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格(Grid)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项重要信息技术,对网格的研究最早始于网格计算,它的核心思想是共享广域分布的各种计算机资源,从而获得超级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网格技术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及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网格的作用是将分散的信息、资源、个体以合理的方式“黏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有规律的分类,整合信息流向,从而提供强大的处理能力,实现信息的高度融合和共享。
网格化管理则是将计算机网格技术的思想运用在管理学之中,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同机制,在网格单元之间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这种管理方法的本质是一种作业方式的优化和完善,在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支撑下,一方面着眼于服务对象的需求,另一方面着手服务管理资源的调配,借助跨部门跨职能的管理规则和业务流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构筑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的运作模式,使管理者突破传统方式和手段的局限,理顺管理流程,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综合管理和服务的效能。
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存在着项目复杂、监管点数量庞大、信息采集要求高等特点,若对项目全过程分别进行目标监管关键节点的提取,由于不同的监管目标在时间控制上存在很大差异,监管关键节点及各个监管目标信息的收集就会混乱,缺少一种将这些数据信息统一划分管理的系统性工具,因此本书提出一种将非经营性政府投资的项目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网格化划分的设想,以提高监管关键节点定位的合理性。网格化管理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传统的监管方式。
(1)可扩充性。项目的实时监管对监管内容的可扩充性提出了要求。传统的监管方式由于采用的多是信息传递的方式,若要对某一监管目标或某个监管点的评价指标进行扩充,在这一时间点之后的所有监管内容都要随之更改,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监管资源造成很大浪费。网格化监管将每个监管点的监管信息并入多层次网格中,局部的改变可以在一个网格单元内进行,不影响其他网格内的内容,从而改善了监管内容的可扩充性。
(2)多层次协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过程的实时数据将会通过政府部门综合评价、行业内其他组织评价及开放给社会公众监督等多种方式进行监督,而不只是由政府实施监管。因此,网格化管理的多层次异构性可以满足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监管域的多层次需求。
(3)动态性。在计算机网格中,资源特别是网络链路是共享的,其结果是系统行为和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网格要实现资源共享,必须解决资源的访问控制问题。由于网格中参与主体需求目标的动态性,因此对管理区域复杂性网格应用了一种基于动态角色和上下文的访问控制模型,较好地考虑了网格环境下资源的动态性。
由于不同的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在规模、条件、用途上的差异,对监管点和指标也要做相应调整。另外,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不可抗力、人为因素等影响,项目的进度、费用等控制标准也存在实时的动态变化,这就要求监管系统也要随着项目的实时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而网格技术的动态性正好与此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