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适应症十分广泛,按其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 可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闭经、寒疝腹痛等。
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温阳补虚,回阳固脱 可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症,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可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可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症。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
降逆下气 可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症可灸涌泉穴治之。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症,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直接灸。
4.近代针灸临床认为,除了睛明、素髂、人迎、委中等不宜灸,余穴均可适当采用灸治法。
1.除瘢痕灸外,在灸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伤皮肤。尤其在颜面部或对幼儿患者施灸时要特别注意。如有起疱,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疱挑破,外用消毒敷料保护,数日后可痊愈。
2.偶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头昏、烦躁等,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3.灸法补泻。《灵枢•背腧》:“以火补之,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针灸大成》:“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接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指补法施灸,须艾火自灭,使火力缓缓透入深层,以补虚扶正,温阳起陷。而泻法施灸须用口吹使火速燃,不燃至皮肉便扫除,力促而短,以起消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