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 父母要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同时加强对他内部情感的直觉,善于从他的动作、举止中观察他。感受和把握他的喜怒哀乐,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父母的第一感觉很重要。”
这句话是我的朋友杨琳说的,他从事儿童心理研究多年,一直坚信,父母要想真正“听懂”孩子的话,必须运用“第一感觉”。
杨琳分析说:“父母是和孩子待的时间最长的亲人,对他平时的习惯了如指掌,一旦他有什么情绪变化,你会准确地凭借经验推测,或是用直觉来感受他的问题。”
杨琳和儿子晓梁的关系特别好,晓梁有什么心事,她能一下子就“感觉”出来。
有一次,晓梁放学回家后,像往日一样,向她讲起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晓梁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好,讲到精彩处,脸部表情生动极了。
“今天老师挑了十个学生,准备参加学校办的画画比赛。”晓梁眉飞色舞地说,“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得奖的可能性最大。”
讲到这里,晓梁笑起来,问道:“妈妈,你说我能得奖吗?”
杨琳说道:“只要你发挥好了,得奖是必须的。”说着对晓梁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晓梁没有多少反应,只是笑了笑。
这时杨琳突然问:“晓梁,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要是方便,可以讲给妈妈听吗?”
听到这话,晓梁叹了一口气。杨琳握住他的手,说道:“不想说,妈妈也不勉强,不过你记住,不管什么时候,妈妈永远站在你这边。”
晓梁这才说:“妈,我觉得老师有点不公平,我同桌画得也很好,可老师没让他去。放学时,我看到他好像哭了。”
杨琳知道,晓梁和同桌的关系很好,于是她问道:“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学画画?”
“因为喜欢呀。”
“回答得非常对,画画不是为了比赛。所以,你有机会就劝劝他,我相信你说出的话,比我教给你的更有说服力。”
晓梁笑了,接着做了一个“OK”的手势,然后问道:“妈妈,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心事的?”
杨琳笑道:“刚开始凭直觉,然后是根据你说话时的表情。你真心高兴时,会边说边做手势。可你只笑了笑,没做这个‘OK’的手势。”
晓梁笑着又向杨琳做一个“OK”的手势,大声说道:“妈妈,你简直神了。”
孩子高兴或生气时,说话的语气、身体的动作会形成一个习惯。父母只有增加对他的关注,细致观察他,明白他的暗示后,才会“听”懂他的“弦外之音”,并且对他进行指导。
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迷上了写诗,可能是因为占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我的成绩开始下降。那次语文小测,我居然有很多题无从下手。
语文一直是我的强项,上中学以来,每次都是轻松答完题第一个交卷,而考试结果,也在我的预料之中,全班第一。
但这次考语文,我居然有不会做的题,这样的遭遇,无疑给了我很大的打击。那天回家后,母亲好像看出我情绪不好,就没有问我考试的情况。
吃饭时,我看到桌上有很多我爱吃的饭菜,心里感到很温暖,忍不住说:“妈,我们今天语文考试,我……”
“吃饭时不讲成绩。”母亲那柔和的话语、亲切的微笑、温和的眼神,让我的心再次受到触动。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决定说出心里的话。
“妈,我这次考得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太迷恋诗了。请你相信我,我以后会把看课外书的时间和学习的时间,做个平衡的。”我充满信心地向母亲保证。
母亲微笑着用筷子轻轻敲了一下我的头,说道:“你是我儿子,不用做口头的保证,我也知道你能做到。”
母亲的筷子轻轻敲到我头上的刹那间,我感受到一股被信任的快感。
孩子的“真心话”不但在语言中体现出来,还会在各种表情、动作中显露出来。父母要做的是保持心态冷静,用心观察,仔细体会他的感受,这样才能让他主动讲出心里话。
桐桐上中学后,更愿意和我交流,并多次向我抱怨:“和妈妈讲话特费劲,有时她根本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上周六,妻子占用电脑工作时,桐桐问道:“妈,你累不累?”
妻子随口答道:“不累。”
过了一会儿,桐桐又过来,说道:“妈,你的杯子呢,我为你添点水。”
妻子把杯子递给她,说道:“谢谢。”
“妈妈,你都忙一上午了,是不是该休息一会儿了?”桐桐关切地问。
“你别打扰我了,这次的事情特别多。”妻子不领情地说道。
“那还有多少没做完?”桐桐着急地问道,“需要多长时间?”
“你烦不烦?”妻子不耐烦地说,“要是你再这么打扰我,我一下午也做不完。”
桐桐听后,满脸不悦,走路的声音很大。我从书房走出来,看到桐桐这个样子,说道:“我现在不用电脑了,下午的时间归你支配。”
桐桐笑得一脸灿烂,大声说:“知我者,老爸也。”兴冲冲地往书房跑去。
原来,家里规定,周六和周日,桐桐可以上网一到两个小时,因为妻子一直占用电脑,她这半天,一直没机会上网。
桐桐一旦被人“误解”,就会用脚步声来“示威”。
她不断地出现在妻子面前问话,言外之意是在提醒妻子:“到了我上网的时间了。”可妻子一心忙工作,根本没听懂桐桐的“弦外之音”。
要想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 父母要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同时加强对他内部情感的直觉,善于从他的动作、举止中观察他。感受和把握他的喜怒哀乐,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父母平时要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关注孩子,只有真正了解他,才能注意他的表现,留意他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情绪,悟出他的“言外之意”,听出他的“弦外之音”。
1. 要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父母在倾听他说话的同时,要善于从他的话中了解他的思想,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教育他。
2. 要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父母在倾听他说话时要留心观察,既要注意他的语言,也要注意到他的表情、动作等。
3. 要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他说话时,父母要做他忠实的倾听者,耐心、认真地听完他的话。只有这样,你才能和孩子产生交流中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