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7 排版基本格式之段落

段落由大量的文字组成,是文档排版中主要操作的对象之一。与字体格式类似,段落格式也属于排版中的基本格式。字体和段落这两种格式在第 2 章介绍样式时会被频繁用到,因此,这两类基本格式是通向其他高级排版的必经之路。

1.7.1 段落定义

在Word中,当在文字末尾按下【Enter】键时,就创建了一个段落,同时开始了下一个新的段落。下图中包含两个段落,在第 2 行的末尾按下【Enter】键后,Word会自动添加一个【 】标记,该标记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用来表示上一段落的结束,另一个是表示接下来的内容是一个新段落的开始。

】标记被称做【段落标记】,该标记属于 非打印字符 ,换言之,在打印文档到纸张上时, 段落标记 不会被打印出来。此标记与 1.3.2 节介绍的空格标记属于同一类型。如果在文档中未看到 段落标记 ,则可按照1.3.2 节介绍的方法让它现身。

在按下【Enter】键后,下一个段落的格式会延续上一段的格式设置。例如,上一段设置了首行缩进 2 字符,那么按下【Enter】键后产生的新段落也会自动首行缩进 2 字符。

段落中包含的格式都存储于 段落标记 中。换言之,如果在移动或复制段落内容的同时希望也保留其中的格式,那么在选择段落时就必须同时选中段落结尾的 段落标记 ,如下图所示。

1.7.2 硬回车(Enter)与软回车(Shift+Enter)

上一节提到过的 段落标记 】,是通过按下【Enter】键得到的。如果按下的是【Shift+Enter】组合键,将会得到形如【 】的标记。【 】标记俗称 硬回车 ,而【 】标记俗称 软回车 。在这两种标记之后看似都产生了一个新的段落,但本质上并不相同。

如下图所示说明了这两种标记在段落格式上的不同之处。首先对同一段内容分别使用【Enter】键和【Shift+Enter】组合键将其从中间位置分成两部分。然后对第一部分分别设置 1.5 倍的行距,结果如下图所示: 硬回车 之后的内容并未受 1.5 倍行距的影响,而 软回车 之后的内容则变为1.5 倍行距。由此可知,按下【Enter】键分出的是真正的段落,而按下【Shift+Enter】组合键,看似分出两段,其实这两部分仍属于同一个段落,因为它们共享相同的段落格式。

1.7.3 段落包含的格式

与字体格式类似,Word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段落格式。例如, 对齐方 缩进方式 行距 段间距 项目符号和编号 制表位 等。其中,编号将在第 3 章做详细说明,其他段落格式则在接下来的部分进行介绍。对于Word 2007/2010 来说,段落格式选项位于【开始】⇨【段落】中,如下图所示。

1.7.4 设置段落格式

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法设置段落格式。

⊙使用【开始】⇨【段落】中的格式选项。

⊙使用【段落】对话框。

⊙如果使用的是Word 2003,则可以使用【格式】工具栏进行设置。

【开始】⇨【段落】中的格式选项正如 1.7.3 节中的图所示。【段落】对话框可以使用下面任意一种方法打开。

⊙单击【开始】⇨【段落】右下角的标记。

⊙右击段落范围的内部,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段落】命令。

与设置字体格式的方法不太相同,在设置段落格式时,不一定必须选择要设置的段落。是否需要选择整个段落,要看设置的是何种段落格式。当设置 对齐方式 缩进 行距 段间距 以及 项目符号 编号 时,只需单击段落内部即可;而设置段落边框和底纹时,则必须选择整个段落。关于段落边框和底纹的设置详见 1.8 节。

段落的 对齐方式 包括 左对齐 右对齐 居中对齐 两端对齐 分散 对齐 ,其中 两端对齐 是Word文档的默认 对齐方式 两端对齐 分散对齐 类似,是将文字以页面两端为基准进行的对齐。其他 3 种对齐方式通过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

段落缩进 包括 首行缩进 左缩进 右缩进 悬挂缩进 4 种。在前面已经见过 首行缩进 的样子,平时段落第一行开头空两格就是 首行缩进 的典型例子。 左缩进 右缩进 也很好理解, 左缩进 是指段落左侧整体向右侧陷入一些, 右缩进 则与 左缩进 正好相反,是指段落右侧整体向左侧陷入一些, 右缩进 一般很少使用,下图说明了 左缩进 右缩进 的样貌。

悬挂缩进 正好与 首行缩进 相反,它是指除段落第一行外的其他行进行 左缩进 ,如下图所示。

在【开始】⇨【段落】中只能设置 左缩进 。要想设置其他缩进,可以使用下面两种方法。打开【段落】对话框(方法见前),在缩进选项部分进行设置,如下图所示。

还可使用 标尺 设置 缩进 制表位 制表位 的内容详见第 1.7.5 节)。首先勾选【视图】⇨【显示】⇨【标尺】复选框,将 标尺 显示到Word窗口中(带刻度的横条就是 标尺 ),如下图所示。

标尺 上的几个 缩进标记 与【段落】对话框中的缩进部分是相对应的,如下图所示。 标尺 左缩进 标记下方未标出的是 悬挂缩进 ,它与【段落】对话框中【特殊格式】中的【悬挂缩进】选项是对应的。只需单击段落内部,然后拖动 标尺 上的 缩进标记 ,即可为段落设置指定的 缩进

