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礼仪的特征与原则

一、礼仪的特征

1. 民族性

由于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特征各不相同,所以各个民族和地区的礼仪在形式及其代表的意义上都存在着差别。同一礼仪内容在不同的民族中可以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日本人在相互见面时行鞠躬礼,而鞠躬的深度直接与被问候人受尊敬的程度有关;欧美人在相互见面时有行拥抱礼和接吻礼的习惯,而在行礼的方式上则因被问候人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我国的习惯则是,人们见面时相互行握手礼,握手的发出者,相握的力度、深浅由双方的性别、年龄、职位高低和交情等因素决定。

同一礼仪形式在不同的民族中也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比如,在美国家庭中,子女可以直呼父亲的名字,而这一做法在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则是无礼的表现,是被绝对禁止的;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以此象征女性的纯洁,而在东方传统观念中则以穿红色表示吉庆,白色是被用于葬礼上的。可见,各民族的礼仪形式与其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礼仪的民族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各地区、各民族在礼仪形式方面应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入乡随俗。

2. 多样性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礼仪与每个人都有联系,它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各地的礼仪异彩纷呈,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礼仪形式。从语言表达的礼仪到文字使用的礼仪,从个人的行为礼仪到活动的规范仪式,从容貌礼仪到服饰礼仪,从宗教礼仪到风俗礼仪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场合,礼仪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例如,在国际交往礼仪中,仅见面礼节就有问候礼、点头礼、握手礼、鞠躬礼、亲吻礼、合十礼、挥手礼、脱帽礼等。

3. 共同性

只要人类存在着交往活动,人们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和尊重。即使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或社会制度之间,其成员交往也需遵守共同的礼仪。因为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方面虽然是对立的,但他们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利益、价值取向或文化背景,他们必须通过一定的礼仪才能达成交往。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些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共同遵守的礼仪要求。如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等,否则,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转。礼仪是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共同遵守的准则与行为规范。一般来说,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为社会全体居民共同遵守的礼仪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4. 时代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某种礼仪一旦形成,通常会长时间地为后人所沿袭。例如,婚礼作为人生中的大礼,自古以来就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至今也依然如此。当然,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礼仪的不变性也是相对的。礼仪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例如,封建社会的旧礼仪反映的是等级尊卑的封建意识,如长揖、顿首、跪拜等繁多的礼仪,所反映的是施礼者和受礼者双方身份地位的不平等。这种上下级之间、长幼之间的行为,使双方毫无感情交流可言。正因为它有碍于社会公众的交往,有碍于彼此之间相互尊敬,所以它已被历史所淘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取而代之的是握手礼、鞠躬礼等新的礼仪形式。另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演变,一些礼仪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现在人们见面、互相致意时,以脱帽为敬,而古时则是以戴冠为敬,由于礼仪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所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就不能墨守成规,落后于时代。

二、礼仪的原则

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庞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庄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庄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心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7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7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7年前不究之恩。楚庄王大为感叹,便把许姬赐给了他。

想一想

阅读“绝缨宴的故事”后,你知道在人世交际中应遵守哪些原则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学习和应用礼仪,有必要在宏观上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原则。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

1. 遵守的原则

在交际应酬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以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任何人,不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都有自觉遵守、应用礼仪的义务,否则,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2. 自律的原则

从总体上来看,礼仪规范由对待个人的要求与对待他人的做法两大部分所构成。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的自律原则。若只求律人,不求律己,遵守礼仪就无从谈起。

3. 尊敬的原则

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既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

4. 宽容原则

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有容乃大。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而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过分苛求、咄咄逼人。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实际上就是要尊重其个人选择。对于不同于己、不同于众的行为耐心容忍,不必要求其他人处处效法自身,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实际上也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5. 平等的原则

在具体运用礼仪时,允许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但必须强调以礼相待,即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

6. 从俗的原则

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实际上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况。对这一客观现实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自高自大,唯我独尊,以自我为标准,简单否定不同于己的做法。必要时,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随意批评,否定其他人。

7. 适度的原则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讲究礼仪,但应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掌握好不同的分寸。那种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礼多人不怪”的看法是片面的。有时过分的“礼”会引起人的反感,甚至会被认为是虚伪的表现。如与人交谈时,向对方说过多奉承的语言;当受到夸赞时,一味地谦虚,甚至言过其实;在与他人共处时,表现过于热情,使人陷入难堪之地,等等。适度的原则就是既要彬彬有礼,又要不卑不亢;既要亲切和蔼,又要不轻浮阿谀、虚情假意。

适度原则是建立在客观评价自己、评价别人的基础之上的。在日常交往中,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才学、能力、特长和技巧,正确认识别人的品德、态度、动机和困难。在交往中,努力做到“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即在行为、态度、言论上要适度。一旦出现错误的言行、态度,应主动表示歉意,为彼此和睦相处创造有利条件。

8. 沟通原则

沟通是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桥。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既要了解交往对象,更要被交往对象所了解,目的是“尊重”,而欲尊重他人,就必须首先了解对方,并令自己为对方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URICsGPsF9iyuntg79fIvvPU+5AEdLZNDlhAZKFWpcqZAum1Kb/nuezJ+i7HTd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