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德国Keil公司 推出的C51编译器是一种符合工业标准的8051 C语言开发工具,在业界获得了广泛应用,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单片机开发手段之一。Keil 公司于 2010 年推出了全新的开发环境μVision4,其中集成了V9.00版本的C51编译器、Debug调试器、RTX51 Tiny实时操作系统等,全面支持8051单片机主流产品及其众多的派生系列。

Keil C51编译器具有如下优点。

(1)经过优化编译后生成的代码,其效率接近于汇编语言生成的代码。

(2)支持所有8051系列单片机,提供对所有外围硬件部件的操作。

(3)无论在有无工作寄存器区转换的情况下,都能产生快速中断代码。

(4)支持Atmel,Dallas,Infineon,Philips和Temic等公司8051衍生产品上的双数据指针及高速算术单元(arithmetic units)。

(5)能够在整个应用程序中执行全局寄存器优化。

(6)所有应用工具均可产生详细警告信息和错误信息,帮助用户处理难以寻找的问题。

(7)支持再入功能和寄存器区的独立代码,便于中断服务程序和多任务应用程序的执行。

(8)采用分组方式执行代码分组和调试,用户程序代码可以轻松突破64KB空间的限制。

全新集成开发环境μVision4具有强大的项目管理功能,包括源程序文件、开发工具选项以及编程说明等。μVision4内部集成了一个器件数据库(device database),其中储存了各种型号单片机的片上存储器和集成外围功能信息,通过器件数据库可以自动设置C51编译器、A51汇编器、BL51/Lx51链接定位器、Debug调试器等开发工具的功能选项,充分满足用户使用特定单片机的要求。集成仿真调试功能允许在统一的μVision4 环境下进入Debug调试器,提供纯软件模拟仿真(Simulator)和多种硬件驱动调试。Simulator可以在没有单片机硬件的条件下在PC上用纯软件模拟方式完成单片机应用程序仿真调试,硬件驱动Monitor-51可以将带有MON51监控程序的硬件目标板与μVision4无缝连接,直接对目标板进行仿真调试而无须采用昂贵的硬件仿真器。

本书完整地阐述了Keil C51开发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力求先进性和实用性,给出了大量具体应用实例,不仅介绍了Keil C51自带Simulator软件模拟仿真调试方法,还介绍了Keil C51与Proteus软件联机,实现8051单片机在线虚拟仿真调试方法,同时对广大读者所关心的利用MON51监控程序设计自己硬件目标板的方法做了详细介绍,并在随书光盘中给出了硬件目标板的电路原理图。

· 第1章阐述8051单片机存储器结构,以及在μVision4集成开发环境下进行C51程序设计和编译调试的基本方法。

· 第2章阐述C51程序设计基础知识,详细介绍C51的数据类型、基本语法、变量及其存储模式、函数、数组与指针等。

· 第 3 章阐述μVision4 集成开发环境,详细介绍了工作环境、目标程序的仿真调试以及各种应用选项的设置方法。

· 第4章阐述Keil C51编译器,介绍了各种编译控制命令、数据调用协议,给出了全部C51库函数及其应用范例。

· 第5章阐述A51宏汇编器,介绍了各种汇编伪指令、宏处理以及汇编控制命令。

· 第6章阐述BL51/Lx51链接定位器与实用工具,详细介绍了各种链接控制命令、符号转换工具OH51、库管理工具LIB51的使用方法。

· 第7章阐述RTX51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介绍了RTX51 TINY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 第8章阐述8051单片机片内资源的C51应用编程,介绍了C51编程的基本原则、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给出了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串行口、片内FLASH IAP等资源的具体应用实例。

· 第9章阐述8051单片机片外扩展的C51应用编程,给出了LED数码管、非编码矩阵键盘、点阵字符型和点阵图形LCD、D/A及A/D转换、I 2 C总线扩展、外部存储器扩展等具体应用实例。

· 第10章阐述Keil C51综合应用编程,介绍了C51编程的若干实际应用技巧,C51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方法以及如何在μVision4中应用硬件目标板,给出了红外遥控系统、简易电子琴、带农历的电子万年历、电子密码锁、DS18B20 多点温度监测系统、STH11数字温-湿度测量系统、单片机SD卡读/写接口等大量综合应用实例。

为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Keil C51应用方法,本书带有一张CD-ROM光盘,其中包含Keil公司全功能C51评估软件包、本书各章所有范例的程序代码、带有FLASH MON51监控程序的硬件目标板照片、原理电路图以及详细使用方法。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热情支持,孙学瑛编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彭秀华、陈召军、刘冰、贺媛、许雪怡、郑鹏鹏、秦波、黄存坚等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读者可通过电子邮件ajxu@tom.com,ajxu41@sohu.com直接与作者联系。

徐爱钧 徐阳
2013年9月于长江大学 dAYn3OPsX8GiaV89Ropph6cOT1kmam2PMLhBvwxx8VrNFxCNHbrFHzkdAWkqwA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