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服务供应链及IT行业发展现状

一、引言

供应链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为克服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而问世以来,一直被制造业所推崇,学术界也默认供应链管理思想是专属于制造业的研究课题,集中于研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产品生产与交付的全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制造业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全球进入实物产品过剩的时代。与此同时,消费者需求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从单纯的产品需求逐步迈向了产品与服务一体化的消费理念,市场对大众化标准产品的需求日益下降,这一趋势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将“从产品向服务转型”作为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服务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服务经济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

2000 年以来,一些学者认识到在制造领域内取得显著成效的供应链理论,如果借鉴到服务业中将大有作为。与此同时,服务供应链逐渐形成了供应链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美国学者Lisa M.Ellram于2004 年发表《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标志着服务供应链正式开始得到关注。

在IT服务领域,“打造IT服务供应链”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成功“向服务转型”的重要口号。例如,IBM作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早在 20世纪 90年代就开始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转型。2009年IBM向中国市场发布了《全球首席供应链官调查报告——智慧的未来供应链》,指出集成供应链中制造业务逐渐减少,服务概念将作为IBM软件与服务战略转型的新增长点。与IBM一样走“服务转型”之路的国内外企业比比皆是,如HP、Sun、神州数码等。而国内传统的IT服务型企业则更加关注服务供应链的打造。国内创新的IT服务提供商——在信科技有限公司将“以打造全面的IT服务供应链为向导,以高水准、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团队为核心,整合业内资源,建立强大的IT服务战略联盟”作为发展与推广的重要战略。此外,作为中国本土IT外包服务行业领军企业的金道,以及以“服务成就未来”为发展口号的华胜天成都是很好的例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IT服务模式层出不穷,在云计算大浪的推动下,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成为了当今最为流行的新型IT服务模式。

二、服务供应链

科技进步与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应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及发展服务行业成为当今企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制造企业的售后服务供应链,不同服务行业的供应链、服务链等成为供应链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但是从产品供应链到服务供应链的发展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区别于传统产品供应链的问题亟须解决。

与产品供应链相比,服务供应链具有自身的特性。首先,服务供应链具有多元化,不同服务行业的供应链具有不同的特性,且纯粹服务型的行业和产品与服务一体的行业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与实践是与行业高度相关的。以指导行业实践为目的,结合某行业特性对该行业的服务供应链展开系统的研究,是目前服务供应链研究的重要分支。其次,服务区别于产品的重要特性也导致了服务供应链研究的特殊性,如服务的不可存储性、客户参与性、异质性等。因此,结合行业特性的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将是未来几年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三、IT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IT产品同质化的日益凸显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IT服务已经摆脱了其作为IT产品从属者的地位,IT企业纷纷将“向IT服务转型”作为自己的战略决策,IT服务业成为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行业。

在服务经济大潮的推动下,IT服务行业正经历着软件交付方式和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软件即服务”已经成为该行业市场炙手可热的话题,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大型企业纷纷进军该领域。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它将成为未来 5~10年IT服务行业的主流模式。早在 1999年,贝尼奥夫离开甲骨文公司,与软件工程师帕克·哈里斯一起组建了Salesforce公司,该公司通过互联网出售CRM软件,成为了“软件即服务”领域的领头羊。之后,又有几百家新创办的企业推出了“软件即服务”业务。八百客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的、专做SaaS业务起家的厂商之一,很多人将其视为Salesforce在国内最成功的复制者。除此之外,金蝶的友商网、用友的伟库网及金算盘等国内企业也纷纷推出SaaS产品。以软件产品为主的IT企业目前也都把从产品向服务转型作为发展战略。2008年,阿里巴巴曾推出“软件互联”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在线软件服务,把SaaS模式推向了高潮,但遗憾的是 2010年该企业又宣布关闭阿里软件。IT服务行业的风起云涌使得IT服务供应链的研究成为解开谜团、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直以来,无论是软件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把软件当成产品对待。软件企业以销售软件包、软件实施顾问进驻客户企业进行产品交付上线为主要服务模式,而客户首先需要购买全套软件包,在本地服务器及客户端上安装该软件,同时支付实施顾问相应的实施费用,才能使用该软件。双方是一种产品买卖的关系。这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软件服务的获取成本往往是它们难以承受的;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软件实施周期太长也会带来很多的额外成本。

