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庇伊斯兰教苏菲派隐修院。在亚庇开斋节吃完免费自助餐后,穆斯林姑娘昂就带我来到这个隐修院,正好是祷告时间,我使用X-PAN相机的宽幅模式低机位慢速度快门拍下这幅苏菲祷告的作品。
在沙巴购物中心认识的穆斯林姑娘昂带着我走进了沙巴州立回教堂。气势恢宏的回教堂位于亚庇市的正中央,教堂雄伟壮观,代表着沙巴回教徒的圣洁传统精神。在此可以环顾城镇的大部分地区。它反映出当代伊斯兰的建筑特色,并且可以容纳 5000位朝拜信徒。回教堂还特别设立了一个大厅,可以容纳 500位到此祈祷的妇女。昂说:“吴,若你有兴趣鸟瞰整个城镇及海滨地区,我可以带你登上对面的信号山(Signal Hill)。然后,我们去参观博物馆和蒙索比悦的达卡山人部落。这个部落是一个猎头族,里面有42颗骷髅头。”昂粉红色的头巾在绿色的丛林中像蝴蝶一样飞舞。随着姑娘的脚步,我开始走近了真实的沙巴。
沙巴的三个主要土著社群是卡达山-杜顺族(Kadazan-Dusun)、木兰特族(Murut)及巴嘉武族(Bajau)。卡达山-杜顺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主要生活在内陆平原,大部分是稻农。不过,现在的卡达山-杜顺族人有些已经转行投入到其他商业活动中。对于卡达山-杜顺族人来说,稻米收割季节是一个重要的节庆,届时的宗教庆祝仪式,将会由一位备受尊敬的女祭司波波希赞(Bobohizan)来主持。
木兰特族住在内陆靠近沙捞越及加里曼丹的边界地区,他们主要以农耕及打猎为生。这个族群大部分还住在传统的长屋里。木兰特族人的婚礼非常隆重,是整族人进行欢庆的活动之一。
一位山地民族的长者在清真寺祷告室之外歇息。他戴的黑色帽子就是马来西亚穆斯林男人的“国帽”。
巴嘉武族是沙巴州内第二大土著族群,大部分居住在东西两个海岸。东海岸的巴嘉武族人是海上游牧民族,只有在需要埋葬去世者时,他们才会上岸。西海岸的巴嘉武族人则从事农业耕作,他们以马术精湛而闻名。这些帅气的“东方牛仔”为沙巴本地灿烂的雨林文化更增添了神秘色彩。
由于长期受到英国文化影响,超过80%的卡达山族人都放弃了原始崇拜,改为信奉基督教。渐渐地,卡达山族人忘记了自身的宗教信仰与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卡达山人,尤其对于年轻的一代来说,圣诞节明显比丰收节更重要。
最让人觉得遗憾的是,向来在卡达山族群中地位德高望重的祭司波波希赞,也因后继无人而面临失传。卡达山人相信,这些祭司可以通灵,是神灵与人民之间沟通的主要桥梁,以便人民可以常年得到神明的保护。然而,昂说,现在的蒙索比悦村内只剩下最后一位女祭司了。她因年事已高,再也没有力气主持村内的祭典活动了。
沙巴是马来西亚种族最多的一个州属。可以这么说,沙巴除了海滩与山谷之外,最丰富的资源就是各族充满雨林色彩的文化。在先人蒙索比悦的故居古爱村,沙巴州建立了唯一的一个文化村,命名为“蒙索比悦文化村”(Monsopiad Cultural Village)。“仅仅是蒙索比悦故居的42颗人头,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昂说,“沙巴成立文化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世人更清楚地了解卡达山族群富有色彩的文化与传统习俗,同时也让卡达山年轻的一辈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的根。”古爱村内有60%的摆设都只是依样画葫芦的道具,因此或多或少失去了其原来的味道。昂说:“无论如何,官方都尽量保留村内原来的面貌,不希望来这里参观的人有被欺骗的感觉。”有了这个文化村后,希望世界各地的人可以前来走一趟文化之旅。除了参观外,也可以研究一下卡达山人的历史和他们的民族精神。
如果男人的娶妻条件是“出得厅堂,入得厨房”,那卡达山女人绝对就是这样的人选。每天早上,卡达山妇女都会跟着丈夫到田里工作,帮忙插秧和清除田里的杂草。经过一天辛劳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对卡达山男人来说一天的工作就此结束了。“但是,这个结束不是针对卡达山女人的——还有很多家务等着她们去做呢!”昂对我打趣地说。除了一些日常的家事外,妇女们还要舂谷磨米,一天下来,还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呢!虽然有时天不作美,下起大雨,不需要到田里工作,但闲着也是闲着,她们就会做些手工艺品,如竹篮和珠子饰品,赚些外快。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工艺品,做起来可不容易,除了考眼力外,也要有很好的耐性,这样才能制成一串美丽的装饰品。卡达山妇女虽然缺乏物质上的享受,而且一辈子劳劳碌碌,但她们都自得其乐,快乐地过着生活。
看着这些卡达山妇女,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是的,我们时常会感觉心累,只因自己想得太多。我们总说生活烦琐,其实是自己不懂得品味。我们总是争强好胜,其实只不过是自己虚荣心太强……实际上,人生就那么简单,多点快乐,少点烦恼,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忙活时专注,闲了就发发呆……做一个最单纯的人,就能走一段最幸福的路。
一群马来族姑娘在沙巴州的雨林小镇赶集。她们的活泼打破了伊斯兰世界严肃呆板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