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文】 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注释】 凉:清凉、清解也。
赋文的原意是:栀子清心、肾之热,治鼻衄最宜。首先,赋文指出栀子能清心、肾之热,实则是清解心、肺与三焦之热,而未及肾也。其次,赋文虽指出治鼻衄最宜栀子,但未明言此因其凉血止血之故也。其三,栀子善清利膀胱与滑利二便,又能除烦解毒、利湿通淋,而赋文则未言。其四,栀子外用尚能散瘀消肿而赋文亦未言及。
【来源】 茜草科植物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
【药性】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性能特点】 苦寒清利,屈曲下降,入心肺三焦经。既清心肺三焦之火而泻火除烦解毒、凉血止血,又清利膀胱湿热与清泻滑利大肠,导湿热火毒外出,利小便、缓通便、退黄疸。捣烂外敷能散瘀血而消肿止痛。药力较缓,虽味苦而不燥湿,但能缓泻。既走气分,能清泄气分热;又走血分,能清泄血分热。清热泻火不如石膏,长于凉血解毒、退黄、止血、滑利二便。
【功效应用】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治热病心烦,初期心烦懊
,常配豆豉,如《伤寒论》栀子豉汤;中期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知母等;后期热未尽而阴伤或复感外邪郁胸,常配豆豉等。治心火移热于小肠,常配生地黄、木通、生甘草、竹叶等。治脏腑三焦火热证,常配连翘、黄芩、黄连、黄柏等。治淋证涩痛,属热淋者,可配萹蓄、木通、车前草等,如《和剂局方》八正散;属血淋者,可配白茅根、石韦、海金沙等。治湿热黄疸,常配大黄、茵陈、黄柏等,如《伤寒论》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治血热出血,常配黄芩、白茅根、小蓟、槐花等。治痈肿疮毒,常配金银花、黄连、大黄等,如《中国药典》栀子金花丸。治跌打肿痛,单用生品,捣烂外敷。
【用法用量】 内服3~10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生栀子长于清热泻火,姜汁拌炒治烦呕,焦栀子及栀子炭常用于止血,栀子仁(用种子)功善清心除烦,栀子皮(用果皮)兼清表热。
【使用注意】 因其苦寒滑肠,故脾虚便溏食少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