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文】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疼,烦热亦解。
【注释】 赤芍与白芍,汉代不分,《神农本草经》通称芍药。南北朝始有赤、白之分。金代,成无己“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之论对后世影响极大。自明代始,本草记载将其分列,沿袭至今。赤芍药:今简称赤芍。破血:活血力强也。烦热亦解:烦热亦能解,可引申为解烦热。
赋文的原意是:赤芍既善破血而疗腹痛,又解烦热。赤芍清泄凉散,赋文虽道出了其主要功效,但仍欠全面、精准。其次,赋文将其列入寒性类药,而实则微寒。
【来源】 毛茛科植物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等的干燥根。
【药性】 苦,微寒。归肝经。
【性能特点】 苦能泄散,微寒能清,专入肝经,清凉散瘀。既清肝火凉血,又活血化瘀。集凉血热、清肝火、散瘀血于一体,凡血热、血瘀、肝火,无论单发或并发皆可酌投,尤宜血热有瘀或血瘀有热或肝火夹瘀者。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清肝火。治血热出血兼瘀,无论热病还是内伤均宜,常配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等,如《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治胸痹心痛,常配丹参、红花、川芎等,如验方冠心二号。治瘀血经闭,常配丹参、红花、土鳖虫等。治瘀血痛经,常配当归、川芎等,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滋血汤。治月经不调,常配川芎、当归、生地黄等。治癥瘕积聚,常配土鳖虫、莪术、三棱等。治跌打损伤,常配当归、苏木、红花等。治肠痈,常配金银花、连翘、红藤、大黄等。治痈肿疮毒,可配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治肝郁化火,常配牡丹皮、栀子、柴胡等,如《校注妇人良方》丹栀逍遥丸。治肝火上炎,常配龙胆、夏枯草、车前子等。
【用法用量】 内服用量为6~15g,煎汤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因其苦而微寒,故经闭、痛经证属虚寒者忌服。反藜芦,忌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