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有关SaaS及IT服务供应链的研究

一、SaaS研究文献统计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推广,SaaS已经成为实业界关注的的焦点。无论是在实业界还是在理论界,SaaS都是一个非常新颖的领域。本书就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截至 2011年 4月 6日,以“Software as a Service”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共有 93条记录,总量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其中,出版年份主要集中于 2008—2010年,约占检索结果的 55%;增长幅度以 2009年和2010年最为突出,2009年和 2010年分别占到了 21.5%;同时引文量逐年上升,最高的年份是 2010年,与 2009年相比增长幅度较大,这种发展趋势基本可以反映行业发展现实。从文献出版及引文量逐年增长的态势(图 2.1和图 2.2 )可以看出,SaaS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呈现上升趋势的领域。

从文献类型上来看,主要包括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从学科分布来看,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理论、硬件与架构、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等)、电子工程、通信、跨学科应用、运作管理与管理科学等领域;其中,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献居多,而管理科学领域仍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依据Web of Science的检索结果分析,可以发现,SaaS的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两个不同层面的研究。第一个是技术层面的研究,在这方面目前出版文献相对较多的研究者大多来自计算机科学领域,主要关注从技术角度如何实现SaaS架构和应用。第二个是非技术层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对SaaS技术采纳的定性与实证研究,SaaS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定性比较,以及从经济视角出发的定量研究。其中,定量研究文献为数不多。对于SaaS的技术实现,从实业界的发展来看,已经不再是当前阶段SaaS发展的主要问题,制约SaaS应用的瓶颈更多地来自管理和运营层面,因此管理和运营领域的定量研究将是未来SaaS研究的主要走向之一。

图2.1 SaaS研究文献出版情况

图2.2 SaaS文献引文分析

二、关于SaaS服务模式的研究

SaaS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软件服务模式。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越来越多,主要集中于案例探索、模式对比与定义,以及SaaS软件服务链的技术基础、结构模型及其关键问题的初步探讨。例如,2006 年Salesforce的CEO——Benioff就撰写著作,介绍了SaaS服务的商业模式。之后Moore(2008)提出了一种SaaS服务代理框架,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SaaS服务的商业模式;Chen(2010)结合协同价值创造的概念提出了4 种基于质量管理的SaaS服务类型,并利用质量管理理论基础构建了SaaS质量评价模型,基于该模型,开发了相应的评价工具。此外,近几年开始有学者关注SaaS服务模式的应用和推广给传统软件渠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许丽萍,2009)。他们指出SaaS软件模式促发了未来软件渠道市场发生根本的改变,将使渠道商和软件开发商、供应商、平台商更紧密地结合,并对传统的渠道模式发起强力冲击,促使传统软件渠道商从软件分销向服务分销和服务提供转型。

三、服务供应链视角的研究

SaaS是一种新型的软件服务模式,2001年Lynne F.Baxter和John E.L.Simmons提出了软件供应链的概念,开始了对软件行业供应链的研究。之后Mabel C.Chou,A.Ruchika,Roy Oberhauser,Rainer Schmidt,Slinger Jansen等很多学者对软件供应链的定义进行了不同的阐释。Roy Oberhauser和Rainer Schmidt(2007)认为软件供应链是针对基于组件的分布式软件开发方法下的由组件提供者、组件组装者和最终消费者构成的软件供应链,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软件生产的供应过程。而Slinger Jansen(2007)则将软件供应链定义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软件、硬件和服务组装合作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Mabel C.Chou(2006)认为产品本身给消费者带来的满意度相对于以产品为载体的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满意度逐渐降低。随着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理论界学者们对不同服务行业的关注,近十年来形成了服务供应链研究的热潮。

