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简称《药性赋》,题李东垣(1180—1251)撰。成书于金元,盛行于明清,直至今日流传千年而不衰,向被视为中医师带徒学习中药的启蒙读物,即使在今天仍然是学习中药的辅助读本。据今人考证,是书并非一人之作,也并非完成于同一时代。总体来说,《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总赋”,即寒热温平四赋,为明代严萃撰于弘治(1488—1505)中期,明代熊宗立在“取”入本书时略有改动;二是“珍珠囊”或称“韵语珍珠囊”包括“主治指掌”,为明代严萃在金(或元)代李东垣著作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三是“韵语珍珠囊”的补遗部分和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品、米谷、蔬菜等九部的药物,为明代熊宗立撰写。全书最终由熊宗立编著而成,成于明弘治辛酉年(1501)。
本书的编著主要涉及由金到明的三位著名医家,分别是金(或元)代的李杲、明代的严萃与熊宗立。李杲,字明之,号东垣,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人物,著作中常体现金代名医张元素的学术思想。严萃,为明代浙江嘉兴世医,字蓄之。熊宗立,明代医学家,名均,字宗立,又字道轩,号勿听子,晚年别号元山道人,福建建阳人,精于医学,旁通道家学说与历法,著述颇多。因全书最终由名医熊宗立编著而成,而其晚年别号为“元山道人”,故在是书现存早期刊本之序后署“元山道人识”字样。由此可初步认为,本书的原作者虽涉及李东垣等三人,但最先撰成总赋的是明代世医严萃,撰成全书的是明代名医熊宗立,而李东垣只是其中“韵语珍珠囊”文稿的奠基者。后世在翻刻、传抄过程中,未详事实,遂将编著者归于李东垣一人,实有托名之嫌。虽如此,本书仍沿袭既往之习惯,将原编著者题为金代李东垣。
本书虽包括三大部分,但其核心内容是“总赋”。它以赋文形式,赅要地叙述了二百四十余种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由于其文字简练,深入浅出,易诵易记,非常实用,故与药性歌括、汤头歌括一样,一经问世就备受中医药界青睐,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流传至海内外,翻刻、注释、解读代有所出,历四百余年而不衰,为启蒙、普及、推广中医药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鉴此,本书仍以“总赋”为内容进行诠解。
总赋为韵语编成,虽言简意赅,颇便于初学者诵记,但因其撰成于数百年前,不免给读者的学习理解带来了诸多不便。一则有些用语不够通俗易懂,不易被初学者准确理解;二则由于历史的原因,致使少数品种混乱,或同名异物合一,或一药异名重述等,令人莫衷一是;三则拘于赋体简约之文句,不能对所论药物从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等展开全方位论述,实有以点概全之憾;四则中药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药学及其各个分支学科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赋文原已受当时中医药学发展水平所限,再加上由问世至今几百年来未汲取新见解与新成果,故对药物性效应用的概括既不完备,又不前沿,不利于当今学习者对赋文所论药物,有一个符合现代临床中药学崭新水平的全面了解与精准掌握。鉴此,特在对原赋文进行逐字逐句注解的基础上,又撷取各药的现代研究新成果、新经验,从药物的来源、药性、性能特点、功效应用等加以充实补正,并运用本草考证手段对品种混乱者加以考据澄清,以达承前启后、与时俱进之目的,并冠名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白话解读本》。
所谓白话解,即应用现代文辞释解赋文所论药物或涉及的内容。此次诠解,首先是注释赋文,既紧扣赋文原意,又谨遵古今汉语之文法、中医药学之理论与成果,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其次是评价赋文,即根据现代中医药各学科的发展水平与认识,评价赋文的是非曲直,或褒扬其优长,或针砭其不足;或细究其原本,或深研其内涵。力求中肯有据,避免虚妄臆度,进而提出问题,以呼应后文的药物详细解释。其三是详释赋文所论药物。药物之所以具有各种功效,是因其各具独特的性能特点。药物的性能特点是其效用的核心,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基础。每一味药的性能特点,统领其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环环相扣,互为印证。鉴此,在释解时,首先简述各药的来源与药性,接着详释其性能特点、功效主治与配伍应用,最后陈述其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等。性能特点力求言简义准、理验并举;功效应用包括功效、主治病证、配伍用药,力求精练翔实、实用有验;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力求体现量效、法效、使用宜忌间的辩证关系,以全面展示药之所能,药之所用,药之所害,为谙熟掌握、精准应用药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