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厦门”的由来

“厦门”地名出现得很晚。这大概与厦门在地理上孤悬海中,历史上长期归同安县管辖有关。

自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同安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同安属泉州以来,厦门就是地方三级政府治理下的一座无名岛屿。

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就有大陆的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发川为田,垦原为园”,繁衍生息。陈氏族人居住在这座岛的南边,薛氏族人居住在岛的北边,清·道光《厦门志》溯望历史,感叹“厦门人物,以南陈北薛为最古”。

一千一百年前,先民们把这座岛上得以安身立命的村落起了个顺口好记的名字叫“新城”。这从1973年泉州发现的唐大中年间墓志铭和2004年厦门出土的唐代“陈元通夫妇墓”墓志铭中能得到清晰的印证。“新城”无疑是一座天然粮仓,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稻禾一茎多穗,于是“嘉禾”就开始作为地名,带着农耕经济社会人们朴实而美好的心愿传播开来。至少在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开始,“嘉禾里”和“嘉禾屿”作为这座岛屿的名称,伴着半耕半渔的悠然景象延续了数百年。

明万历“中左千户所城图”——龚洁提供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千户所”便成了这座岛屿新的官方地名,下设四个都。明代朝廷,面对海上民间贸易和倭寇袭扰边疆,推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嘉禾屿内外海域成了重点设防的地方。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为沿海戍兵防御倭寇,“城厦门,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中左所”(见清道光《厦门志》卷二“沿革”)。这就是海防史上有名的“中左守御千户所”。这段简约的文字透露出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信息,“城厦门”说明,在“中左所”之前,嘉禾屿就有“厦门”的地名存在。

嘉禾屿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岛的下方,是漳、泉两地的门户,民间按地理方位称此地为“下门”。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记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夏门”,说明“下门”也曾写成“夏门”并在万历年间的文书中使用,后来才雅化成“厦门”,沿用至今。海门、厦门、金门是拱卫闽地漳、泉平原的海上天然屏障,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纂修的《鹭江志》,指厦门(时别称“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诚海疆要地也”。主编薛起凤在“总论”中写道:“鹭岛者,泉南海岛也,以其为泉南之门户,古曰‘门’也。”

有必要澄清的是,厦门地名的演化都以闽南话“下”的发音“e”作为依据,才会出现厦门的“厦”字在汉语普通话中和“下”字同读“xia”,而不读大厦的“厦”(sha),成为地名孤字。此中,而绝无“祖国大厦”的含义。

江夏侯周德兴为了提升驻岛军事机构的统一指挥功能,进一步强化对海上来犯之敌的威慑力量,选择在俯瞰港湾的高坡上建筑石头城池。明洪武二十七年,作为军事设施的所城竣工,“周四百二十五丈,高连女墙一丈九尺”。城堡取名“厦门城”。历史日晷的时针指向公元1394年,“厦门”第一次以官方确认的地名载入史册。但此时“厦门”指的是山坡上的那一小圈子军事城堡,“中左所”代表的才是方圆五十里的全岛。

这也给“厦门在哪里”的话题预留出历史的答卷。

明万历“同安县境图”(局部)——张忠勇提供

《厦门全图》-清道光1839--高振碧收藏 ohD9oeSmiCjBcjw085uZllWKP0bh38XDWR59dmA0GOEV61HQZiZY82OQ1hDnfY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