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1.1.1 现代服务业概述

目前,中国关于现代服务业的论著、课题项目日益增多,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没有对“服务业”、“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这三个概念进行比较清晰、明确的界定和类别划分。迄今为止,也没有人能够给现代服务业下一个极为明确的定义。在西方,现代服务业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只是在中国人们为了进行一定的区分,才创造出了这么一个名词。中国“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于 1997 年 9 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随后,在第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曾明确指出:在“十五”期间,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该建议进一步说明,“现代服务业要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 服务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和技术含量,传统服务业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进行改造,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很多研究人员将该建议中提到的“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作为分类依据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房地产、电信、物流等。使用较多并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的现代服务业定义是在十五大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该定义为:“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因此,现代服务业可以定义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组织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其中,新兴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代表,改造后的传统服务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已经使现代服务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现代服务贸易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项新的内容,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它有别于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备以下特征:

(1)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

(2)新服务模式:现代服务业是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

(3)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

根据现代服务业的新服务领域,新服务模式,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等特征,现代服务业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其趋势为不断地网络化、专业化、融合化、全球化。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迅猛转型,全球化和专业化分工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1.2 国外现代服务业现状

全球服务业逐渐取得经济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自 20 世纪 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自此拉开了国际现代服务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序幕。在此期间的 1970—1986 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分别增长了 173.3%和 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 91.0%和 85.3%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全球服务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使得各国的服务业产值在其国家的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如今多数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从时间上来看,20 世纪 90 年代服务业比重的增加要快于 80 年代,特别是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情况更加明显。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在 1980—1989 年只上升了 1 个百分点,而 1989—1998 年却上升了 7 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国家前一阶段的比重上升了 4 个百分点,而后一阶段的比重却上升了 6 个百分点。而从国家来看,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其服务业产出比重近年来已经上升到接近或达到 70%,这些原来以制造业闻名的国家,现在却是以服务业为经济的绝对主体和动力源泉。相比于这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比重相对要小得多,但也都超过了 50%以上,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样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约为 70%,吸收就业劳动力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总和。现代服务业的产值已超过服务业总产值 50%以上,并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及低能耗等特点,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与标志。

图 1-1 体现了美国在 1990—2006 年期间,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的变化态势。

图1-1 美国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的变化态势

图 1-2 是日本在 1980—2005 年期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图1-2 日本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全球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推动这种转变的动力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人均GDP在 1000 美元以上,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由此可见,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发达的经济都有很高的服务业就业人口。图 1-3 为美国纽约曼哈顿区 2001 年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

全球服务业就业比重和产出比重一样,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就一直在稳步上升。例如,以 20 世纪 90 年代各国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平均值和 1980 年比重相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增加了 3~4 个百分点,高收入国家的比重增加了近 10 个百分点。且在 1980 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平均水平还没超过 40%时,高收入国家的比重已达50%。而在 2000 年以后,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达到了 60%~78%,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为 45%~62%,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 30%~45%。

图1-3 曼哈顿区 2001 年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

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并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这主要表现在许多制造企业的专业服务呈外包趋势,制造业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美国企业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致力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把企业的专业服务进行全球外包,这一成功的运作,极大地提高了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全球竞争力。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其他国家制造业对服务业空前高涨的关注热情,全球各地的许多制造商(诸如汽车、家电、计算机等)同服务企业一样注重管理他们的服务。这些制造商已充分认识到企业要进行全球竞争必须要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不仅是企业一个至关重要的竞争手段,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潜力所在。

另外,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可大大提高其质量。近几年来,国外许多原有的制造型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如GE通过进入金融业为其客户提供贷款,来刺激其产品的销售;HP公司通过兼并服务性企业,从而为客户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销售到咨询的全套服务;IBM公司在 20 世纪 90 年代由制造型企业成功转型为服务型企业等,这些均有力地说明了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日益密切并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加快。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快于商品贸易。在所有服务业贸易中,商务服务类贸易增速最快,商务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对整个服务贸易的增长起到了主要作用,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服务贸易加速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从 1993-2002 年,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从 9531亿美元增长到 15455 亿美元,年增长率为 5.5%;出口总额从 9418 亿美元增长到 15701 亿美元,年增长率为 5.8%,均高于同期的货物贸易增长速度。服务业正逐渐成为外国直接投资(FDI)的重点,以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为例,外国直接投资服务业的总额明显高于投资制造业的总额,主要集中在零售、金融、商务服务和电信业中。

