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火城的中国渔人

“我爷爷的父亲是福建闽南人,他与乡亲在一百多年前被卖猪仔来到南洋。”陈伯在亚庇市最热闹的中心市场大厦的西式快餐厅里,用刀叉而不是中国筷子吃着传统的海南鸡饭,他说,“那时候的华人很苦,说实话,到南洋的华人,都是因为在国内无法谋生才远走他乡的。”清朝末期,时代动荡,中国人民经历八国联军的侵略、北洋军阀的内讧、日本的大举侵华,老百姓在苦难中挣扎求全,能走的走了,能跑的跑了,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远走他乡。

哥打基那巴鲁(Kota Kinabalu)是东部马来西亚沙巴州(Sabah)的首府,而华人却把这个首府称为“亚庇”,这个称呼来自于当地语言“Api-Api”(火的意思)。亚庇因多次遭火神光顾,故称火城。据记载,沙巴早在公元六世纪时就和中国有经济往来,当时中国商人来这里多数为了香料、木材、燕窝,等等。在中国各朝代的古书、史书中都记载着一个叫渤泥(Borneo,现叫“婆罗洲”)的地方——这个地方是指加里曼丹岛,现在被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瓜分,而马来西亚的沙巴州就在岛的最东北端,因此,沙巴州旧称是“北婆罗洲”。今天,在中国南京还保留着明朝渤泥国王的坟墓。亚庇没有摩天大楼,但商业区较集中,在闹市区购物和溜达的人川流不息。大街小巷的商店及住宅大都有华文的名称,加之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人情淳朴,对于中国人来说,漫步在这个城市备感亲切。

亚庇马来人街区的烤肉摊。

“现在亚庇的华人都不割橡胶了。”陈伯说,“很多华人都开旅馆、餐馆了,而那些橡胶林就荒弃在婆罗洲的热带雨林里。”早些年,国际橡胶价格下跌到谷底,大批华人离开了橡胶园,蜂拥进城。他们集中居住在亚庇市的西珈玛区,形成了一个小型中国城。这个中国城拥有旅馆、餐馆、服装店、日用品商店,等等,华人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在这里买到。我问陈伯:“您家里是开旅馆还是餐厅的?”陈伯笑着说:“我的祖先是渔民,我们家一直不经营那些。过去我们出海打鱼,但现在,我们养殖海鲜。”

在亚庇菲律宾市场(PHILIPPINEMARKET),皮肤黝黑的菲律宾人从陈伯家的船上卸下一车车的海鲜。

在亚庇菲律宾市场(Philippine Market),皮肤黝黑的菲律宾人从陈伯家的船上卸下一车车的海鲜。陈伯说,由于沙巴的华人势力比较强大,所以政府特意对菲律宾的“非法”移民颁发居留证,目的是均衡当地华人的势力。陈伯家的养殖海鲜大部分销往马来西亚的各大中餐厅,一部分销往印尼、中国和本地集市。我好奇地问:“在中国大陆,淡水养殖比较普遍,在马来西亚,海水养殖能行吗?”陈伯说:“可以的,马来西亚自然条件很好,往水里扔几条鱼,它们就能自己长大。你上我的船,我带你参观我的海水养殖场去。”

陈伯的海水养殖场在南中国海边的一座小山脚下。十年前,陈伯请了几十个菲律宾人把山脚下的平地挖了几个大水塘,买了几部大功率的抽水机,把南中国海的海水抽进水塘里。水塘原来是临时保鲜库,存从海里打捞的鱼,后来陈伯发现有些鱼类可以在水塘里养殖,于是就把野生的海鲜养殖化。“海里的鱼养殖在池塘里,会带有一股泥巴的味道,这对于口味挑剔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件负面的事情。”陈伯在养殖场的餐厅吃着自己养殖的海鲜说,“但是,由于海水养殖的成本比较低,海鲜的售价也就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味道的缺陷,因此,销路也一直很好。”

亚庇海鲜市场的小商贩,他们当中有很多是菲律宾人。为了均衡沙巴州的华人数量以及补充人口,沙巴州政府鼓励菲律宾人移民当地。

太阳从西边的山上徐徐落下,晚霞把南中国海上空的云烧成了红色。陈伯划着他的小艇在南中国海南端的海面上乘风破浪,船后的海面上翻起一条雪白的浪花,就好像陈伯那一代华人的事业一样,深深地印在了马来西亚的土地上。 4cQGwUxzHehdEJL60eaiHvDUDaXY6HG0Sddjd4jbhDixZ6QiCVKvQt6M5NwkbEW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