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拔罐方法分类

以排气法分类

火罐法

火罐法的原理是利用点火燃烧时的热力使罐内的气体膨胀而排除罐内部分空气,罐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皮肤上。其吸拔力的大小与罐具、罐内燃火及施术技巧等诸多因素有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闪火法: 用镊子等夹住95%的酒精棉球(酒精不可太多,以湿润为度),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此法比较安全,且不受体位限制,临床最常用。留罐、走罐及刺络拔罐时多用此法。

投火法: 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纸条后点燃,燃烧到1/3时,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此法温热之力及吸力均优于闪火法,但需技术娴熟才不致灼伤皮肤。留罐时可用此法。初学投火法,可在拔罐部位放一层湿纸以免灼伤皮肤,但可能影响疗效。

抽气法

先将备好的抽气罐紧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气筒将罐内的空气抽出,使之产生所需负压,即能吸住,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然因其缺乏火罐及水罐温热之力而不属中医传统意义上的拔罐法,所以疗效不著。

滴酒法

向玻璃罐内壁中部滴1~3滴浓度为95%的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以使酒精均匀地附着在内壁上。用火点燃后,将罐口朝下,迅速扣在拔罐部位上。注意酒精不可滴入过多且罐口不要沾酒精,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

贴棉法

直径约为2厘米左右的棉花浸少量浓度95%的酒精后贴在玻璃罐内壁的中段,以火柴点燃棉花后,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吸住。注意酒精不可过多,以免烧伤皮肤。

水罐法

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倒干罐内液体,迅速用热毛巾扪紧罐口,立即将罐扣在拔罐部位。

若事先将配制好的药物(多为疏风活血通络的中草药)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放入药液内煮15分钟,此即为药罐。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疗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

架火法

即用不易燃烧、不易传热的物体,如瓶盖、小酒盅等(直径要小于罐口)置于施术部位,将95%酒精数滴或酒精棉球置瓶盖上或小酒盅内,用火点燃,将罐迅速扣下。

以综合运用分类

药罐法

也称药筒法,是拔罐与药物疗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储药液,称储药罐。

针罐法

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施行针刺,待有酸、胀、痛、麻等得气感后,留针原处,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罐。多用于风湿痛。

针药罐法

在留针过程中,加拔药罐。即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点为中心,加拔药罐。

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皮肤针等在施术部刺出血后加拔罐。即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叩刺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皮肤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拔火罐。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4au/10GClnITL5jggMUkgmiMhFOPLJvIlaST+tfJQTlXG6lFDi76ulrWhPd7cWT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