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路头”的由来

“路头”是闽南方言的一个词汇,发音Loo tao,通常指的是“码头”,有时也指重要通道。

厦门自古是四面环海的孤岛,出入全靠一些简易的渡头。找一处水流平缓的港湾,岸基稳固一点,顺坡下海或木桩搭板,或是条石铺垫,便成了渡头。不管是出海捕鱼还是载物归帆,小船一靠,人、货即可以上下。后来上下的人多了,为方便行走,岸上又修出了道路,这“路”和“渡头”连接的地方就被称为“路头”。

“路头”的叫法,折射了向海民族永不止步的哲学思想。一条道路到了海岸似乎截断了希望,可延续它的是无垠的海路。闯荡过波涛的风帆向往着抛栓缆绳的海岸,那是承接陆路的开端。“路头”既是陆路的尽头,也是陆路的开头,与它吻接的是载舟远航的海。

“路头”是让人心感踏实的地方,别看它不事雕琢、粗糙简陋,这可是岛上居民多彩生活的寄托。宋代以后,这里人丁渐旺,成为内陆和外海交流的泊锚地,贩海通商向好。元代中央政府开始派兵驻防,岛民为求庇护大多在军营附近居住,那时传统的街市有所扩大,通海的路头也明显增多。明末,郑成功把大本营移师厦门后,为了水师船只泊靠和发展海外贸易更是加筑坚固石构路头,仅从筼筜港浮屿角到鹭江的水仙宫就有大小路头十几座,为厦门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原在泉州的“兴泉道”移设厦门(后扩大为“兴泉永道”),厦门不但成为“闽海关”的正口,还升格为闽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和大陆对台的唯一“官渡”。以“提督路头”为象征的厦门岛各路头空前活跃。

清道光《厦门志》录陈迈伦吟《水仙宫》诗句,其中有“近城烟雨千家市,绕岸风樯百货居。”的描述,应该是那时厦门大路头贸易兴城的生动写照。

铜版画《1880年的厦门港口古渡》(局部)

厦门的“路头”,众多闽南人踩着它的肩膀出海下南洋,也靠着它的胸膛衣锦还故乡。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也踮着脚尖,通过这里进入厦门乃至中国的腹地,史无前例地与东方文明进行面对面的磨合和较量。 vf6dn2EKcRl3s3iS8HkJvM/bgefdjrUsTWZxPEdifffGW3CblOcOjBNFHaRDfA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