然而根据“软件即服务”的思路,软件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软件服务在线交付,客户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软件服务,不再需要购买软件安装包,只需要支付服务租用费用,双方形成了一种以服务为核心的合作关系。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将大大降低软件服务的获取成本,提高软件服务的可获得性;但是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数据安全与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也许会成为新的担忧;对于软件企业而言,是继续采用传统的交付方式,还是积极跟进SaaS模式?是自行运营SaaS在线平台,还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在这个重大变革时期,IT服务行业的市场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无论是走传统产品之路,还是推动SaaS服务模式,抑或二者兼备,毫无疑问,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EGv3r5mCW8KLXBLUPKknonpgAWYap7TcjZ3KnhthjKS0C1lWKUgbfAy/frfAO+h9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范畴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能够清晰地界定SaaS服务供应链,并解决其内部协调问题,本书在文献研究和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主要探讨以下 3个研究问题。

问题一:SaaS服务供应链的构成和结构如何定义?其区别于其他产品制造及服务供应链的特性有哪些?这些特性决定了哪些契约类型适合SaaS服务供应链?

由于目前IT服务模式种类繁多,加上受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快速更新的冲击,基于互联网的IT服务模式和传统的IT服务模式并存,且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为了能够清楚地界定研究范围,并清晰界定研究问题所依存的行业背景及供应链环境,本书将首先解决SaaS服务供应链的构成和结构问题,并深入分析其与产品供应链及其他行业服务供应链的区别,这些特性将直接影响契约模型的选择和构建,以及供应链收益分配模型参数的设置。

问题二:收益共享契约能否有效协调SaaS服务供应链?哪些因素影响该契约对SaaS服务供应链收益分配的协调?

供应链收益分配一直是供应链领域研究的重点。在SaaS模式下,新型服务供应链的维系和运作效率都依赖于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和有效协调。有效的收益分配机制可以激励各参与主体积极地为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而努力,同时也有利于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现存的契约模型基本都是以产品供应链为应用背景的,并未充分考虑SaaS所具有的IT服务的独特性。例如,软件服务供应链在库存、交付提前期、定价模式等问题上与产品供应链存在本质的区别;软件服务具有高固定成本、低可变成本,以及服务售出后只能中止而无法收回等特性。这些新的特性使得SaaS服务供应链的研究面临很多新的问题,而其中各利益主体之间如何进行收益分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在SaaS模式下,独立软件提供商(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s,ISV)开发软件,通过SaaS平台发布软件,软件客户通过在线平台获取软件使用权,这与产品供应链中零售商支付批发价从供应商那里购买产品,然后以高于批发价的市场价格销售给客户存在很多差异。软件服务并不是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批发价大批量地卖给平台运营商,而平台运营商以高出批发价的市场价格销售来赚取差价。ISV与SaaS平台运营商之间的收益分享更多的是通过签订契约,设定一定的收益分成比例来实现的。收益分成比例过高,ISV不如选择传统的线下交付模式;收益分成比例过低,又无法激励SaaS平台运营商提供相应的运营服务。因此,收益分成比例的确定一方面将决定SaaS服务供应链是否能够形成,另一方面将直接影响缔约后服务供应链内部收益的分配和协调。

因此,本书将以服务租用价格和收益分成比例为决策焦点,构建适用于SaaS服务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契约,研究在网络经济下其对SaaS服务供应链的协调作用,并探讨客户的网络偏好对其协调作用的影响。

问题三: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ISV如何通过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励SaaS运营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程度)和服务能力投入,从而增加收益?

在产品供应链中,供应商可以采用回购契约的方式将滞销产品收回,以弥补零售商的潜在损失,从而激励零售商订购较多数量的产品。但是在SaaS服务供应链中,显然回购契约是不适用的。服务不像产品那样,可以回购,然后二次销售。那么,ISV如何激励SaaS平台运营商更好地为推广和运营自己的软件服务而努力呢?是否可以将回购契约的思想进行演化并应用到服务供应链中,建立补偿契约模型来激励SaaS运营商呢?即设定一个补偿价格,当SaaS运营商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努力程度)来提高市场需求时,ISV给予一定的补偿。该补偿契约是否可以达到有效激励的目的?

