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对恐龙都耳熟能详,但是人类一开始就知道恐龙这种生灵吗?不是的。恐龙的发现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究竟是谁第一个发现了恐龙?你肯定会说,第一个发现恐龙的肯定是专业人员,比如古生物学家。错了,第一个发现恐龙的是一位普通人,还是位女性呢。
那是1822年,英国正值产业革命之时,工厂、矿山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到处都是新开发的建筑工地。人们在工地上经常看到挖出的动物骨头,但谁也没把它们当回事,也不知道这些就是化石。
三月里的一天,刘易斯小镇的曼特尔夫人正沿着公路散步。忽然,曼特尔夫人被公路旁岩壁上的一块灰白色的东西吸引了。她凑到跟前观看,大惊失色,在散发着新鲜泥土气味的岩壁上,她看到一块非常大而锐利的骨骼,它的一半暴露在外,一半还深埋在岩层中。“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前去抚摸。这块骨骼埋得并不紧密,她用双手晃动几下,竟然有些松动。曼特尔夫人没费什么力气就把它弄了出来。她决定带回家去给先生看,因为曼特尔医生懂得生物学、解剖学,他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骨骼。
▲曼特尔夫人发现了什么
然而,曼特尔医生看到夫人带回的东西后,也很惊奇。因为他虽然见过许多动物的牙齿和其他骨骼,可是没有一种与夫人带回来的这块奇特的骨骼化石相似。于是曼特尔让夫人带他来到化石地点,又一起挖掘出一些。他决定把这些标本拿去请专家帮助鉴定。不久,曼特尔把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居维叶
居维叶看着眼前的这堆化石不禁犯了难,因为他以前也从没见过。在查阅了很多书籍和论文也没发现相关的记载后,他还是凭着经验和自信给出了结论:牙是犀牛的牙,骨头是河马的骨头,年代不是太远,也没有什么价值。曼特尔对居维叶的鉴定并不买账,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有些草率,于是又把这些标本寄给牛津大学的巴克兰教授,结果更使他们大失所望,巴克兰教授也认为这些化石没有什么研究价值。怎么办?曼特尔夫妇决定继续考证。他们收集了更多的化石,开始孜孜不倦地钻研起来。只要一有机会,曼特尔还跑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资料。
两年后,在英国皇家学院的博物馆,曼特尔结识了一位研究爬行动物的专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经过与鬣蜥的牙齿相比对,发现两者非常相似。曼特尔就此得出结论,妻子和他发现的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曼特尔给这个动物定名为 Iguanodon ,意思是牙齿像大鬣蜥的动物。 在中文里,这个动物现在通译为“禽龙”。曼特尔为禽龙命名时,“恐龙”的名称还没有提出来。1825年,曼特尔向英国皇家学会报道了他的发现。这时,居维叶才发现自己错了。
与恐龙的失之交臂难免成为居维叶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若不是自信和武断,居维叶可能因鉴定恐龙化石而名垂史册。
居维叶(1769—1832),法国动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和古生物学的奠基人。居维叶天性聪明,自幼被认为是神童。他同时身兼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等多种职业。他曾根据各地质时代与生物各发展阶段之间的“间断”现象,提出了“灾变论”,成为生物演化的一种模式。此外在比较解剖学、动物分类学上也有建树。1818年被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禽龙是一种大型的普通草食性恐龙,其貌不扬。身长9~10米,高4~5米,可用两足或四足爬行。前肢拇指有一尖爪,可用来抵抗掠食者;牙齿类似鬣蜥的牙齿,但更大、排列更紧密;后肢很发达,长而粗的尾可起到平衡作用。它们喜欢群体生活。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约1亿4 000万年前到1亿2 000万年前。分布于欧洲北部以及亚洲东部。
这个故事给我们两点启示:
一是要保持一份好奇心。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们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反应、提问的心理倾向。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水壶上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曼特尔夫人如果不对路边灰白色的东西好奇,就不会发现恐龙化石。保持一份好奇心,可以使人有所发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爱因斯坦说: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二是不迷信权威。权威不代表真理。在科学上,在某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往往被视为权威。如果迷信他们的思想、迷信他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或结论,就会束缚自身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曼特尔医生如果对居维叶和巴克兰的鉴定结果臣服,就不会辛辛苦苦到处求证,也就不可能最终认识和发现恐龙化石。
▲有点笨拙的禽龙
▲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展出的恐龙化石
在历史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由来已久。只不过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无法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
早在1 700多年前的中国晋代,四川(当时被称为巴蜀之蜀郡)武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的动物骨骼化石。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还一直误认为是什么“巨人的遗骸”呢。
专门研究化石的埋藏条件及其产地的形成原因,即研究生物体从死亡到形成化石的全部历史过程。埋藏学最早被认为是古生物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研究古生态学的基础。
只有弄清楚化石是曾经生活在当地的“土著”,还是从其他地方搬运来的“殉葬者”,才能正确地利用这些化石资料判断它们的生活条件并重塑它们的生活环境。
▲化石埋藏学研究古生物的生活条件并重塑它们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