经济全球化分工也带动了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截至 2008 年,仅在全球计算机用户电话服务中心领域,就为印度提供了 110 万个就业岗位和价值 210 亿~240 亿美元的服务收入。2015 年,美国将有 330 万白领工作岗位以及 1360 亿美元的工资转移到海外,如俄罗斯、印度、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在今后 20~30 年间,整个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大约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预计到 21 世纪 30 年代,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近年来,国际现代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伴随信息革命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体现为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知识、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逐渐占据服务业的主导地位。从产业的投入要素看,农业主要受自然资源要素约束,制造业主要受物质资本要素约束,传统服务业主要受劳动力要素约束,而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具有整体上的高学历、高职称、高薪水特征,说明现代服务业主要受人力资本要素约束。现代经济发展表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积累,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尔在其《经济增长性质的变革》一文中,高度评价了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一革命性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提高自身素质的渴望,驱动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动机。无论从人们个体还是国家整体来看,都迫切感觉到投资于自身素质和国民素质以增强个人和国家的竞争力是一项十分紧迫和必要的任务。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贷款方针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也随着这一变革进行了相应调整,由早期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转向人力资本投资领域。

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全球经济分工的深化带动了对全球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于是服务在商品生产体系内部展开。与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等需求带动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分工深化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从而导致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与生产的信息处理有关的部门逐渐强化,并在专业分工基础上日趋独立化,推动了诸如管理、咨询、广告、研发、会计等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这些服务业一方面,越来越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进步或信息来实现;另一方面,服务业通过运用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使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即服务业的生产技术也在“知识化”和“信息化”,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服务在全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在成功的跨国零售服务企业基本都是采用连锁经营,这种经营方式依托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了服务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规模化经营,如沃尔玛、家乐福等都是全球连锁经营的杰出代表。

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趋势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西方国家在经历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滞胀”现象的窘境后,利用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有研究表明,服务业内部结构呈现升级趋势的国家,其国民经济结构的稳定性也会得到增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实际是“知识化”或“信息化”。据统计,如今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经营服务等服务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了 1/3。

全球制造业呈现逐步服务化的趋势。有充分数据表明,多数国家产品生产中的投入发生了变化:服务投入增长速度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制造业的增长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会遇到能源、原材料以及环境资源供给的限制。而制造业发展所遇到的能源、原材料瓶颈可能被包含金融、物流在内的服务业所打破。因此,现代经济已经出现了现代服务业主导制造业的现状,经济活动发生了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制造业部门服务化趋势非常明显,这集中表现为:

(1)制造业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如通信和家电产品。

(2)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

(3)服务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现在的跨国公司,从通用电气、施乐、惠普、IBM到海尔,这些利润大都来自产品销售的企业正迅速转变为服务提供商。通用电器公司打算通过服务来创造 75%的利润。IBM从它为硬件业务所做的基本服务中得到了其收入的 33%,包括计算机租赁、维修和软件。2002 年,IBM通过收购专业咨询服务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使其咨询能力加强,公司逐渐把重点放在推动企业解决咨询、服务及软件上,图 1-4 显示了IBM进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的过程。

图1-4 IBM进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的过程

目前太多的制造商正在迅速地进入到服务当中,加入到基础生产商品的服务越来越多,如延期付款和租赁系统、培训、服务合同、咨询服务等,以通过新的服务领域来获取竞争优势。在制造业工作的 65%~76%的员工也正在从事服务工作,如研发、维修、设计等。可见,当今领先的制造商都是在其传统制造业务上通过增加服务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如果世界上的竞争模仿日益增加,那么服务就是产生差异性的主要手段。服务经济中的制造企业也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并将它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制造业也会逐步服务化,服务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的主导要素。

