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的嫉妒可以激发自己的动力,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但嫉妒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到了刹不住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心灵的扭曲。
【案 例】
张芳聪明伶俐,常常考第一,深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她生活的环境中,各方的赞扬常常不绝于耳。这种环境令她做其他事也非常自信,她喜欢走在前面,事事总要和同学比个高低,幸运的是,她常常能拿到第一。
后来,班里转来了一个叫李静的女生,长得非常漂亮,学习也很优秀,她俩成了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李静的成绩渐渐超越了张芳,占了第一名的位置。老师和同学们也对李静赞不绝口,对张芳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张芳心里感觉很不舒服,对李静表面欢迎,暗中嫉妒,慢慢疏远了李静,还在背后说李静的坏话。
最让张芳受不了的是,李静的成绩越来越优秀,稳坐了第一名的交椅。看到成绩上的差距,张芳感觉自己再也比不过李静了,心理失衡,妒火中烧。她开始持续性的失眠,冲动的她在一次考试前吃饭时,偷偷把泻药放在了李静要吃的食物上。考试中,李静头晕目眩,后来晕倒了。
李静被送往医院,经过抢救转危为安。经检验,医院确定李静系药物中毒所致。经调查,警方很快确认了投毒手是张芳。由于张芳未满18岁,警方以投毒罪拘留了她15天。张芳在拘留所里终于悔悟:嫉妒害了自己。她认错态度好,诚心向李静道歉,李静及家人原谅了她。
案例中的女孩原本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但在嫉妒面前扭曲了心灵,给自己加重了思想负担,又陷入了伤害别人的深渊。
一般来说,适当的嫉妒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唤起人的紧迫感,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从而加快速度,调动潜力,促进进步。嫉妒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成了一种负面心理。嫉妒是因为不如别人或对别人拥有的事物,怀有一种本应属于自己的心理,进而产生了一种怨愤的情绪或行为。不只是孩子,大人们也会常常因嫉妒而滋生各种矛盾,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孩子控制行为的能力差,又不像大人那样善于隐藏,他的嫉妒心理往往强烈而奇怪。
嫉妒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孩子害怕别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使他们从潜意识里试图削弱对方的力量,甚至攻击对方。嫉妒的原因有自身的,也有外界影响的。自身的原因是,孩子知识浅薄、气量狭小、虚荣心强,发现自己技不如人,心理上产生恐惧和担忧,不想通过正当方法超过别人,而是希望看到对方退步。
另外,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影响了孩子。他们将社会竞争的理念灌输给孩子,将孩子的进退荣辱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导致孩子认为别人不应比自己强,否则,自己就会受到父母的惩罚。具体来说,孩子常常会因别人学习比自己好而嫉妒,常常会因为别人受称赞而嫉妒,常常会因为同学关系亲疏而嫉妒,常常因别人的条件比自己好而嫉妒。
嫉妒让孩子忍受内心的煎熬和痛苦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被嫉妒扭曲心灵的孩子往往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伤害别人,将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处境。而且,嫉妒者容易引起被嫉妒者和其他同伴的反感,破坏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处于更加孤立的境地。
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陷入嫉妒之中,因为处于人生重要阶段的他们非常敏感,身体迅速发育,性不断趋向成熟,积聚了大量的能量,容易产生冲动和兴奋。另外,他们学习任务繁重,不得不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心理压力很大,对自己和别人的成绩和条件反应非常敏感。再就是,社会中的各种诱惑和压力纷至沓来,如何适应和立足以后的社会等,这些问题弄得调控能力不如成人的他们时常处于矛盾的纠缠之中。
总之,嫉妒作为一种负面情绪,毒害着孩子的心灵。父母可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予以消除:
1.引导。并不是所有的嫉妒都不可救药,父母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把它变成积极进取的动力,从而使孩子不断超越自己,迎头赶上别人。
2.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父母应教孩子不要只盯别人的长处、自己的弱点,应认清自己的优点,扬长避短,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别人。
3.帮孩子树立自信。孩子嫉妒往往是由于不自信引起的负面心理。当父母帮孩子克服不自信的心理之后,孩子就会树立起正确的竞争观,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赢得对手,而且还会变得豁达起来,笑对人生。
4.正确评价孩子。表扬和鼓励是一把双刃剑:得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挖掘孩子的潜力;不当的表扬和鼓励,使孩子滋生骄傲,进而看不起别人。过分表扬和鼓励的孩子常常心胸狭小,目光短浅,看到优秀的孩子时,产生嫉妒心理。所以,父母对孩子不要过分赞赏,更不要过分指责孩子,应帮孩子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和同学之间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