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厦门”在哪里?

20世纪90年代初,厦门媒体曾有过一次热议,主题是:厦门在哪里?

那时,厦门已经结束了台海战争带来的封闭状态,成为中国大陆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一时,带着各种目的和任务的人员和车辆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向这座岛城。有省政府机关到厦门指导工作的,有兄弟地市到厦门学习取经的,有经济嗅觉敏感的到厦门寻找商机的,还有怀着好奇心到厦门探秘的。那时,进入厦门岛的陆上通道,只有一条石筑的“高集”(高崎—集美)海堤,汽车行走在海堤上,能欣赏到集美学村“穿西装、戴斗笠”这种独特的风貌,头一次来厦门的客人,兴奋点在这里就引爆。可是,过了海堤后,映入眼帘的全是不起眼的农村景色。一天,一位外地司机在驾车进入厦门岛经过江头镇时,看到高悬在公路上空的巨大指示牌写着:“距离厦门3千米”,顿时满脑子雾水,他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道,就停车就近找了家小卖部询问:“厦门在哪里?”店主是位老人,他用闽南话夹带着普通话回答:“你们要去厦门,车向前直开,还很远。”司机还没搞懂,又问:“您这里不是厦门?”老人很肯定地回答:“我们这里是江头啊。”司机为了保险,最后找到电话直接咨询厦门市政府值班室。

此事后来一经披露,电视媒体很快做了专题访谈节目。“厦门在哪里?”、“你在厦门吗?”、“走进厦门”等话题一下子成了厦门街头巷尾的热议,平面媒体也不甘寂寞开始做深度报道。这其中有历史地名称谓沿革的问题,有行政区域划分变迁的问题,还有公路里程“零公里”原点设置的问题。

对当地江头人来说,到厦门市区要么乘汽车走厦禾公路,要么乘船经筼筜港到鹭江的码头。用最本土化的表述方式叫“落去厦门”,大有从高处往海边走去的态势。

清末英人绘制《厦门周边-1910》地图

江头镇地处筼筜港的东北端,地理上处于厦门岛坐标中心,这里还不是厦门,那么,厦门到底在哪里?

打开民国以前的厦门老地图,会发现传统的“厦门”区域概念只是现在厦门岛的西南部,沿着筼筜湖、顺鹭江至虎头山,从将军祠、万石岩、虎溪岩到麒麟山这一狭长地带。其他广袤的山乡是“禾山”。当时,南普陀和厦门大学就在“禾山”(一度为思明县建制)地界。1926年9月,当鲁迅“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见《鲁迅自传》)时,由于镇南关山路交通不便,他是从虎头山下的太古码头(今和平码头)搭乘“双桨仔”小舢舨到厦门大学的。9月16日,鲁迅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厦门大学“此地又是一离市极远之地”。在与时居广州的许广平通信中,鲁迅入乡随俗地使用了“去厦门”这个动态方位概念。有意思的是,老厦大的人至今还沿用至少有八九十年历史的老词组表达自己的行动方向,只有后来的新人和学生才会说,“到市区”或“到中山路”。

鼓浪屿和厦门岛,开天辟地隔海相望浮悬海中。鸦片战争后,鼓浪屿被帝国主义列强辟为“公共地界”,与厦门的关系如两个不同的国度。“屿”上的居民渡海到“岛”上,就是“过去厦门”。多了一道必须跨越的阻隔,才能到达目的地。

有一幅20世纪初外国人绘制的地图《厦门的周边》,此图的可贵之处在于第一次运用科学测绘手段,准确明了地向世人展示“厦门”(AMOY)和“厦门岛”(AMOY ISLAND)的地理关系,而这只不过是印证了数百年来原住岛民对生活环境的认识。

可见,在老厦门人心目中,至少到20世纪末,“厦门”的概念还只是厦门岛这个自然实体中的一小片人居社区。说到“厦门”,人们第一反应是有码头、街道、骑楼、商店的市区,而不是全岛。

这种认知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路里程牌等公共识别系统的设置,这才会出现本文开始所出现的那个问号。 xfMwlFuRDTa+NbbwqqsB8Cchdx//+Oza0SielBeohTy+Fvp8v4fkQXdzQr22Ca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