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把排水量在1万吨以上的舰只称为大型舰艇,如航母、巡洋舰、登陆舰等。把4000~10000吨的舰只称为中型舰艇,如驱逐舰等。把排水量4000吨以下的称为小型舰艇,如近海驱逐舰与护卫舰等。
排水量(Displacement)是指船舶在一定状态下的总重量,它通常以吨(t)为单位。排水量也可以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即排开水的重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等于其所排开水的重力,而浮在水中的船舶在垂直方向上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相平衡,大小相等,也就是说船舶的重量等于其排开水的重量。
不同水域的水的密度是有差异的,海水的密度约为 1025 kg/m 3 ,而淡水的密度约为 1000 kg/m 3 。
排水量可分为轻载排水量、标准排水量、正常排水量、满载排水量和超载排水量等多种情况。
轻载排水量也叫轻排水量或空载排水量,是船舶本身重量加上船员以及必要的给养物品之后的重量总和,它是船舶最小限度的重量。对于军舰来说,它主要包含舰体、武器装备和机器设备,不包括人员、给养、燃油、弹药、滑油、淡水和备用锅炉水等人员物资设备。
标准排水量是指包含了舰体、人员、机器设备、武器弹药、给养和淡水,但不包含燃油、滑油、备用锅炉水的船舶排水量。
正常排水量是在标准排水量的基础上再加上半数的滑油、燃油和备用锅炉水等,也就是船舶出厂航行试验时的状态。
满载排水量也叫重排水量,是船舶载客、载货之后吃水达到最高载重线时的重量,也就是船舶最大限度的重量。
对于运输船舶而言,满载排水量是船舶装足货物、旅客、燃料、淡水和供应品之后,具有规定的安全干舷时的排水量。
当今世界满载排水量最大的军舰: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
超载排水量也叫最大排水量,是船舶在满载排水量的基础上再加上装满所有储藏空间的备用燃油、备用滑油、备用锅炉水后的总排水量。
航速是指舰船在单位时间内所航行的里程,是以海里/小时来计算的,简称节。“节”对应的英文为“Knot”,是指地球子午线上纬度1分的长度。
1海里等于1852米,也就是说1节=1海里/小时=1852米/小时,接近2千米/小时。
航速是军舰最重要的战术技术性能之一,航速有最大航速、全速、巡航航速、经济航速和最小航速几种。
最大航速是指舰船主动力装置以最大功率运转时所达到的速度;全速为主动力装置以额定总功率运转时所达到的速度;巡航航速是舰船巡航时常用的速度,通常同型舰船规定一种主机航速作为巡航航速;经济航速是指燃料消耗最小时的速度;最小航速是指船舵能发挥操纵作用下的最低速度。
此外,潜艇的航速还分为水上航速、水下航速和通气管航速三种。
航空母舰的航速普遍在30节以上,其他现代舰艇的航速普遍在35节左右,气垫船的航速最快能达到50节。航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比较重要,因为那时主要靠战舰上的火炮和鱼雷在作战。
吃水是指船舶浸在水中的深度,它不是固定的。吃水深度根据船舶设计上的差异而深浅不一,吃水深度不仅取决于船舶和船载所有物品的重量,还取决于船舶所处水域的水的密度。
吃水线标记
船舶的吃水分为设计吃水和结构吃水,结构吃水要比设计吃水大。吃水是船舶设计时通过稳性计算和结构计算而得出的,稳性计算保障船舶运营过程中的稳性安全,而结构计算则保障船舶运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
续航距离是指船舶中途不补充燃料可以运行的最大距离,这是军舰的重要战术技术性能之一。
舰艇在巡航速度下的最大续航距离为续航力。在该速度时,舰艇的油耗会降到较低状态,可支持较远的航程。不过,在作战环境下,军舰不可能一直以巡航速度行驶,所以续航力并不是绝对固定的,但是有经验的舰长会根据实际油耗情况来掌握补给时机。
舰艇续航力以海里为单位计量。续航力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机械、设备等的持续工作时间,可通过改进船体的线型,降低舰艇航行阻力和降低动力装置的燃料消耗率来提高续航力。
相较常规动力而言,采用核能为动力的舰艇的续航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几乎是无限的,在更换一次核燃料后它们往往可使用数年至数十年。
航空母舰、巡洋舰的自持力为30~80昼夜;驱逐舰为10~30昼夜;护卫舰为5~15昼夜;登陆舰为3~30昼夜;潜艇为60~90昼夜。
舰艇自持力也叫“舰艇自给力”,是舰艇重要的战术技术性能之一,特别是对于远海作战的大中型舰艇和潜艇而言,自持力的优劣决定军舰可连续作战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到军舰的作战效能。
自持力是舰艇一次装足设定武器装备、淡水、燃油、食品等物资后中途不进行补给,可连续在海上活动的最长时间。自持力的单位为昼夜,例如某型驱逐舰的自持力为30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