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孩子厌学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学习用功,但学习成绩一直无法提高的孩子的案例。

有一位高二的女生小魏,语文、英文等文科成绩都挺好,基本上都在班上排名前三,但就是数学一直学不好,从而影响整体排名,大概在班里排十名左右。

从态度上说,她很爱学习,晚上经常学习到十一二点。由于数学成绩不好,她放学回到家后的大部分学习时间花在数学上。但是,数学考试成绩仍然不理想,150分的卷子,大概能考到90~100分。妈妈说孩子最大的毛病就是学习马虎,做过的错题还总错。

亲子关系良好。爸爸妈妈都是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知识分子,爸爸是通信工程师,收入颇高;妈妈是中学数学老师,收入稳定,受人尊重。小学、初中时是妈妈辅导孩子作业的。高中时由于数学成绩下滑,妈妈一辅导学习,孩子就会和妈妈有冲突,所以经过家人商量一致同意,改由爸爸辅导孩子作业。小魏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也不错。

为什么这个孩子在其他学科成绩、学习态度、外部环境均良好且在数学上花了大量学习时间的情况下,数学只能考90~100分(满分150分)?

经过分析发现,这个孩子数学偏科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从来不看错题。她虽然做了很多数学练习册,但是做过了就过了,从不回头看错题。这次错的题,下次还错。妈妈认为孩子马虎,其实不是马虎,本质上还是孩子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

第二,从来不总结、提炼,学数学就像学文科一样,靠背题、套公式。孩子也知道错题集、及时总结对提高数学成绩有帮助,但她就是不用。指导老师问她为什么不用这两个方法,孩子的回答很有意思。她说不看错题是因为看到错题就恶心难受。她小学、初中数学成绩其实还不错,初二时参加了全国数学竞赛。为了准备这个数学竞赛,她妈妈准备了大量错题集让她做,孩子每天除了正常学习,回到家还要做20~30道竞赛的易错题。这个经历让孩子万分痛苦,产生的结果就是,现在一看见错题就心烦、想回避,于是她干脆再也不看错题了。其实,这就是潜意识里对错题有了抵触情绪。

第二件事情是对妈妈有情绪性反应。因为妈妈是数学老师,所以妈妈从小就跟孩子说,数学要想学好,你就必须总结规律,要知道不同的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是什么题型,这样万变不离其宗,考试就不会差。妈妈天天在孩子耳朵边唠叨,导致孩子一听或一想到数学要总结就心烦。再加上小学、初中的数学相对简单,知识点不多,题型也不是很复杂,她又愿意花时间学习,所以数学成绩一直还不错,这也让她坚定了不听妈妈的也没错的想法。

但是这种靠背题、套公式的方法学数学,到了高中就完全不灵了。其实孩子自己也跟指导老师说,她初三的时候就感觉自己数学快学不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从初二开始数学就变复杂了,可能孩子底子不错,又能做题、背题,还没显现出在学习上的问题,到初三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第三,孩子对数学老师有情绪,认为老师偏心。她初中的时候,跟数学老师特别好,所以学数学的时候热情高涨,觉得学数学特别有意思。而到了高中换了老师,孩子觉得这位数学老师对女生有偏见。她说老师认为只有男生才学得好数学,所以上课的时候点人回答问题总是点男生,很少点女生。她非常希望老师能够点自己回答问题,结果老师总也不点她,她就有点负面情绪,觉得老师肯定是嫌弃她数学成绩不好。好不容易有一次老师提问,她却回答错了。结果这个老师就幽幽地来了一句,你看,我说女生学数学不行吧,某某还是尖子生,数学还这样。自此,她也觉得自己似乎没有学数学的基因,听课经常走神,学习效率就更低了。

这个孩子数学学习上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母亲和老师,尤其是对母亲有条件性的情绪反应。例如,看到数学错题就逃避,自动过滤掉数学学习要进行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学习策略和方法不科学。用背题和套公式的学习策略学习数学,没有真正理解核心概念和原理。另外,分析错题、总结习题都是把一个知识点从本质上吃透,是已经被验证的高效学习方法,但孩子由于情绪原因,一直无法使用这些科学方法。由于学习策略和方法上的问题,导致孩子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漏洞。