在服务供应链领域,多数文献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以期从实践中挖掘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总结和构建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型。例如,Ellram(2004)通过比较Hewlett-Packard模型、SCOR模型和GSCF模型,提出了服务供应链通用模型,该模型以信息流为主线,包含了能力管理、需求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服务交付管理等;而Tuncdan Baltacioglu(2007)等人在Ellram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服务供应链框架模型(IUE-SSC),该供应链模型以信息流和技术管理为主线,包含3个主体,即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客户,且强调服务交付是通过提供商和客户之间的交叉互动实现的,在服务交付过程中加入了服务质量管理及订单处理管理;随后国内学者陈新平(2008)将IUE-SSC模型应用于信息服务行业,分别从需求管理、供应商管理、容量与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订单处理管理、服务质量管理、信息技术管理这几个方面对该模型在信息服务行业的应用进行探讨,并强调服务质量管理是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国外学者Sengupta & Heiser(2006)用实证研究方法提出并验证了适用于服务部门的服务供应链模型。除此之外,于亦文和韩丹丹(2009)从柔性合同出发,分析了服务供应链的优越性,构建了以服务为基准,以服务供应商、服务集成商和最终客户为主体,柔性合同嵌入其中的服务供应链模型,该研究发现,服务供应链不同于传统的产品制造供应链,其竞争绩效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单一产品、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等要素,而是用服务拉动整条供应链的管理和运作,以期通过服务的整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宋华和于亢亢(2008)以陕鼓为例对服务供应链的结构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产品供应链和服务供应链的不同点,提出服务供应链的整体结构包括网络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成分 3部分,并构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SSCF)的网络结构。

基于软件供应链的研究,顺应服务供应链研究和实践的热潮,新型软件服务模式——SaaS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因此产生的诸多SaaS商业模式的流行,都势不可挡地迫使SaaS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被推上了日程。国内为数不多的学者对这种新型服务模式下的软件服务供应链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定义。王连英(2010)对SaaS模式与传统软件服务模式的供应链管理进行了比较,她认为相对于传统软件,SaaS模式在用户成本、软件升级、服务、数据安全传输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其中用户越多、成本越低是其最大的优势。唐勇(2010)认为从服务供应链的角度分析SaaS模式的服务链构成有利于促进SaaS模式的健康发展。他指出SaaS模式服务链主要由软件服务运营商、软件服务提供商和软件服务租用者三方构成,并给出了图示。国外有学者对影响SaaS采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Wu,2011;Benlian,etc,2009),从技术角度对SaaS模型框架和多任务代理进行研究(Susarla,etc,2010)。

以上文献对SaaS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基本都属于定性分析,另外一个分支是关于软件服务的定量研究。例如,Choudhary(2007)对传统软件许可模式与SaaS模式的比较分析,Fan(2009)运用博弈模型检验了SaaS和传统软件包模式(SWS)短期和长期的竞争。该研究分析得出影响均衡结果的因素包括用户实施成本、SaaS提供商的运营成本,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质量的改进。而SaaS模式可以降低软件实施成本,从长远来看,服务运营成本是SaaS企业提升软件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再如,Fei等(2010)从SaaS提供商的视角研究其决策成本和收益结构,考察在有限计划期内,服务质量提升的最优决策。Sougstad(2009)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IT服务交付和契约协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在他的模型中,分别从IT服务的质量、范围和期限3个维度进行了不同的参数设置,即在模型中考虑不同的服务层次(Level)和不同的续约时间(Hours)对风险管理的影响。有学者从商业服务提供者和客户的双重角度出发研究SaaS商业模式的定价模型及服务提供商的定价策略(Mathew,2010;Lehmann,2009)。还有学者从软件外包的视角出发,针对软件开发项目的外包进行了契约设计与分析(Dey,etc,2009)。他们分别研究了固定价格契约( Fixed-price Contract)、基于时间和物质(Time-and-materials)的契约及基于绩效(Performance-based)的契约对于软件外包在不同情境下的有效协调,最后发现利润共享(Profit-sharing)契约在项目开发商具有讨价还价能力的情况下能够发挥比较好的协调作用。同时他们还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刺激的多样化,对于一个软件项目的缔约常常具有挑战性。一个典型的软件开发契约必须处理各种各样相互关联的问题,如开发系统的质量、交付的及时性、与项目相关的成本和努力、契约支付及交付以后的软件支持。此外,还有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出发对SaaS商业模式的实证研究,该研究指出契约设计应该能够规避契约不完备性及机会主义带来的风险(Susarla,2009)。以上关于软件服务的定量研究均未明确界定研究问题属于SaaS服务供应链范畴。2010年,Demirkan等学者首次对SaaS供应链的协调策略进行了定量研究。他们以SaaS供应链为研究主题,研究基础设施提供商(AIP)和应用服务提供商(ASP)之间的协调策略,分别对 4种协调策略——供应链整体收益最大化、AIP收益最大化、ASP收益最大化及协同(Aligned)策略采用排队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 SXitsdTUqotzx97XcgpCB0fzQqg6Ecs7TLXD0MH6DOWN6bKR6WEYvtva6dlPS/Y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