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回顾展的回顾
1997—1999写在纽约

美国东岸最重要的美术馆每年推出二十项左右专题展或个人回顾展。有的单项耗费无算(动辄逾百万、数百万)、策划经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毕加索、勃拉克立体主义展筹备近三十年)、牵动四方(一位画家的回顾展常得向各国美术馆或私人藏家商借作品)、一票难求(观众必须提前数月订票)。开展了,电台广播、电视报道、街头地铁布满图片广告,参观者则挤得赶集似的。

这些都不在话下。回顾展,不在于这位艺术家做了什么,而是他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中的意义和位置;也不在于呈示他如何画画,而在于做一个艺术家是怎样一个过程。那不是一个天才如何自我表现,而是如何自我完成。专题展的专题,也不仅是集中一个流派的作品,而是呈现这流派的源起和影响,它与其他流派的关系,尤其是,今天它仍在向我们掀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在当初可能毫无端倪,唯在这流派消失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在新的文化景观中浮现。

总之,逛美术馆,是观赏、开眼界,是人生的良辰美景;看回顾展,是思考、领悟,是我们常说的温故而知新。

不同的回顾展很难比较。它是知性的。它不一定证实你已经知道什么(大部分是名满天下的画家),而是为了提醒你所不知道的(名家或画派在回顾展里会显得相对陌生)。回顾展也无意给予定论(有资格被回顾者早就有所定论),反而是为了在回顾中再度发现并提出问题(被回顾者的价值就在于总是蕴蓄着有待开掘的问题)。回顾展的内容是严谨而准确的,编年,考证,组合,分类,在在有根有据,回顾展因此能够做到客观而开放:事实越具体清晰,证据越详尽难得,越不易构成教条,越具有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判断的可能性。美术馆的通常陈列多少有所侧重、缺失、不完整,必须靠某种安排予以平衡,因此讯息和效果难免是局部的、片面的;回顾展的意图是尽可能减少人为的意图,淡化既有的宿见,以尽可能完整无缺的面貌,使观者更自主、更真实地面对艺术家。比较之下,美术馆的画是在“接见”观众时呈现、表达自己,回顾展的画却是在同你的“交谈”中暴露、交出自己。回顾展是最高、最麻烦、最理想、最原初,也是最朴素的展示方式。

我记不清看了多少回顾展—以下开列一份我尚能记得的回顾展“菜单”,即兴回顾一番,姑且算是闲扯、聊天,不敢当作是评论。其中的画作我尽量少做描述,因为我不能代替诸位的眼睛。我不曾参阅各项回顾展的目录与说明,又从未在书堆里修习过美术史,所以尽管在学术与资料的严谨度、准确性方面刻意闪避,信笔书写之际仍时时感到惭愧:我不是学者,而是一个与大师素面相对、看得目瞪口呆的观者。这里提供的“偏见”,只是我私下的心得。我已记不得在现场或出馆后自己想过些什么,所以这是此时此刻的回顾。回顾展能在心中延续相当久长的回顾功能,以至真的变成个人的记忆和思绪。

但我不知道下面将会说出些什么来。

上图:晚年基里柯化装自画像(局部)。下图:基里柯《一日之谜》(局部),1914年,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Ep1dh4PhAAFnMFAKnjUkAFVz4PP3yHVMjnWN5gKnXOLgSBGd5X4okPW8RVE/zn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