当SaaS运营商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投入成本信息均为隐藏信息时,如何建立有效的收益分配契约模型,帮助ISV有效激励SaaS运营商为提高市场需求量和提升服务质量而努力呢?将期权契约理论应用到SaaS服务供应链中,考虑通过设定一个能力期权价格,激励SaaS运营商提高服务能力投入,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给ISV带来的风险。通过能力期权契约模型是否可以达到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有效协调呢?

因此,本书将要解决的第三个研究问题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ISV如何建立有效的收益分配契约机制,激励SaaS平台运营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投入?补偿契约和能力期权契约模型能否有效地协调SaaS服务供应链?

二、研究范畴

(一)SaaS

Fei(2010)在其论文中指出,SaaS是一种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软件提供商开发一种基于网络的软件应用,由自己或独立的第三方运作该应用平台,以提供在线软件使用。SaaS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用户采用软件服务租用的方式按月或年缴纳服务租用费用,通过在线平台获取软件服务。

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阿里巴巴软件互联平台为例的第三方在线软件服务平台,依赖于合作伙伴提供相关应用,构建在线软件服务生态系统,可以称为平台型SaaS模式;另一种是以软件产品为核心的自主经营平台,如国外Salesforce及国内八百客的CRM在线应用、金蝶公司推出的友商网等,可以称为产品型SaaS模式。平台型SaaS把传统企业管理软件的强大功能通过SaaS模式交付给客户,平台运营商自己不负责软件开发,只关注服务运营与交付,具有一定的自定制功能;而产品型SaaS大多提供固定功能和标准模块,追求简单易懂的在线应用,很多情况下由ISV企业内部负责交付运营平台的建设和维护。

(二)SaaS服务供应链

本书提到的“SaaS服务供应链”是以SaaS模式为依据,由ISV和SaaS运营商构成的两阶段供应链。主要指SaaS软件服务从开发到交付的过程。

在产品型SaaS模式中,一般是由软件提供商自行运营在线交付平台,通过互联网将自己开发的软件服务交付客户使用,类似于传统供应链的集中式结构。而在平台型SaaS模式中,SaaS平台由独立于软件提供商的第三方负责运营,如阿里巴巴软件互联平台,在该平台上发布的所有软件并非由平台运营主体提供,而是由独立软件提供商(ISV)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类似于传统供应链的分散式结构。平台型SaaS服务供应链如图1.1所示。

图1.1 平台型SaaS服务供应链(主干链)

三、研究层次

(一)有关供应链契约模型研究的层次

1.一对一层面的两阶段模型

研究焦点集中于两阶段供应链,即关注供应链某一链环上两个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契约协调问题,如利润分配、风险共担等。

2.多对一或一对多层面的两阶段模型

从供应链某一链环上供方或需方的多企业视角出发,研究多个上游企业与一个下游企业或者一个上游企业与多个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协调问题,以及多个同类企业横向竞争对其纵向关系的影响,如多方合作博弈的收益分配问题,不同渠道、母子公司的收益分配问题等。

3.多对多层面的两阶段模型

研究多个上游企业和多个下游企业构成的两阶段供应链的协调问题。例如,研究多个供应商、多个零售商构成的供应链系统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下的协调问题。

4.三阶段模型

供应链的成员个数和层级增加,扩展传统的两两关系的两阶段模型,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研究焦点,研究其与紧前的供方企业(上游)和紧后的需方企业(下游)之间的三级关系。

5.特殊供应链的研究

特殊供应链的研究指与行业或产品相结合的供应链研究,如农产品供应链、汽车租赁供应链、猪肉供应链、煤电企业供应链、移动服务供应链、电信服务供应链、经济作物供应链等。

(二)本书的研究层次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SaaS服务供应链,研究焦点在于一对一的两阶段模型中独立软件提供商ISV与SaaS平台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立足于ISV视角,关注ISV如何利用有效的收益分配契约机制激励SaaS平台运营商(简称SaaS运营商)。虽然是两阶段模型,但会考虑客户的敏感度对这种一对一协调关系的影响。因此,本书的研究层次属于特殊供应链的一对一层面的研究。 EGv3r5mCW8KLXBLUPKknonpgAWYap7TcjZ3KnhthjKS0C1lWKUgbfAy/frfAO+h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