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刮痧时手持刮痧板,蘸上适量润滑剂,在患者体表的被刮部位按一定方向用力均匀刮拭。使用腕力,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反应调整刮拭的力度,直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
刮痧方法可分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放痧法等几类。其中,刮痧法、挑痧法、放痧法为工具操作,撮痧法为徒手操作。
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一般有刮板操作和间接刮两种。
刮板操作手法有面刮、竖刮、斜刮及角刮等几种。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90°之间进行刮痧。
用刮板的1/3边缘接触皮肤多次向同一方向刮拭,倾斜方向为30°~60°,45°应用最为广泛,有一定刮拭长度。
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90°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用刮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斜向刮拭。本法主要适用某些不能进行平、竖刮的部位。
用刮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
先在患者需刮拭部位铺一层薄布,然后再用刮拭工具在布上进行刮拭。此法可保护皮肤,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高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抽搐、某些皮肤病患者。
撮痧法是施术者用手指撮、扯、拧、提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具有行气开闭、调畅气机、宣泄痧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暑痧、寒痧、产后痧、胎前痧、头风痧、盘肠痧、脘痛痧、穿膈痧等病症。撮痧法一般可分为焠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夹痧法、扯痧法。
用灯心草蘸油,点燃后,在病人皮肤表面上的穴位处烧燃,手法要快,一接触到病人皮肤,立即离开皮肤,往往可听见十分清脆的灯火燃烧皮肤的爆响声。适用于寒证,如腹痛,手足发冷等。
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与食指互相挤压皮肤,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
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身体某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又称揪痧法。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成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夹起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吧吧”的声响。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
刮拭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具体方法为:挑痧前准备75%浓度的酒精,消毒棉签和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或中缝衣针)1枚,或注射针头1个。操作者先用棉签消毒局部皮肤,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入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多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净。
又称刺络疗法,是以针刺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而达到治病目的的施治方法。
放痧法可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泻血疗法具体操作方法为:消毒后,左手拇指压在被刺部位下端,上端用橡皮管结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1分深,然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毒邪得泄。此法适用于肘窝、腘窝等处的浅表静脉,用以治疗中暑、急性腰扭伤、急性淋巴管炎等病。
点刺法具体操作方法为: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如十宣穴、十二井穴或头面部的太阳穴、印堂穴等。
刮痧疗法的使用手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补和泻是相互对立、作用相反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手法,其与刮拭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刮拭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多种因素有关。
具有以下特点的刮法为补法:
(1)刺激时间短、作用浅,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
(2)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能活跃器官的生理机能;
(3)刮拭速度较慢;
(4)选择痧痕点数少;
(5)刮拭时顺经脉循行方向;
(6)刮拭后加温灸。
具有以下特点的刮法为泻法:
(1)刺激时间长、作用深,对皮肤、肌肉、细胞有抑制作用;
(2)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能抑制器官的生理机能;
(3)刮拭速度较快;
(4)选择痧痕点数多;
(5)刮拭时逆经脉循行方向;
(6)刮拭后加拔罐。
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具体有三种特点:
(1)刮拭时按压力大,速度慢;
(2)刮拭时按压力小,速度快;
(3)刮拭时按压力及速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