(3)学习信念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孩子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导让她有了“学习很重要”“要认真学习”的信念,并且养成了不放弃的性格,这种性格让她哪怕数学遇到学习困难,还一直在坚持,也愿意找指导老师寻求改进方法;消极的一面是,孩子认为数学老师对女同学有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对学习数学的认知,增强了她“女生学不好数学”的信念及对数学学习的焦虑。

(4)学习动机一直都比较高。孩子本身有较高的学习动机,也有想提升数学成绩的强烈愿望,包括晚上会花很多时间做练习册。所以这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在认知层面是倾向于愿意学习数学的。这也是她主动愿意找指导老师进行改进的原因。如果这个孩子学习动机没有了,改进起来会比较麻烦。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厌学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情绪原因、学习策略和方法原因、学习信念原因和学习动机原因(见图2-1)。

图2-1 孩子厌学的原因

(一)情绪原因

1.情绪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情绪是人的本能,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伴随着情绪。为什么情绪尤其是激烈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呢?

一个原因是情绪激烈时,大脑中掌管情绪的杏仁核区域高度活跃,血液集中,导致用于思考的大脑皮层区域供血不足,信息加工速度变慢。情绪对注意力、学习效率、学习速度、记忆质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均有显著影响。积极的学习情绪可以提升学习成绩,消极的学习情绪降低学习成绩。河北大学的一项针对初二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情绪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达到了27.2%。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1500多名初中生进行研究,结果也表明,心情不好对学习成绩有影响者占68.4%。

另一个原因是孩子在负面情绪下学习,会自动把学习和负面情绪建立联结,潜意识里会自动认为学习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情。下次再进入学习场景,会自动唤起这种负面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业成绩上的差异是认知、情绪和学习动机交互作用的结果。情绪是行为的原动力,情绪通过唤起孩子对某一件事情的动机,动机又引导并维持孩子的行为直到达到特定的目标。

2.学业情绪分类及影响

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与学业有关的主观情绪体验。学业情绪可以从愉悦度和强度两个方面划分为四种类型(见图2-2)。

图2-2 学业情绪分类(Pekrun, et al., 2002)

(1)自豪、高兴、乐观。强烈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类情绪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信念,如“我喜欢学习”“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我是爱学习的好学生”等,从而形成高效学习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这种情绪的影响非常明显。所以要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形成自豪、高兴、乐观的情绪。

(2)满足、平静、放松。这种情绪感受较舒缓,但是对孩子的影响渗透力强、影响持久。满足、平静、放松这些积极情绪对学习尤其重要,在这种状态下,大脑能思考更有深度的和更复杂的问题,孩子更容易形成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对学习的帮助巨大。任务越困难,如果想取得最佳绩效的话,孩子在生理上就越需要较低的唤醒水平,不能过于激烈。所以,孩子年级越高、学业越复杂,就越需要平静、放松的学习情绪。尊重、信任、欣赏和关心能给孩子带来满足、平静和放松的情绪。

(3)焦虑、愤怒、羞愧。这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感受强烈、来得快,对人的冲击很大。这种情绪主要来自、惩罚、批评、责骂和讽刺等。

(4)厌倦、无助、沮丧、疲乏心烦。这种情绪感受没那么强烈,但是会持续地影响孩子。

第三种情绪“焦虑、愤怒、羞愧”看起来很强烈,但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它,而是第四种情绪“厌倦、无助、沮丧、疲乏心烦”,它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学习。

如果孩子长期被笼罩在第四种负面情绪的气氛里,不仅会影响学习状态,也会对孩子的自我认识以及学习信念造成严重影响。孩子会慢慢形成一种低效的、消极的学习人格。具体表现就是做事情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拖拉磨蹭,不求上进等。如果孩子形成了这样的学习人格,再去改变孩子就很困难。

