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真真假假说化石

▲原本精美的化石,被人为制造出两个眼窝,真化石变成了假化石

物以稀为贵。化石是地质历史中生存过的动植物的遗体和遗迹。由于生物死后能保存成化石的机会极少,所以珍贵的化石也为造假提供了温床。

1999年11月,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出一篇古生物学研究的论文。这篇文章的题目非常吸引人——霸王龙长羽毛了吗?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发现描述了一块极其“珍贵”的“辽宁古盗鸟”化石。这块标本有着一个较为进步的鸟类的身体和一个很典型的恐龙的尾巴。该文指出,这块罕见的标本代表恐龙和鸟类关系中的一个缺失环节,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重要证据。

刊物一经发行就在美国引起轰动,并迅速传到欧洲和全世界。然而,随着科学界对这块化石的关注和进一步的研究,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传来了:这个所谓的“辽宁古盗鸟”是一块粘合而成的化石,它由身体和尾巴两部分拼接而成,完全是一个骗局!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辽宁古盗鸟”确实出自我国辽宁省西部,后来被贩卖到美国,被美国犹它州布兰丁恐龙博物馆收购。在该馆馆长塞克斯主持下,一些专家参加了鉴定工作,论文发表前还经过了美国古生物学界一些权威学者的审阅。骗局是由中国两位访问学者揭穿的。骗局揭穿后,震惊了包括《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在内的所有人。2000年1月,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宣布这是20世纪科学界的最大骗局。

▲发现了松针化石,错!这是海绵骨针化石

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种种骗局。有一幕长达40年的骗局,这就是“皮尔当人”头盖骨化石事件。

事情得从20世纪初说起。英国乡村律师多森是个热衷于收集化石的人。他在一个叫皮尔当的地方找到了一口矿井,在这口矿井里,多森发现了一些头骨碎片。后来,多森把这些头骨碎片展示给他的朋友——当时在不列颠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的沃德华,俩人决定共同到皮尔当进行发掘。不久,他们找到了一块下颌骨片。

回到博物馆后,沃德华通过技术手段把采集到的骨片拼接到一起,黏合成一个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并于1912年底在伦敦地质学会展出,引起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一些学者提出了疑问,这块头骨中的颌骨像猿而不像人,臼齿是明显磨过的。当时,早期人类化石,包括古石器时代的洞穴绘画和工具等都是德国、法国等发现的,英国从未有过重要发现。“皮尔当人”头骨化石的展出给英国人带来了鼓舞,许多自尊强烈的英国人认为这是大英帝国是世界文明代表的证明,发现皮尔当人在情理之中,根本不怀疑它的真实性。

知识链接
化石之最

化石中体型最大的是食草类恐龙,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的腕龙体长达30米,体重超过50吨;食肉类恐龙最大的是霸王龙,体长可达20米,高6米,重达10吨。霸王龙的头也是恐龙中最大的,头骨1.2~1.5米,每颗牙齿足有20厘米长。无脊椎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是一种发现于奥地利的菊石,旋转的壳直径超过了2米。微体化石是体型最小的化石,包括有孔虫、放射虫、藻类及孢子、花粉的化石等,通常它们只有几毫米甚至更小,必须用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它们的结构并进行研究。

知识链接
特殊的化石——琥珀

▲美丽的琥珀,你可以看到里面有保存完好的昆虫

琥珀是化石家族中特殊的一员。许多琥珀中包藏着古代昆虫的遗体,它们不仅形体完整,甚至体毛、触角等难以保存的细部都能完好无损。这主要与琥珀的形成有关,大多数琥珀是松柏类分泌的黏稠树脂形成的,很容易裹携昆虫、植物碎片等,经过至少数万年的埋藏和化学作用,才逐渐固化和变硬。琥珀可作装饰品。在我国中医中可入药。

▲化石可不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有一位年轻的学者叫马丁·辛顿,一直对“皮尔当人”心存疑虑。他到皮尔当发掘现场进行了认真考察后,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为了检验沃德华等人的研究水平,这位年轻的动物学家把一颗猿的牙齿锉成“皮尔当人”的牙齿形状,放在那里。不久,沃德华等人找到了这枚牙齿,立即宣布发现了“皮尔当人”的新证据。马丁·辛顿又找来了一块古象的腿骨,把它加工成板球拍状,埋在那里等待发掘。果然,沃德华找到这个“板球拍”后兴奋异常,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用品,当即在学术刊物上与多森联名发表“研究论文”。这样,“皮尔当人”越炒越热,成了英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以至于这一所谓的发现和研究竟被科学界接受,尽管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过种种疑问,终因证据不足而被搁置。 一直到1953年,有三位英国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技术测试手段,完成了对“皮尔当人”化石的全部检测和分析测试,联名发表论文,才算彻底揭穿了这幕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骗局。

科学骗局的出现并不奇怪,它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反映了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严谨,最早的古生物学是纯描述性的科学,里面搀杂着许多人为的因素。化石的产地、数量、保存状态和保存方式等也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但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古生物学引入了数学和化学等,研究手段和方法也完全更新了,古生物学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生长点。二是科学普及不够,许多人仍然对科学无知。在信息海量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保持对科学强烈的求知欲望,真正了解和认识大自然。重温化石研究中的这些骗局,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够净化人们的灵魂,还科学一个神圣。

延伸阅读
中国最早的化石记录

在中国古籍中,“龙骨”可入药,是指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等的骨胳化石。这在《神农本草经》《别录》等典籍中都有记载,《别录》还提到了产地:“龙骨,生晋地川谷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采无时。”《山海经》也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可见中国发现化石的历史悠久。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曾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

在我国,很早就有关于海陆变迁的认识,即所谓“沧海桑田”的解释。唐代的颜真卿曾经用化石来推测海陆变迁,他说:“(麻姑山)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在巡察途中考察了太行山一带的大量海生动物化石,对鱼蟹、螺蚌等化石呈带状分布做出科学解释,推断出这里曾经是东海海滨。这在《太行山化石》中有详细记述。 APFIdr510G9Ud+BcsQWf1iWXxC9M2oYP+i0RQI3pxCgxL+q7LsKtKAq9iWXpA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