服务业成为新技术的重要促进者,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自身的创新活动。服务业之所以是新技术重要的促进者,是相对先前制造业对新技术的促进作用而言的。服务业对新技术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服务业是新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企业和个人对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为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者提供了丰厚的回报,对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②服务业指引新技术发展的方向,服务部门所产生的新的需求是现有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方向,是新技术所追求的目标,对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③服务业是新技术最主要的推广者,特别是从事技术服务和支持的服务业;④服务业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发展,例如,运输和仓储业就直接融合了运输工具、仓储管理和信息技术多个领域。

服务业对新技术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业自身的研究开发密不可分,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研究和开发的支持。服务业研究开发的费用占所有研究开发费用的比重在过去 10 年中不断上升,而同时,制造业所占比重减少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几乎所有在列的国家中,制造业的研发费用下降了,而服务业的研发费用却在上升;在有数据的项目中,除了个别少数国家的比重下降之外,多数国家服务业部门的研发费用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服务领域跨国公司迅速扩张,成为推动服务业全球化的主体。在近年的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 500 强中,全球最大的 500 家公司共涉及 50 多个行业,其中一半以上属于服务行业,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有近 400 家,超过半数。另外,在制造业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服务业务的收入已接近或超过其制造业务的收入。传统制造业跨国公司正加速向服务型跨国公司转型,如IBM将笔记本电脑制造卖给联想就是其向服务型跨国公司转型的战略举措。随着这一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跨国公司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业企业。与此同时,跨国公司通过掌控研发、市场营销等核心环节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提高:一是在世界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和地位进一步提高;二是在世界价值链和利润分配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三是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进一步提高。

服务业跨国投资增长迅猛,服务业跨国购并大潮迭起。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服务业的对外投资存量翻了几番。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服务业跨国投资比重仍占 80%以上。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业信息化、现代化加快发展,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促进了世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据有关统计,2000—2005 年,世界服务进出口额年均增长 10%,2005 年世界服务出口额达 2.415 万亿美元,服务进口额达 2.361 万亿美元,均比上年增长 11%。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比重下降,以信息、金融、研发等为代表的服务类型贸易所占比重从 1990 年的 37.5%上升到 2005 年的 47.8%,显示出新兴服务贸易增长强劲。同时,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服务贸易额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国际服务离岸外包异军突起,发展前景广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行核心竞争力战略,越来越多地将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许多非核心业务活动全面外包,其中离岸外包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目前服务离岸外包业务初具规模,近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以每年 20%~30%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达数万亿美元。

服务业跨国转移由制造业追随型逐步向服务业自主扩张型转变。服务业进行跨国经营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向已经从事跨国生产经营的顾客提供服务,留住原来的顾客,占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分工的深化,服务业开始不断从传统制造业中独立出来,信息、咨询、设计、财务管理、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专业服务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转移也逐步向自主扩张型转变,不仅为原来的客户提供服务,还可以为东道国其他公司提供服务,甚至可以向第三国出口服务。例如,近年来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向海外大规模转移,并日益向更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自主扩张型转变,就是典型的例子。

进入 21 世纪以来,服务业全球化发展迅速,总结国外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以下主要趋势十分明显。

(1)全球产业结构呈现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迅猛转型,全球化和专业化分工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世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约为 70%,吸收就业劳动力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总和。现代服务业的产值已超过服务业总产值 50%以上,并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3)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及低能耗等特点,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依据与标志。

(4)现代服务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越来越明显,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内容服务等新兴服务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重要的新增长极;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纽带与核心。

(5)现代服务业规模与占比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与提升。生产与市场服务业持续增长,个人消费服务在服务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社会化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

(6)信息网络技术与服务领域的集成融合性技术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支撑技术,以移动宽带网、三网融合、平台化软件等为代表的网络与通信新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7)服务模式创新日益成为现代服务业竞争的核心,不断变化的垄断竞争市场是现代服务业主导型市场结构。

