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自力更生”……这些都是最朴实、最有力量的话,也是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宝贵箴言。可在错误生活观念的影响下,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还是“不劳而获好”,应让孩子多享受、少做事。
【案 例】
我的孩子叫付小兵,今年12岁了,上初一。孩子是独生子,被亲友等一大群人宠着、惯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孩子依赖性非常强,相应地,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别的孩子差许多。在周围的亲戚当中,没有一个孩子和他年龄相当,孩子一直在大人的过分溺爱、保护中长大。
一次,孩子参加了三天的夏令营,回来时一身脏兮兮的,活像一个乞丐。我发现,走时给他带了一盒罐头,他却懒得打开吃。这让我想起了那个“饼挂在脖子上仍饿死”的人。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对他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我们认为,孩子小,照顾他是我们应该做的,天经地义。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但还这样依赖人。以后,他如果上了高中,可能要离家住校,能照顾好自己吗?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很差,真担忧他以后的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依赖父母的孩子非常多,这是当前教育孩子的一个大问题。由于过于依赖父母,案例中的付小兵生活不能自理,事事依靠父母,完全失去了独立性。像付小兵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很难适应社会。“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爱孩子,否则,就是在害孩子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幸运的孩子们自然成了幸福生活的受益者。父母们都深爱自己的孩子,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孩子,不让孩子做一些艰苦费劲的事情。
生活中,父母不愿让孩子做家务,怕孩子累着;不愿让孩子作尝试,怕孩子出危险;不愿让孩子独立自主,因为他们还小……父母总有太多的“不愿意”的理由,而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父母们认为这就是“爱”,“祖”字辈的老人更是把溺爱孩子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
其实,只有经过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才觉得珍惜,才觉得香甜。生活就是奋斗,就是劳动,而不是仅局限于学习方面。有人做过统计,在影响成功的所有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率,而情商和后天的努力才最关键。
每一对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一条龙,而没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做一条虫。他们认为孩子只有学习好,以后才能找一份好职业,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由于对孩子的高期望值,父母们不愿意让孩子做一些事情,吃苦出力的活更是不让孩子沾,甚至连家务都由父母自己承包了。父母不为别的,就怕影响孩子的学习,结果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大为增强。
父母对孩子管得过多、过细,照顾得“毫无节制”,这其实是在“自作自受”。孩子渴了,他们立刻把开水端来;孩子想要一件衣服,他们不辞劳累,给孩子买来;孩子饿了,他们立即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
父母给孩子的一个信号就是:什么都不需要做,爸爸妈妈都会给我做好。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习惯成自然,当孩子需要独立时,父母的催促已不能起多大作用了。拖延、磨蹭、撒娇就是孩子对付父母的办法,父母往往都吃孩子的这一套,因为是自己的孩子。
而且,一个人依赖他人的时候,心里会有某种情绪,那就是感谢,但更多的是一种无能感在心里滋生。没有父母时,他们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怨恨、挫败。
父母不可能陪孩子走完人生的全程,孩子最后终究要走上社会这个大舞台,终究要靠自己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好在父母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可孩子已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不管什么问题,只要有恒心、善于改正,还是可以挽救的。下面的措施可为父母提供切实的帮助:
1.不要斥责孩子。孩子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父母造成的,父母“出力不讨好”,应该对此承担责任。因此,在生活中,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依赖性而斥责孩子,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而自怨自艾,更加不利于改变孩子的坏习惯。
2.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孩子的依赖行为,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树立孩子的信心,让孩子独立做一些最简单的事情,比如,自己穿戴和做简单的家务,等等。慢慢地,父母再让孩子做一些更复杂些的事情,以充分锻炼孩子的耐性和意志。
3.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孩子可能正在做着什么事情,父母不应再包办,应该观其行,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即可。
4.让孩子自己主动选择做事。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之后,应往深里做事情,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奇和发现。此举也促使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勇于探索,走上成功之路。
5.尊重孩子的努力。孩子的“劳动作品”,不论做得多么糟糕,父母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激励孩子可以做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