3.造成孩子厌学情绪的行为

父母以下五个方面的典型行为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为了孩子,父母可以放弃自己的事业,双休日可以不休息去陪孩子上辅导班,陪孩子练琴、学画,孩子的心理、身体上的压力大大增加,不自觉地把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从而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2)父母陪读,过分关注孩子。自从孩子上学之后,很多妈妈就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陪孩子写作业。但是父母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过度陪读会造成孩子缺乏自觉性,难以独立体验学习的过程。在陪读过程中,孩子体验不到独立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快乐,就难以独立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更别说培养对学习的内在兴趣了。

(3)过分督促孩子,全方面监督孩子。老是被人督促着学习,孩子非常被动,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家长的督促要着眼于孩子主动性的发展。不少孩子学习差、习惯差,往往不是因为督促太少,而是督促过分,使孩子失去了主动性。

(4)唠叨,大事小事都要干涉。在家长的絮絮叨叨、指责数落中,孩子绝不可能有积极、愉快、上进的情绪,很难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家长的唠叨,不停地催促、训斥,使家庭气氛紧张,孩子紧张,无法获得宽松宁静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条件性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学习。

(5)将孩子与他人比较,施加语言暴力。有的家长总是数落孩子,觉得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有的家长在孩子写作业偶尔松懈的时候,或者注意力不那么集中的时候吼孩子;有的家长在孩子没有取得好成绩、作业写得不整齐时辱骂孩子无能,对孩子大吼大叫,对孩子说“你什么都不行”“就不是块学习的料”,等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持续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在体验一件事情时,只有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才可能喜欢这件事;当这件事情让孩子觉得难受了,他会不自觉地远离这件事。家长若想让孩子爱学习,就不要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去制造孩子痛苦的体验,不要让孩子觉得我这个痛苦体验是学习带来的(比如,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批评、指责、唠叨孩子),否则孩子在潜意识里可能将这种负面的情绪与家长及学习建立条件性情绪反应,从而在潜意识里排斥家长的建议和学习。

(二)学习策略和方法原因

懂得有效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孩子学习效率高,学习质量好,学习过程顺利,学习成绩也不断提升。这类孩子能从学习中感受到更多愉悦、自豪的情绪,更加自信、自尊、自立,学习起来就越来越有兴趣,内在动机也越来越强。

不会学习的孩子学得苦,学得累,学得烦。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时心情烦躁、失望或焦虑,负面情绪丛生;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不能选择重要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由于孩子不会学习,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就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三)学习信念原因

学习信念首先包括学习观,例如,觉得学习无用,学习就是让人不开心的事,学习是痛苦的等。其次,学习信念包括对自我的评价,例如,我不是学习的料,我的智商不行,我记不住、脑子笨,我不会学习等。

不良学习信念的习得,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来源。

1.孩子个人判断失误

一般来说,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如学校、老师、家庭环境等,也有内部因素,如孩子的心理素质、对学习的投入度、学习方法等。但是有的孩子不能全面地分析原因,例如,有的孩子一味地把不喜欢学习归结于老师讲解不清楚,或者归结于学校环境不好,从而产生厌烦;有的孩子把学习不好归结于自己太笨、不适合学习等,一学习起来就觉得头痛、头晕。很多孩子缺少学习兴趣、没有信心,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消极的自我观念和形象在作怪。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说:“对于自我的怀疑会像瘟疫般弥散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最终妨碍我们发挥自身的潜力,导致不能成功。”他通过多年的研究提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对自己的能力颇有信心。他具有‘我能办得到’的态度。认为阻止他完成任务、达成既定目标的障碍常常是他自以为不能完成,而不是自己真正办不到。”

2.家长与孩子不良互动

家长与孩子不良互动包括学习过程中过多采用外部动机来激励孩子,让孩子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用负面语言刺激孩子,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学习情绪;给孩子不好的心理暗示,如“你跟你妈一样不是学数学的料”等。斯腾伯格认为,影响智力成功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权威人士的负面评价。可以看到我们的言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3.传统教育偏见或社会成见