(8)基于网络的第三方服务模式将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流模式,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及信息网络运行平台日益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服务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信、运输等服务,随着制造业全球化的整体推进和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也日益全球化,并随之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

其次,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服务业国际分工全面深化,是服务业全球化和跨国转移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加速了传统服务业的升级,还创造出大批新兴服务业,并大大加快服务业活动脱离原来的生产活动,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及环节,而且也向制造业全面渗透,产业之间的融合水平也日益提高。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管理和信息传递成本,使跨国公司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及时监督其全球范围的资产、运营情况,广泛开展外包和协作,这客观上为服务业的转移提供了条件。跨国公司通过建立生产及服务供应链管理体系,不仅实现了服务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且确保了外部服务供应的稳定性和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再次,服务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推动的结果。世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及服务业态与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促使服务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必须建立全球范围内整合利用资源和市场的平台,通过服务业跨国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以占据国际分工和竞争的高端环节,增强影响力和控制力。

最后,全球服务市场自由化为服务业全球化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贸易组织(WTO)将服务贸易纳入了全球贸易自由化体系之内,将商业存在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方式。世贸组织发达成员承诺的覆盖率为 81%,转型经济体承诺的覆盖率为 66%,对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和跨国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服务业全球化不是一个孤立现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服务业不断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分工协作从传统制造环节日益向生产性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推动全球经济不断向服务经济转型。全球服务业占全球GDP的比重已达 70%以上,而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服务业总值中的比重接近 80%,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如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超过 50%以上,其他发达国家情况也大体类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服务业结构和业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现代服务业成为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不仅在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成果和充分培育运用人力资源方面占据领先地位,而且事实上也成为现代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高端环节。因此,服务业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将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1.3 中国现代服务业现状

服务业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目前正处在蓬勃兴起阶段,它不仅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并对各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既面临通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服务业全球化的新趋势值得我们密切跟踪和认真对待。

(1)产业规模偏小、占比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近 10 年来一直在 40%左右徘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见图 1-5 和图 1-6)。

图1-5 各国服务业比例

图1-6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历年变化情况

(2)产业结构不合理、水平低:现代服务业发展受模式、技术与制度的制约,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较低,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我国各领域现代服务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如表 1-1 所示。

表1-1 我国各领域现代服务业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服务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什么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一直是经济学家所关注的。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本身是一个结构转换的过程,随着人均 GDP 的增加,服务业在 GDP 中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这种观点受到了不少国内学者的批评,因为大多数年份中国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 GDP 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于显著,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边缘,因此,这部分人对服务业的需求还没有达到相应的临界点,收入差距导致服务业的需求不足。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存在着一个绝对数字庞大的相对富裕阶层,这个阶层支撑着一些奢华性的服务业畸形发展,中低收入阶层所需求的质优价廉的基本需求性服务业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服务业的有效供给相对不足。这样,中国巨大的收入差距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导致中国的服务业比重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提高。

2005 年,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有 2.13 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被漏统、误统,这使得服务业在中国GDP中的比重从原来的 31.9%上升到 40.7%。这些数据的调整改变了中国服务业发展被低估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一夜之间实现了新飞跃。中国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距离世界平均水平(67.7%)仍有很大差距,服务业发展落后的短腿现象依旧没有改变,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差距在于:一是服务业比重偏低;二是服务业结构扭曲和升级速度缓慢,特别是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三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弱。究其原因,既有基础薄弱、服务消费供给不足的因素,也有服务消费意识淡薄和消费能力低下的因素,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战略思维的固化和调节政策的失灵。

