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产业科学发展 |
|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相对齐全、产业链基本完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宏观调控渐趋规范的产业体系,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大国,但总体上仍是大而不强。长期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通过招商引资、技术依赖、廉价资源、加工贸易、整机出口、低价竞争的方式得以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冲击下,不当的产业结构、狭窄的利润空间、较低的技术含量和粗放的出口模式,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受影响最明显的产业。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不断强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速下行、出口下滑、效益下降,而从本质上看,则是产业发展方式的问题。因此,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产业结构重大变化、增强产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创立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转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主要鉴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信息技术产业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布局全球化;二是竞争国际化;三是信息技术对各个行业的渗透性(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四是技术更新非常快。从技术角度看,集成电路产业从45nm工艺向28nm、20nm推进,14nm工艺已在实验室实现;在通信领域,泛在网、物联网、传感网正在形成一批新兴的战略性产业,LTE、LTE-Advanced已成为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4G即将付诸应用,5G孕育于实验室中;硬件、软件、服务、网络高度融合并推出了一大批新型智能终端,鉴于三网融合的数字智能终端产品陆续进入市场;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有了实质性的推进,软件技术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共识;绿色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推广,增材制造技术(3D、4D、5D打印)逐步付诸应用,发展生态产业已成为全球趋势;绿色、智能、创新、融合(解决方案)正在成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主流方向,技术创新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依赖于招商引资、加工贸易发展起来。时至今日,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环境正在恶化,有限资源和环境保护约束下的高速增长终有极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可能按以往的模式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几近极限,依靠投资扩大规模已难以为继,中低端产品继续向我国转移将成为结构性负重。
自200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利润率始终徘徊在4%左右,2013年前三季度仅为3.4%,低于全部工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而《财富》全球500强的平均利润率为7.1%。我国企业社会保障支出、资源价格、折旧水平和研发投入均偏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在低位水平。效益低下导致企业难以支撑重大技术改造、增加研发投入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已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出货量均为全球第一,但关键技术一直受制于人。2012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2418亿块,花了1921亿美元,仅次于原油进口额(2207亿美元);进口基础软件、工具软件、平台软件超过500亿美元;按价格计算,我国光纤设备的90%、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的80%、LCD生产线设备的85%、LED的关键设备(MOVCD)的95%均依赖进口。此外,材料和测试仪器等也主要靠境外采购。三十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本上没有走出“引进—应用—落后—再引进”的怪圈。
欧债危机的教训表明,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国家产业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因素。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在欧债危机中受到重创,而德国受影响较小,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德国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上述国家。与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0%、德国的10.5%、日本的14%。
以2004年IBM将全球PC业务卖给联想、阿尔卡特和汤姆逊将终端业务甩给TCL为标志,跨国公司从打造产业链优势转向占领价值链的制高点,他们控制了价值链的核心环节,通过标准、品牌、技术、服务引领产业发展,结构明显调整升级,竞争力不断增长。2012年IBM营业收入1045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无明显增长),但净利润达到165亿美元,增长3倍多。在其营业收入中,全球技术服务占38.7%;软件占24.5%;全球商用服务占17.9%;系统集成占17%;投资占1.9%。微软、惠普、飞利浦等也都在不断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模式。
世界经济仍处于振荡阶段,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欧债危机远未结束,导致全球保护国内市场和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剧。我国早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大国,但产业的对外依存度依然过高。2013年1~9月,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内外销比例为48∶52;三资企业在产业总量中仍占7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占比约为80%,服务贸易比例、附加值、技术含量、效益四低(苹果手机90%以上在中国组装,一部售价499美元的手机,中国组装的出厂价为179美元,归中国工厂的收益仅为6.5美元)。因此,我国产业过度依赖于粗放型的出口模式必须改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关系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切实解决效率、成本、质量和效益的问题。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施发展方式转型,就要加快以加工组装为主向以制造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调整软硬结构的方向转变;要从产业链的中下游向中上游转变,要从打造产业链逐步向占领价值链制高点转变;要从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向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方向转变;技术路线要从多次重复引进(如平板)向一次引进而再创新转变;要从以组装整机为主向突破关键元器件发展方向转变;产业总量要从以外资为主向主要依靠本土企业实现增长转变;外贸出口要从加工贸易为主向一般贸易转变;要从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型发展向节能环保型产业转变;要从着眼于当前利益向注重长远发展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该淘汰的要下决心淘汰,该减速的要下决心减速,在调整过程中,适当牺牲一下速度和规模是必要的。
资源的聚集可以推动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方式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物质投入,是不可持续的。今天,全球已进入信息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知识正在替代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通过建设人才队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来提高效率和效益,发挥知识、人才和创造性劳动对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决定性作用。
当前,结构性矛盾仍是制约我国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软件与信息服务在产业总量中比例过低(我国2012年为22%,美国为67%),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以加工贸易为主,产业链不完善,关键材料、核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专用设备等主要依赖进口;投资结构不当,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导致技术创新滞后。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此同时,电子信息产业要加快从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软件业、互联网产业、信息服务业并举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转变。
坚持自主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必然选择,而国际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没有技术的独立,就没有产业的独立。要坚持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企业联盟为依托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向创新型产业转变,要从以加工组装为主转到以自有标准、自主知识产权、自创品牌为标志的发展模式上。自主创新贵在坚持,要排除干扰,放眼未来,通过几年、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建成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全球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突破了传统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并存的三元经济结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必须从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转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代发展方式。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要大力推进工业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服务外包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流通市场信息化。促进信息消费是中央提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将推动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互联网消费、产业融合的快速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但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扩张,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导致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不断衰减,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转变已持续了30多年的资源型发展方式,逐步向生态型产业过渡。建设生态型产业,首先要从观念上实现转变,从传统的“开发自然资源”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向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转变。要淘汰过剩生产能力,改造陈旧设备,调整落后工艺,设计新型产品,有效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
开放型经济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本特征,“引进来”和“走出去”是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国际化经营则是电子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信息产业要在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调整和优化对外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要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把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及时调整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模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为保障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有序推进,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快出台进一步支持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新型显示器件、信息消费、环保产品等重点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外贸和产业政策;要加快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宜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在逐步收复和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时期,应保持高科技产品税收政策的连续性。
一是要以科技重大专项为着力点,突破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重大装备、关键仪器的技术瓶颈;二是要集中有限资源,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有较强自主创新实力的企业,争取用3~5年的时间,在核心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三是重点支持企业联盟,推进标准战略、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
产业经济增长要建立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的基础上,要加快实施促进信息消费的相关政策,同时要创新品种,提升质量,改善服务,以技术和服务引导消费。要加快3G、4G、半导体照明、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消费领域。要有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201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分别增长40.9%和39.4%,中西部地区销售产值比重已达到全行业的16.2%,成为遏制全行业下滑势头的重要因素(东部地区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5%);从投资看,中西部地区增速超过20%,高于全国水平近15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基本与上年持平。要努力发挥中西部地区产业增长、投资加大、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有序调整产业区域结构,促进产业稳定、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