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是用艾放置在体表穴位附近熨烤,至灸处皮肤皮下温热或微有灼痛即可停止,有瘢痕灸、悬灸、隔物灸和艾炷直接灸等方法。家庭保健,一般不建议用瘢痕灸。
用于养生调护或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如高血压、血糖偏高的辅助治疗和减肥、强健身体等,1~3天1次,可常年维持;治疗急性外感病,如伤风感冒、受寒腹泻等,每天1~3次,病好即可停止。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悬灸、隔物灸和艾炷直接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随时调节,防止烫伤。
悬灸也称温和灸,类似的还有一种方法叫回旋灸,是将艾条点燃端对准施灸部位,保持一定距离,但位置不固定,均匀向左右方向慢慢移动或画圆。
本法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及广泛性皮肤病。
隔物灸在具体治疗中要根据所选用的药垫来具体命名,如垫胡椒就叫做隔胡椒灸。药垫虽然不同,但隔物灸点燃的部分都是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1壮。比如“每灸5壮”,意思就是每次用完5个艾炷即可。
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形艾团,常分为三种规格大小。小炷如麦粒大,适合体弱者使用。通常隔物灸选用中炷或大炷,大炷如蚕豆大小,效力更显著。中炷的炷高1 cm,炷底直径约0.8cm,炷重约0.1g,如黄豆大,可燃烧3~5分钟。本书具体病症治疗所说的隔物灸,剂量以中炷为准,比如“每灸5壮”,意思是每次使用5个中炷。如选用大炷,可将壮数减少,总计时间与中炷相同即可。仍以5壮为例,中炷每次持续时间为15~25分钟,那么选用大炷的话,同样保持15~25分钟即可。
有些隔物灸没有具体说明壮数或时间,比如隔姜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掌握一个最大限度,施灸时间总计不应超过30分钟。而对大多数穴位来说,每次以10~20分钟为宜。
基本方法与隔物灸相同,但不在艾炷底下加药垫,而是在施灸部位涂少量凡士林,将艾炷直接放于穴位上点燃。艾火未烧及皮肤但患者有灼痛感时,用镊子夹去,更换艾炷再灸,可连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通常选用中等大小的艾炷。
在隔物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药垫,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饼等。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物品,如隔姜灸、隔蒜灸等;另一类指将中药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药饼灸,如隔附子饼灸等。
治疗前应做好一系列准备,如隔姜灸、隔蒜灸应先将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mm厚的薄片,并用毫针或细针将姜片、蒜片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隔蒜泥灸、隔葱泥灸、隔川椒泥灸等均应先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隔药饼灸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