2006 年,中国GDP中第三产业占 37%,即便统计普查后可能会上调 10 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中国多年来“重物质生产体系,轻服务消费”的思维方式是导致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服务业是中国的弱项,但同时也说明服务产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而且发展服务业和服务消费,是促进中国消费发展和内需扩张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服务业发展地区间也不平衡。一是从增加值来看,东部地区既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中国服务业总量最大的地区。二是从就业来看,东部地区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最多。三是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最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的工业化任务基本完成,产业结构已经演变为“三、二、一”格局。而且,在这些发达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正在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如信息咨询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增长迅速,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除教育和旅游发展条件较好外,整体看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中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中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为 44627 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 39.3%,到 2005 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73395 亿元,占GDP的比重也提高到 40.2%,但从增长速度来看,“十五”期间的大多数年份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低于GDP增长速度,甚至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01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世界平均为 67.7%,而中国仅为 39.3%,不仅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比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还要低很多。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根据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当产业结构处于初级阶段时,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当产业结构处于中级阶段时,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当产业结构进入高级阶段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第一、第二产业。从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落后于第二产业。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服务业发展并没有像我们预计或期盼的那样进入高速或跨越式发展时期,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将会继续存在,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转变还任重而道远。

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力军,但其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十五”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稍有上升。2005 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已经达到 31.4%,比 2001年的 27.7%上升了近 4 个百分点。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远多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也是第二产业的 2~3 倍。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被认为是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但中国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所吸纳的全部就业人口还不到 1/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固然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进程较快,第二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有关,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明显落后。根据国际通用的服务业分类标准,一般认为,传统服务业是指运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经营,并且在工业化以前就已存在的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业、餐饮住宿业、修理业、商业等。现代服务业是指其需求主要受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入影响而加速发展的服务业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现代服务业的分类包括:①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②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③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指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需求加速增长和大规模消费的服务业,这些行业的收入弹性一般较高,主要包括在后工业化时期出现迅速发展的教育、医疗、娱乐、文化和公共服务等。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其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服务业结构转换与升级速度加快。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旅游、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中介服务、动漫、创意等需求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现代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迅速发展,各种新型业态层出不穷,提升了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但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并未改变,现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来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最高,在全部服务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高达 40%,而金融与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比重还比较低,约为 20%。对照一下美国的服务业结构,我们就会发现,金融保险、专业技术服务业、健康与社会救助等现代服务业处于主导地位,而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贸易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如果按照发达国家这把尺子来衡量中国的服务业结构,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总量增长缓慢与结构性缺陷两种矛盾相互交织,共同制约着中国服务业增长。如何优化和提升服务业结构,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同时,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是中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显著,东中西三大地区很不平衡。中国服务业的城市和乡村、沿海和内陆之间的非均衡差异非常明显,各个区域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也很差。我们将从服务业增加值、吸纳劳动力就业和服务业竞争力三个方面来分析地区间发展差距。从增加值来看,东部地区既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中国服务业总量最大的地区。根据《2011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三个产业从业人员统计如表 1-2所示。表中数据也反映了这上述现象。

表1-2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三个产业从业人员统计    (单位:万人)

总的来说,我国现代服务业起步晚,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还存在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短缺、融资困难、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等问题,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及各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更加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现状:一是技术含量有待提高,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层认为阻碍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新技术、新工艺。二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我国所提供的产品和信息服务基本处于产业链低端,经济效益很低,而且我国在服务业领域研发投入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三是人才短缺问题凸显,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服务人才的短缺、尤其是结构性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物流行业,熟悉现代物流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高端物流人才奇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缓解。在上次金融危机中,我国软件服务业、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也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服务外包人才难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四是融资困难亟待改善,大多数服务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低以及缺乏足够的抵押品等原因,很难从银行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在需要大量资金的现代服务行业,如节能服务业,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在金融危机中,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逆势上扬的发展势头,但融资困难依然是制约其更快发展的首要难题。目前,国内大多数文化创意企业没有进行过资产评估,国内保险公司也没有针对性的评估体系,动漫创意等方面的无形资产评估也没有有效开展,使得文化创意企业常常因为无法提供足值抵押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五是规模、品牌有待提升,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差也是制约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服务外包领域,企业规模越大、品牌效应越高,越容易获得订单。我国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规模偏小、品牌效应不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获得较大的订单,与国外服务外包企业在规模和品牌效应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BcE1vclwOvplSLMNfZaPZl5nK2RNmDhOGLOEkk67TJgnMhPoLtnfUJXw/420nn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