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名与作者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翻刻、校订、补遗及注释,版本甚多,名称各异。或曰《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或曰《药性赋》,或曰《药性赋白话解》,或曰《药性赋增注》,或曰《〈药性赋〉注释与兽医临床》,或曰《药性赋新编》,或曰《增补药性赋白话解》,或曰《药性赋评注》等。众多版本各有长短,诸多注解各有千秋,本书力求择善而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1958年10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众多版本中,将质量较好的清代王晋三重订刻本铅印刊行。重订者王晋三,是清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晋三乃其字,本名王子接,江苏苏州人,其习儒之余,究心医术,深思力学,所治多效,潜心于医经、本草,著名的《得宜本草》即出自其手,并重订了《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迨至1987年,在第二版第12次重印时,又由陈立行先生点校,错讹较少。此版本品质较高且易得,故遂将其选为本书的底本。同时,选择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明代熊宗立编撰、王今觉点校注释重订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为主校本,并参照其他相关版本,使本书的编著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正文的编撰
本书仍按赋文原体例将其分为寒性、热性、温性、平性4章,每章前有过渡语,章后有总结语。其中寒性药67味,热性药63味,温性药56味,平性药69味。药物的先后顺序均按赋文原顺序排列,共计255味。
原书的分类,虽有商榷之处,但为保持原貌和原体例,本书不予改动,只在注释时指出其当今公认的药性。
赋文将两药并述者,除鸭头血外,一律采用分释而赋文共用,如枳壳与枳实、葛根与柴胡、大蓟与小蓟、小草与远志、木通与猪苓。
赋文所论药物今已分为或含两药,且所论与所分药物效用均相合者,共用赋文而分释,如杏仁分苦杏仁与甜杏仁,决明分决明子与石决明等。
赋文所载药物因今法禁用而须替代者,先释赋论药,后释替代品,如犀角与水牛角、虎骨与狗骨等。
赋文将药重列者有两对,即川椒与秦椒、槟榔与大腹子。前两者同在热性类,均属花椒;后两者分列于温性类与平性类,均属槟榔,皆维持原貌而分释。
各药除新补的水牛角外,均按名称、赋文、注释、来源、药性、性能特点、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分项撰写。其中:
名称:使用现行通用名,以示规范。与原文不符者,在注释中说明。
赋文:照录药赋的原文。
注释:分注文与释文两部分。注文,即对原文中的疑难字词进行注释。释文,首释赋文原意,次对文句所论进行简评,以启接后论。
来源:源于植物、动物者明言其源于何科及药用部位,矿物者只明言其源于何类矿物,由加工而来者则明言其源于何种半加工品。
药性:简释其味、性、有毒无毒、归经等。
性能特点:结合赋文概要其性能特点。
功效应用:首列功效,次述主治病证及药物的配伍应用。
用法用量:按先内服后外用,简释用法用量。所示剂量,多指成人一日量。
注意事项:结合性能特点,简释其使用注意。
此外,在个别药之后还设附注,补述正文未尽而又必须说明的相关问题。
三、附录的编撰
将原附的十八反歌、十九畏歌、六陈歌、妊娠禁忌歌除原文照录外,并按源流、释义、评按顺序简释,以供参考。
经过数月的笔耕先成初稿,尔后再经月余的反复推敲与修订而定稿。本书汲取了古今本草名家特别是恩师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等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以及现代研究成果。全书内容丰富,文句精练,科学实用。希冀它的出版能较好地适应中医药各专业的专科、本科、研究生,以及师带徒传承等教学工作之需要,能对喜爱中医药的广大读者学习中药知识有所帮助,能为中医药知识的广泛普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即将付梓之际,谨向指导我研习讲授临床中药学与临证悬壶的恩师颜正华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鼎力支持本书编写的诸位同道致以诚挚的谢意!
笔者撰写此稿虽尽心竭力,多方求证,但因水平与能力所限,挂一漏万者难免,诚望同道斧正为盼。
常章富
2019年6月于北京惠新里本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