传统教育偏见包括认为学习是痛苦的,例如,家长和老师经常告诫孩子要刻苦学习,没有刻苦就没有收获等。其实这些话也隐含一个意思,那就是“学习是痛苦的”。果真如此吗?我当然不这么认为。真正投入一件事情,其实感受的并不是痛苦,而是“福流”。

另外,还有一些社会成见对孩子的影响也比较大,例如,“女生不如男生后劲大”“女生不如男生有学数学的天分”等。

(四)学习动机原因

孩子天生就是学习高手,每个人天生就有内在驱动力。可以回忆一下,是不是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有无数个为什么,不停地跟在爸爸妈妈后面问问题,但有的孩子长大后变得不爱学习了呢?

其实这种变化跟家长的两个做法有关系。

1.家长对孩子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明天而不是今天

有些家长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去修地球,去扫大街。”“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功利性过于强烈。这样孩子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另外,家长这么说也隐含着一个意思,那就是学习对孩子来说只是任务,是没有乐趣的事情,只有未来的好大学、好工作才是有乐趣的事情。孩子对知识和学习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作苦差事。

2.父母用奖品、钱等外在手段奖励孩子的学习

从前有个老头,安静地居住在一个院落里,可总有一群附近的小孩来骚扰他。他们恶作剧地往老头的院子里扔石头,惹得老头发怒,然后一窝蜂地跑掉,第二天再来扔石头,乐此不疲。过了很久,老头觉得再凶巴巴地发火也没用,就另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一阵石头雨后,老头和颜悦色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说:“欢迎你们来玩,从今天起我会给每个扔石头的孩子10块钱。”小孩们一听都高兴极了:“干坏事还给钱?真是太好了!”第二天小孩们来到老头家,又是一顿扔,然后每人又得到10块钱。第四天就不一样了,孩子们扔完石头后每人只得到5块钱。过了两天更少了,老头只给每个孩子2块钱,孩子们对待遇的降低都不满意,石头也不好好扔了。接下来老头更过分了,连屋都不出,一分钱都不给了。孩子们这叫一个气:我们辛辛苦苦地扔石头,他还不给钱,不给他扔了!困扰老头已久的问题就此解除了。

其实,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动机。小孩恶作剧是很单纯的内在动机,他们从中获得了极大乐趣。老头巧妙地把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也就是活动成功了,本身就是对个人最好的奖励。老头以给钱的方式使动机发生了改变,让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之后再将外在动机消除,使得小孩没了动机,不愿意再做了。

学习本身是有乐趣的,学习之后有收获,人获得的价值感会更高。

但是一些家长可能由于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或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己觉得学习苦,或者自己小时候被弄得不爱学习了,就认为孩子也一定觉得学习是苦的。于是,为了激励孩子学习,给孩子奖励金钱、玩具,这样无形之中,就把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动机转移到外在动机上了。而家长又不可能无限地、永远地次次给孩子奖励金钱或玩具,即使次次奖励,孩子对奖品的欲望可能也越来越高,导致家长无法满足他。当家长不再提供奖励了,或者奖励的东西不是孩子感兴趣的了,学习的外在动机被移除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了。

另外,这种奖励方式,同样有一个深层的暗示传达给孩子,那就是学习是没意思的,只有金钱、玩具这些外在的东西才是有意思的。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爸爸妈妈们不能一味地强调或觉得孩子的动机越强烈越好,一看到孩子做事情动机不强烈就焦虑。研究表明,过于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中,注意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学习效率。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曲线(见图2-3):①并不是动机越强,做事情的效果就越好,动机和效率水平是倒“U”曲线的关系,即在中间值效率最高,超过一定的动机水平后,效率会下降。②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一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一些。因而从事较困难的任务时,动机强度水平低一点比较好,不要过于关注结果。③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因人而异。对有的学生来说,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高一点更为有利,但对于另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最佳水平低一些更为有利。

图2-3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曲线 G55xpyxQ8L2otMMHQY0w0i+g7CFr3tsfZ8Mtf1VTuIFVCaRe4U11sdRnTiq5Gf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