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设计师不关注设计的内容,往往只是沉迷于表现形式的探究,设计出的界面模棱两可,内容与表现形式严重脱离。可能有的设计师会提出,内容结构的创建是客户和文案的事情,设计师不必涉及。这种理解很片面,这也是追求效率的现代设计流水线操作的一个负面因素。可能肯定地说,如果设计师不了解内容信息,那么在界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很难抓住表现重点,从而失去界面的针对性和独创性。内容结构的创建可以由文案主要负责,但设计师必须参与。
内容结构的创建也叫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IA),是一个整理信息、斡旋信息系统与使用者需求的过程,是要将信息变成一个经过组织、归类并具有浏览体系的组合结构。计算机信息系统被发明以前,人们就在不断进行着分类工作,从日常生活到科学研究,分类无处不在。信息的分类和结构化体现了人类认知的特点与需求,如多媒体作品《中国蜡染》的内容就体现了分类的特点(见图2-7)。
图2-7 多媒体作品《中国蜡染》脚本内容结构图
针对多媒体作品设计,脚本内容结构图就是信息架构,是用图表来表示作品内容的主体版块构架,要求反映作品的中心内容和内容的结构体系、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图2-8是多媒体作品《墨点》的内容脚本结构图。
图2-8 多媒体作品《墨点》的脚本内容结构图
对于多媒体与多媒体界面设计来说,内容结构脚本的创建已经纳入到通用的设计流程里面,属于多媒体脚本系统的一部分。多媒体脚本系统由内容结构脚本、媒体结构脚本、界面文字与解说脚本、功能结构脚本四部分构成。脚本是工作蓝图,在作品制作中要让每位合作者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找到自己的位置,了解工作的每个细节。即使是个人独立完成一个节目,因为要在制作工作中充当多个角色,所以也应该有一个清晰而出色的工作蓝图(见图2-9)。内容结构脚本是多媒体脚本系统的核心。
图2-9 多媒体脚本系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脚本体现了作品创作者的智慧及思想,所以脚本仅仅是合理还不够,还需要把握内容的特征,突破固有的信息架构模式,体现出作品的内容特色。我们可以做一个尝试,如果有一个关于“北京”的选题,如何组织脚本?如果仅仅想到了历史、发展、小吃、故宫之类的就落入俗套了,通过图2-10来看看《北京印象》的创作者是如何组织内容的吧。
图2-10 多媒体作品《北京印象》的脚本内容结构图
创作者首先从文化理念入手作为主题切入点,但是如何将文化这种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呢?创作团队通过对古老而丰富的北京文化进行梳理,发现“中轴线”、“紫禁城”、“胡同”和“燕京八景”最具代表性,这些都是北京独特的事物,最能反映北京城的特点。在经过前期大量的资料采集和实地拍摄后,创作团队经过严谨、细致的脚本创意、编辑过程,最终确定了构成作品的四大板块——“赏中轴异彩”、“寻皇城旧梦”、“探民居清幽”、“揽燕京八景”。“赏”、“寻”、“探”、“揽”四个动词的运用,不仅增添了文字的美感,而且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中轴”、“皇城”等词明确交代了各板块内容,“异彩”、“旧梦”等形容词的使用在使题目保持韵律感的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情趣。
如何去检验一个内容脚本真正的具有特色?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脚本换个题目看是否还能套上,如果可以,那么这个内容脚本可能就有一些缺失。其实,这种方法检验的是脚本的唯一性。如何做到唯一性?除了深刻理解内容好像就没有其他捷径了。如多媒体作品《远古的天空》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就研究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出如图2-11所示的脚本,体现了设计师独到的视角。
图2-11 多媒体作品《远古的天空》的脚本内容结构图
当从事大量信息的组合时,会出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内容结构该做多深或者多广。深度即分类和子类一共有多少层,广度则是指每一层有多少项。技巧就是去找到平衡。如果单独一个层有太多项,特别是顶层,受众可能因此困惑。一个很好的规则是保持每一层的内容分支数为4~8。尽量去组织一个更平衡的信息层次,如多媒体作品《同一蓝天》的内容结构(见图2-12)就体现了平衡的特征。
图2-12 多媒体作品《同一蓝天》的脚本内容结构图
在多媒体的内容结构脚本创建完成后,设计师就可以真正开始界面设计了,即使设计师没有主导内容结构的创建,至少在设计前能够理解内容结构脚本,将界面设计建立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