行距 用于控制段落内各行之间的距离,而 段落间距 则控制各段之间的距离。在Word中, 行距 由字体大小而定。换言之,当字体大小改变时, 行距 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字体大小以“磅”为单位,1 磅大约等于 1/28 厘米。一号字大小是26 磅,相当于约 1 厘米。假设现在段落中文字的大小是五号,如果选择 行距 为单倍行距,那么行与行之间的垂直距离为五号字的高度,而五号字的大小是 10.5 磅,单倍行距也就相当于是 10.5 磅,然后再将它换算为厘米就可以了解到行距是多少。当设置为 2 倍行距时,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就是 2 个字体的高度。如果是五号字,那么 2 倍行距就是 21 磅(10.5的 2 倍)。

Tips

可以使用快捷键设置 行距 ,【Ctrl+1】组合键设置单倍行距;【Ctrl+5】组合键设置 1.5 倍行距;【Ctrl+2】组合键设置 2 倍行距。

在【段落】对话框的【行距】中,有两个选项在设置时需要格外注意——【最小值】和【固定值】。假如现在要对一个字号为“小四”(大小为 12 磅)的段落设置 行距 。下图为该段落设置为单倍行距时的外观。

打开此段落的【段落】对话框,在【行距】中选择【最小值】后,在右侧将自动显示一个数值,该值即为当前单倍行距的值,即是当前段落中最大字体的大小,如下图所示。现在修改这个值,将它改为一个小于 12 磅的数值,比如 6,单击【确定】按钮后段落 行距 没有变化,与设置前一样。

再次打开【段落】对话框,将【最小值】改为一个大于 12 的数值,比如 20,单击【确定】按钮查看结果,段落的 行距 明显增大了。这说明,如果设置的【最小值】数值大于单倍行距的值,那么此设置值将起作用。否则,以单倍行距的值为准,如下图所示。

对于【固定值】而言,无论【固定值】为多少,Word都会将其作用到段落的 行距 上。但是当【固定值】小于单倍行距时,每行文字的顶部将会被“砍”掉一些,砍掉多少取决于单倍行距与固定值的差值。下图为将固定值设置为 10 磅的小四号字体的段落的 行距 效果。也就是每行文字顶部将被砍掉 12-10=2 磅。

段间距 就是段与段之间的距离,分为段前和段后两种。这里给出的建议是,最好只使用 段前间距 段后间距 中的其中一种,而不要同时设置段前和段后两种间距,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混乱。段前和段后间距需要在【段落】对话框中进行设置。

1.7.5 制表位

默认情况下,每次按【Tab】键,插入点都会向右侧前进 2 个字符。每次按下【Tab】键定位到的位置被称为 制表位 。之所以称其为 制表位 ,是因为按下【Tab】键所处的位置可以自动对齐,就像表格的每一列一样。下图就是一个使用 制表位 对齐文本的例子,其中利用【Tab】键对齐了两行中的每一个单词,而且这些单词都是 右对齐 的。

可以使用以下两种方法设置 制表位

⊙在 标尺 中通过单击鼠标指定 制表位

⊙在【制表位】对话框中精确设置。

勾选【视图】⇨【显示】⇨【标尺】复选框,在文档窗口中显示 标尺 。直接单击 标尺 上的某个位置,就可创建一个 制表符 。下图中红色圈起的部分对应于上图中的 制表位

通过单击 标尺 最左侧的标记可以更改 制表符 对齐方式 。根据 对齐 方式 可将 制表符 分为以下几种:左对齐 、居中对齐 、右对齐 、小数点对齐 、竖线对齐

如果要精确设置 制表位 ,那么就要使用【段落】对话框。单击【段落】对话框底部的【制表位】按钮,打开【制表位】对话框,在【默认制表位】中可以改变Word默认的 制表位 尺寸,这样可以控制每次按下【Tab】键时插入点移动的距离,但这种方式下文字的 对齐方式 只能为默认的 左对 。如果要设置其他 对齐方式 ,就需要自定义 制表位 ,方法如下。

Step1 在【制表位位置】中输入第一个 制表位 的位置。

Step2 在【对齐方式】和【前导符】中选择在第一个 制表位 位置上文字的 对齐方式 ,以及两个 制表符 之间是否使用一种特殊符号来显式连接,例如可以使用像 目录 页码 之间的点分隔符的形式。

Step3 单击【设置】按钮,然后重复前两步操作,直到设置好所有的 制表位 ,如下图所示。

Step4 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所有设置。现在就可以使用【Tab】键来以指定间隔输入文字了,且每行文字都是以前面指定的 对齐方式 进行对齐的。

单击【制表位】对话框中的【清除】按钮,可删除当前选择的 制表位 。如果要删除所有自定义 制表位 ,可单击【全部清除】按钮。也可以在Word窗口中将 标尺 显示出来,然后拖动 标尺 上的小黑点来删除 制表位 zpB+Py5q0AgjlxFG/BzVQAJ3ddNXrisi/GP1HKyxvh+c/e9ktBH49cfF1kxTADI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