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只要留心观察,孩子全身都是信号。他每一个面部表情、每一个身体动作,都代表着他不同的心语。”
这句话是我的心理学老师董云说的,他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很多年,在这方面颇有造诣。
“读懂孩子的心并不难,但父母必须具备一双瞬间识透孩子心语的慧眼。”他又说。
我对董老师这话深信不疑,因为我的母亲,就有一双洞察孩子内心的慧眼。
中考时,我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市重点高中。那年暑假,母亲带我去村长家办事。
村长的儿子大铅,比我年长一岁,和我同级,成绩极差。仗着个头高,他经常在学校欺负我们这些个子矮的同学,并以此为傲。
当着母亲和大铅的面,村长不停地夸我贬他,甚至提出,让我假期帮大铅补习功课。
我们没在村长家停留多久,母亲便跟村长告别,带着我离开了他家。
在路上,我问母亲:“妈,咱们怎么这么快就走啊?”
母亲回答:“要是再不走,大铅就和你打起来了。”
我心里一沉,问道:“您是怎么看出来的?”
母亲说:“大铅昂首挺胸,身体微微前倾,用拇指紧扣住腰部的皮带,他一脸严肃的表情和紧闭的双唇,把他内心对你的不服和反感全部展露出来了。”
大铅在我们面前一直以“老大”自居,他爸在他面前夸我时,他自然会把愤怒撒到我身上,所以才摆出这种姿势来“威胁”我。
“但我并不怕他。”想起大铅充满挑衅的眼神时,我气愤地说道。
“你当时身体后仰,双手叉腰站在大铅面前,虽然尽量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这也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站姿。”母亲说。
我心里暗暗佩服母亲,想不到她连这些都能看出来。
“就你俩一触即发的打架阵势,我看再多待一分钟,你们就得抱头打起来。”母亲又说,“这就是我要提前走的原因。”
孩子的身体动作是语言的一面镜子,会无意中把内心的所知所想所感所思,准确无误地反映出来。父母要想洞察孩子内心的秘密,就得学会解读他的肢体语言。
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他的肢体语言一样,也带着大量的心理信息。
朋友林浩上中学时,有一次过生日,有几位要好的同学到他家里做客。饭后,林浩的父亲和他们聊天时,把大家逗得非常开心。
林浩的同学吴争,脾气有点倔,凡事爱挑剔、抱怨,别人说话时,从来不认真听。但他在听林浩的父亲讲话时,频频点头,嘴里说道:“叔叔,您讲出了我的心里话。”
事后,很少在背后说人好话的吴争,对林浩感慨地说:“你爸真是我的偶像。他比我爸妈还了解我。你真幸运,有这么一位体谅人的老爸。”
“不会吧,他和你第一次见面,怎么会这么了解你呢?”林浩不相信地问。
“我也觉得奇怪,他不但知道我是什么性格,但说的每句话都合我的心。”吴争回答。
“我爸那人,就爱讲咱爱听的话。”林浩说道,“他平时也是这么和我聊天的,和他聊天简直是一种享受。”
“可他怎么这么了解我呢?难不成他是一个会看人心的大师?”吴争半开玩笑地说。
带着这个谜,林浩决定问问父亲。
“我是从吴争细嚼慢咽、斯斯文文吃饭的样子里,看出他是一个做事认真、爱讲究的人。吃饭时,他皱着眉头看着你那些说话的同学,我猜他的性格可能有点挑剔。”
父亲的分析让林浩佩服得五体投地。
林浩感叹地说:“难怪你那么了解我,原来是从我吃饭的习惯中,把我的性格分析透了。”
父亲笑着说道:“吃饭习惯不但能暴露一个人的性格,还能泄露他的许多心理信息。”
孩子的任何习惯都是一种依照个人喜好形成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行为。这种习惯更接近他的本真心理,并在无形中把他的性格和心中的秘密透露出来。
父母对孩子正确的教育,要建立在完全了解他性格的基础上,这样你说出的话他才爱听,同时你能对他进行有效的引导。
孩子在你面前为什么不爱说话?
