皮郭(J.piaget)教授参照日内瓦的克拉帕雷德(E.Claparede)教授的理论,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非常有趣。皮郭把一些东西藏在一把扶手椅子的坐垫下面,先让他的孩子走出房间。然后,他把这些东西转移到这把椅子对面的扶手椅的坐垫下边。皮郭教授希望看到他的孩子回房间后,会先到第一把扶手椅的坐垫下边找东西,找不到东西时,自然会到对面那把扶手椅的坐垫下边去找。但是,他的孩子刚刚到第一把扶手椅的坐垫下去找完东西,就说:“找不着。”孩子根本不到其他地方接着寻找它们。皮郭教授把实验又做了一遍,让孩子看到他从第一把扶手椅的坐垫下拿出东西,再转移到另一把扶手椅的坐垫下边。

令人不解的是,孩子还是像以前那样再次找了一遍,还是同样的话“找不着”。皮郭教授明白了:他的儿子脑袋有点不好使。他快没有耐心了,再次翻开第二把扶手椅的坐垫,说:“我把东西放在这里,你看不见吗?”孩子回答:“我看到了。”随后,指着第一把椅子说:“可是它应该在这里呀。”

这个孩子一点也不想寻找什么,因为他觉得这个东西即使可以看到,也和他毫无关系。他最关心的事情是这个东西就是要放回原处,反而认为是自己的父亲不遵守这种游戏规则。只是把一个东西转移到别处,然后又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这种游戏难道不是太简单了吗?他父亲所说的“藏起来”原来是这个意思:把东西藏在坐垫下面就认为是藏在看不见的地方了。孩子却认为:如果这个东西不被放回原处,这个游戏不是很乏味吗?

当我开始和一些两三岁的小孩子一同玩捉迷藏的时候,我也感到同样的惊奇。玩这种游戏时孩子们常常很激动,高兴得不得了,同时都满怀希望。他们游戏是这样进行的:有个孩子在其他孩子的面前藏到铺着长桌布的桌子下面,随后,其他孩子走出房间。他们再次回到房间的时候,立刻掀起桌布。这时,他们看到同伴藏在桌子下面,就高兴得尖叫。

孩子们一遍一遍地做这个游戏。他们按照次序一个一个地说:“该我藏起来了。”随后爬到桌子下面去。还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和一个很小的孩子一起玩捉迷藏游戏。大一点的孩子知道小孩子藏在一件家具后边。他们进来时,却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他们装模作样地找遍了房间里的所有地方,就是不在这件家具后面寻找。他们认为这样就会让小孩子觉得更好玩。但是小孩子却大声叫着:“我在这里呀!”并且表现得很生气,他嚷着:“我在这里,难道你们看不到吗?”

有一天,我亲自和他们一起玩游戏。一群幼儿正高兴地欢呼着,热烈地鼓掌,原来他们找到一个藏在门背后的伙伴。他们拥着我,恳切地请求:“我们一起玩游戏吧,请你藏起来。”我接受了他们的邀请,他们就一起跑到门外面。他们觉得看到我藏身的地方,是件很不好的事情。我没有藏在门后,而是藏在一只柜子的后面。幼儿们回来后,一起跑到门背后找我。我藏了一会儿,发现他们找不到我了,就从藏身的地方走出来。他们的表情又失望,又迷惑。他们用责备的口吻问道:“你怎么不和我们玩呢?你干吗不藏起来?”

如果快乐的的确确成为游戏的目的(小孩子们当然很乐意一遍一遍地做开心的游戏),我们必须了解某个年龄的小孩子以在自己指定的地方找到那些东西为快乐。他们认为把一些东西藏起来就意味着看不见这些东西了。重新发现这些东西带来了一种和谐的秩序感。不管是看到还是没有看到,东西总该放在它被放好的地方。

他们就会自言自语:“你绝不会看到它,只有我知道它在哪儿。我闭上眼睛也能把它找到,因为我确信它放在哪儿。”小孩子对秩序的内在敏感性是自然界赋予的天赋,这是通过自我感觉而形成的天性。

这种感觉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对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的区别和认识,所以小孩子有看到一个整体环境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在环境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他们需要这样的一个整体环境,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孩子们才能适应,他们的行动才更具有目的性。以此为基础,儿童才能认识到组成环境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假如孩子们所见所闻的周围环境不能按照秩序组织起来,它们就没有存在价值了?小孩子觉得这就像只有家具却没有建好放家具的房子一样。

如果人们仅仅知道区别一个一个的物体,却对它们的联系毫无了解,他会发现一个尴尬局面:他自己处于混乱状态之中,无法摆脱。明显地,儿童具有的工作本能是自然界馈赠的一件礼物。这使他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在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自然界在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期里给他们上了第一堂课,就如一位教师给孩子提供一张学校的教室平面图,为识别地图作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可以这样认为:自然界在第一堂课给人们准备了指南针,便与他在世界上寻找方向。自然界同时还给予小孩子正确使用语言的技巧,而他们在年龄增长的同时使语言得到更大的发展。人的心理演化是在敏感期里打下基础才发展起来的,绝不是一下子达成飞跃的。 wK5baaLTQQRuazAirmaNRvw1KhVgg1si14gujR+tIdbJVs/k9N+GhWpS+ig2pB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