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想过、做过,经过、试过,哭过、笑过,人才能真正长大。给孩子独立的空间,他会在一次次摸爬滚打中成就一个充满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绚烂人生。
我的班上有个小男生,聪明可爱,可却让很多老师头疼。因为他很调皮,上课总是不配合老师,或者跟同学讲话,或者该看书的时候不打开书,或者做一些小动作等。老师说他他不听,成绩也越来越差。我觉得有必要跟他的家长好好谈谈。
这天,我请他妈妈来到我的办公室。谈起儿子的问题,这位妈妈叹息着说:“我儿子这个毛病从幼儿园开始就有了。我和他爸爸都奇怪,从他上学后,我们就对他严格要求,每天陪他做完作业才睡觉,一有机会就给他讲道理,他当面也说对,可就是改不了。”
我问这位妈妈:“在家里,你时时刻刻跟他在一起,没有给他独处的时间吗?”
“是啊!他在学校表现不好,我要在家里抓紧时间好好管管他。”
我说:“恐怕就是因为你管得太紧,侵占了孩子独立的空间,让孩子感到压抑,可又不敢在你面前表现出来,所以才在学校调皮捣蛋。他是用这种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
“你是说,我不该把自己跟孩子绑得过死?”
“是啊!孩子也像大人一样,有独立的精神需要。如果父母不信任孩子,不放手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孩子就要反抗。因为你们使用的是一种温柔的‘捆绑’,孩子不能直接表达不满,就用这种曲线的表现来应对。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学会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建立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才能真正让你的孩子改变这些行为。”
“哦,原来问题不在孩子身上,是在我们大人这里啊!我得回去好好想想,试着改变一下方法,看看效果如何。”这位母亲说。
这次谈话的效果,不久就显现出来了。小男孩不再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学习态度变得积极起来,成绩自然也就上去了。
独立的空间,是孩子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父母不懂或者漠视孩子的这个需求,就会使孩子的个性扭曲、压抑,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叛逆,故意跟父母、老师作对,或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充满奴性,这都远离了父母的初衷。
父母都知道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不知孩子也有自我成长的精神需求。以为时时处处照顾孩子、陪伴孩子,就是爱孩子,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误区。因为,爱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窒息。
对于女儿小然的教育,我和她爸爸从小就注意给孩子营造独立的空间,因为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必要前提。
小时候,我们给她划出一个专属的角落,称做“小然的天地”。这个天地随着她年龄的增长,也不断变换着功能。
最开始,这是她的嬉戏乐园,有她喜爱的各种玩具,每天一有时间,我或者她爸爸就陪她一起玩耍,还用CD机定时播放她喜爱的乐曲,启发她的智力。后来,又增添了识字卡、彩色蜡笔、卡通画报等学习用品。
在这个角落里,小然是主人,她充分展现自己的天性,我们也充分尊重她的喜好,让她在游戏、玩乐中习得各种能力。
后来,小然有了自己的房间,这更是她的私密世界了。我们每次得到允许后,才会进去。她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很整齐,书架上是她喜爱的书籍,墙上贴着她自己选购的画,连窗帘、被子、床单等,都是她与我一起选购的。
她可以在这里专心学习,凝神思考,或想一点小小的心事。她知道我们不会去打扰她,所以很安心。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她独立的人格也慢慢成长和丰满起来。
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大的爱,就是让他走向独立。有了独立的空间,才能培养孩子独立飞翔的羽翼,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展翅长空,搏击风雨。
我妹妹却跟我相反。她从小对儿子事事包办,衣食住行都照顾得无微不至。上学后,每天检查儿子的功课,儿子有不懂的题目,她就直接告诉儿子答案;写完作业,也要替儿子检查有没有错误,而不是让他自己来检查。
我知道这个情况后,告诫妹妹说:“你这样做很不妥。你应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人生的路要他自己走完。你现在事事替他做主,他以后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懦弱无能。你这是在害他啊!”
妹妹接受了我的劝告。晚上,当小刚习惯性地来问妈妈时,她说:“小刚,妈妈以前做得不对。妈妈不能代替你思考,你要自己动脑筋想想,想不出来,可以把课本复习一遍,对照课本思考,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结果,小刚经过苦苦思索,终于做出来了。
一次写作文,他抓耳挠腮也想不出怎么写。妹妹带他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到书店去买相关的书籍,帮他找素材,引导他怎么构思,结果这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让小刚兴奋了好几天,从此他对写作文也热心起来。
只有想过、做过,经过、试过,哭过、笑过,人才能真正长大。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会在一次次摸爬滚打中成就一个充满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绚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