——那是因为他的肢体语言已经“说”过了。
孩子为什么总不对你说出心里话?
——那是因为你没有读懂他的心语。
孩子和你说话为什么总是言不由心?
——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解析他的言外之意。
孩子有时为什么会对你说谎?
——那是因为你平时对他太粗心大意。
孩子有时为什么不愿意和你说话?
——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他爱听什么话。
……
那么,父母究竟如何做才能在短时间内读懂孩子的心呢?
——相信读过这本书你一定会找到最真实的答案。
因受经验、能力、时间所限,书中可能存在诸多不当之处,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及业内人士给予批评指正。同时欢迎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及读者朋友在看过此书后,能够多提一些宝贵的观点和建议。我非常愿意与读者朋友共同更深入、广泛地探讨教育问题,让我们的孩子能接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
成墨初
2012年12月18日于北京
当你对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有清楚的认识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他的肢体动作原来如此丰富,竟然也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地用身体来表达他内心的想法。
一年前,在一次亲子座谈会上,有位母亲难过地对我说,她儿子正在青春期,经常为一件小事发脾气,她和丈夫稍微表示点不满,儿子就和他们争吵。
最让她和丈夫不放心的是,儿子后来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成绩下降很快。以前志向很大的他,现在都开始厌学了。
她忧心忡忡地问我:“成老师,你能帮我们劝劝他吗?”
我向她了解了她儿子的其他一些情况后,就提出要见见这个曾经想着当将军的男孩。
见面那天,当我看到那男孩时,心里一惊,这男孩外形很帅,是那种极具男性味道的帅,威武的身材,不胖不瘦,浓眉大眼,五官长得非常好。但漂亮的外表下却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
“成老师好,你写的书,我几乎全看过。”男孩的声音带着一种磁性,这声音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不由自主地对他产生好感。
我微笑着说:“哦,谢谢。”
简单的客套话后,我就拣他平时最感兴趣的话题开了头,满以为他会像别的孩子那样,充满兴致地和我谈。没想到,他只是静静地听,面部平静得像一尊优美的雕像。
那次谈话几乎是我一人在说,在我讲的过程中,他只用“嗯”、“啊”、“是”回应我,然后伴着简单的点头、微笑的表情。
看到他这个样子,我心里对自己说:“这个男孩太有主见了,我的话可能打动不了他。”
谈完后,他母亲让他先走,然后高兴地对我说:“成老师,谢谢你。我估计,您和他的这次谈话对他影响很大。”
我只笑了笑,不置可否。她好像看出我对她说的话有怀疑,坚定地说:“您放心,或许他不可能一下子和那些朋友断交,但我想他会想办法疏远他们的。”
我说道:“但愿如此。不过我觉得他好像没听进去我的话。”
她立刻说:“不,他对你说的话,心里非常认同。”
见我不解,她分析道:“你说话时,他的坐姿和双手摆放的位置和你完全一致。你端起茶杯喝水时,他也用和你同样的动作端起了茶杯。”
我更困惑了,问:“你说他在模仿我?”
她笑了,说道:“不是刻意模仿,而是身不由心。当我们赞成对方的话时,会不由自主地姿势和对方保持一致,而我们自己并没有感觉。”
为了让我相信她的话,她又说:“以前我和儿子谈话时,当他表现出这种状态时,我就知道他听进去我的话了。他上中学后,在我面前,几乎没有表现过这种状态了。”
那年暑假,这位母亲打来电话,喜滋滋地说:“我儿子成绩上升很快。他还把你讲的一些话写在本子上,以此来警示自己。他对我们说,等考上理想的大学后,再去拜访你。”
父母只有掌握了亲子读心术,才能熟练解读孩子的心灵密码,快速弄清他的真实想法,有效解决他的实际问题。这时你的教育才能对症下药、顺势而为,进而取得圆满的教育效果。
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年春节,我跟着父母回老家。在爷爷家,有几个堂嫂问过我简单的问题后,就开始高声谈论着彼此的家长里短。
听着那些让我感到乏味的话题,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厌烦,但出于礼貌,又不能抽身离去,只好痛苦地待在那里,心里一直在为离开这里找借口。
就在我绞尽脑汁想着逃离时,父亲出现了,他笑着对我说:“你过来一下,帮我办件事。”
我如获大赦,兴奋地跟着父亲来到门外。我问父亲:“爸,你让我干什么啊?”
