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说,催眠师在通过暗示的方式对受催眠者进行催眠时,就是在与对方的潜意识进行沟通。催眠师使用的暗示方式分为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通过暗示,催眠师可以激发出被催眠者原有的但自己没有觉察到的潜能,本身没有的潜能则可透过暗示的方式联想模仿出来。
催眠师有时会引导受催眠者想象出一个情景,让受催眠者感觉身临其境,受催眠者可以通过该情景把内心的不良情绪完全释放出来或者转化为愉快情绪。这些情绪的释放或转换都是催眠师引导的结果,在催眠师的控制之下,可以引发受催眠者本身的情绪愈合能力,进而达到催眠师预设的效果。当受催眠者带着转换的情绪回到现实情况时,在遇到类似悲伤的事情时,原有的悲伤情绪将会降低,进而演变成习惯,这种沟通便算是成功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沟通式催眠非常多,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都是催眠。例如,很多人都声称自己在看电视时不怎么关注广告,但是有多少人敢说自己不知道“今年过节不收礼”的下一句广告词是什么呢?其实很多人都是如此,以为自己没有注意那些广告,就不会受到广告的影响,却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已经被这些广告催眠了。因此,不论这个广告到底创意如何,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被“脑白金”广告“催眠”了,而“脑白金”只是一个普通的沟通式催眠的例子。
当今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与人沟通,向他人推销自己或者自己的产品、想法等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成功,也有很多人失败。实际上,很多成功与失败的人本身素质相差并不大,只是沟通能力上有差异,而沟通能力上有强弱,完全体现在催眠应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上。
例如,广告投放者总是希望广告能拨动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心弦,进而发生购买行为。精明的厂商们会有意无意地利用催眠原理拨动消费者的心弦,并使之产生共鸣,直至按照广告商的意愿去行事。同样的,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的最终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进入受催眠者的潜意识,干预其心理世界中的某个观念,或帮助受催眠者建立起某种正确观念,最终解决其心理疾患。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是与受催眠者摆事实、讲道理的问题。但从技术路线看,尤其是从导入催眠状态的技术路线看,最重要的是沟通交流。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不断暗示受催眠者:你感到很舒服,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舒服的感觉。此外,催眠师在术前、术中、术后也会不间断地与受催眠者进行情感交流。
当那些神奇的催眠现象发生以后,旁观者都以为催眠师有什么秘不示人的绝招,其实高明的催眠师只是在点点滴滴的情感沟通之中,与受催眠者取得了高度心理相容。一旦情感占据了上风,哪怕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观念也能接受。沿着这样的思维轨迹,我们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同样品质、同样价格的产品,有些人卖得好,而有些人就是卖不好了。同样,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所有的沟通都是催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