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定格在路头的粥摊地名

“暗迷巷”,是一条长近140米的小巷,它一头衔接“土地公埕巷”这个路头高坡,另一头通“大井脚巷”。“暗迷”乍一听还真是一团迷,遐想的空间很大,一般人看了都会望文生义,以为是厦门最黑暗的巷子,可能还像迷宫一样;也有以为是厦门最浪漫的巷子,甚至和情爱联系在一起;还有以为是厦门最搞笑的巷子,起这名的人一定很诙谐。找街坊几位上年纪的老人询问,他们对于暗迷巷的由来也说不清,就只知道从懂事起这就叫暗迷巷了。

查阅厦门民政局2001年9月所编的《厦门市地名志》,列表中有扼要说明:“该巷以前多设卖粥摊点,故名。”这可是惜字如金,卖粥怎么就成了“暗迷”?这字面信息相差太离谱。后多次向一些收集研究厦门地方史和地方文化的行家求证,才明白这“暗迷”一定要用闽南方言来读。

清末厦门寺庙前的食摊

据说,清代“土地公祖”这一带还是临海的高坡,一边是靠船上下客的路头,一边是一片缓坡。土地爷的香火挺旺,宫庙前那片叫“土地公埕”不大的场子很有人气。有十里八乡来的香客,有做零碎生意的小贩,有赶潮上岸兜售海鲜的渔妇,有推车进城叫卖青菜的乡下人。人流量大的地方自然会有小吃摊,又因为以贫困低消费人群为主,所以卖蚵仔粥、地瓜粥、芋头粥、菜粥、清粥等的摊贩居多,土地公埕旁久而久之形成了“粥摊一条巷”。闽南方言管粥叫“糜”(音“be”),很稀的粥叫“Am be”,如果一定要在普通话里找到对应的词,应该是古汉语里的“饮糜”。后来,也不知哪一年哪一个蹩脚的文人脑子里找不到贴切的词,就自作聪明地把这条巷名写成所谓的谐音“暗迷巷”,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这个名称,这倒也增加了一点考证的趣味性。 8UGwDla51yzkjAkKdD40TCCtruImquUj9lxxySDJpiJV1pVqblh+RTc1EvCp5p8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