父亲微笑着看我一眼,用手拍拍我的肩膀,说道:“我托你办的事情就是,你觉得在哪儿待着舒服、开心,就去哪儿。”
父亲的话,让我的心感到无比轻松、愉悦。我抬起头,看到父亲那双仿佛能洞察我心底的眼睛,不由地和他相视而笑。
“爸,你从哪里看出我不想待在房间里?”笑过之后,我问道。
“从你的身体姿势中。”父亲说,“你虽然和她们一起并排坐在沙发上,但你身体前倾,两手分别抓住沙发的侧面,脚尖冲着前面,一副随时离开的样子。”
父母要想获得孩子的好感,就得有一双在瞬间看出他心里想什么的慧眼。当你在他需要的时候帮他解围时,你在他心里就是“救世主”。而他回报你的,将是千金难买的信任。
“要想读懂孩子的心,父母就得留心观察他平日的表情,因为他身体语言所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代表不同的意思。”
这句话是我上心理培训班时,一位心理学老师说的。当时我对这话没什么感触,直到我做了父亲,从对女儿桐桐的教育中,我才领悟到这句话的内在含义。
有一天晚上,我在客厅看电视,妻子和桐桐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像平时那样闲聊。电视中间插播广告时,我笑着对她们说:“嘿,看你们聊得这么好,我也加入好吗?”
妻子和桐桐笑笑,异口同声地说:“好啊。”
可没过一会儿,我就退出了她们的谈话,决定回书房看书去。我离开时,桐桐问:“爸,你怎么要走?不想和我们聊了?”
“不是我想走,是你和你妈妈,根本不欢迎我。”我如实说道。
“怎么会?我是欢迎你的。”桐桐虚情假意地说。
“我也欢迎。”妻子也跟着凑热闹。
“你们俩就别忽悠我了。”我笑道,“你看你们的坐姿,以相同的姿势围成了一个圈,这明明是排斥我的嘛。你们用话骗我,但身体的语言告诉我,你们在说谎。”
桐桐听了,先是怔怔地看着我,接着有点吃惊地说道:“爸,我真怀疑自己听错了。你咋猜得这么准呢?其实,我和我妈在谈一些私密的事情,心里还真不想你参与。”
“我们这可是为你好啊。”妻子笑着说了实话,“女儿和我一样是女性,在讲某些话时,还真有点男士不宜呢。”
准确读懂孩子的心,会让父母在不同的场合说出合孩子心意的话。有了父母的理解,孩子会更愿意倾诉心声;有了孩子的支持,父母才能在亲子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父母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孩子在开口说话前,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会流露出一点蛛丝马迹。当他说话时,身体和嘴巴一样也在动。而这些动作,就是他的肢体语言。
当你对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有清楚的认识时,你会惊喜地发现,他的肢体动作原来如此丰富,竟然也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地用身体来表达他内心的想法。
1. 当孩子发脾气或者不耐烦时,父母要在尊重他的基础上,接纳他的坏情绪,然后找机会安抚他。
2. 孩子厌倦做某些事情时,父母要循循善诱,让他增知增智,获得做事的乐趣,加深亲子间的感情。
3. 孩子做错事情时,父母要帮助他分析原因,找出危害,让他心服口服。
4. 孩子出现过激行为时,父母要理智对待,劝说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道理向他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