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注说明

《医经解惑论》,日本内藤希哲撰,成书于日本享保十六年(1731),刊行于日本文化元年(1804)。共三卷:卷一为伤寒杂病、外感内伤、阴阳脉法等一般医论;卷二论伤寒六经,虽未逐条诠释,但能归纳大意,择其要点而论;卷三重点讨论治法,串解大意。

内藤希哲,字师道,通称泉庵,日本信州松本人,生于元禄十四年(1701),卒于享保二十年(1735),是江户中期后世别派医家。著有《医经解惑论》《伤寒杂病论类编》二书,其学术思想颇为当今汉方家所重视。

希哲自幼酷爱医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希哲初读《万病回春》,试方不验而生疑感,继读《内经》《难经》《本草纲目》、金元百家之作及内外妇儿各科医书,遍求日本诸家秘方验方,疑惑未解,便寻得《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废寝忘食研读,并参阅诸家之注,然后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在此基础上重读《内经》《难经》,深刻领悟中医的思想体系。其后又得《金匮玉函经》,深为仲景书的散乱而叹惜,故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类编次,订正错杂,博采众说,间附己见,而成《金匮玉函经类编》。后又撮其大意,分题释疑,命名为《医经解惑论》。希哲博极群书,上自《内经》《难经》,下至中日先贤诸家,无所不求,不唯旧注,沉思力索,反复实践,融会贯通,直至领悟其本质。这种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方法,迄今仍值得借鉴。

学术见解上,希哲首先提出“五经一贯”“三书本一”。希哲曾明确提出医家当以《素问》《灵枢》《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为五经,认为五经有一贯之旨,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正洞视了四经之理,“诚四经之总括”。治医之道当先通四经之大体,乃向仲景之书,“十有六卷之文,谙记精识,不遗一字,更善融会贯通”“于是读四经,则其义莫不明晰而符合矣”“然后读诸书,则其是非得失,尽彰彰如分黑白;临诸病,则其虚实死生,皆瞭瞭如辨水火,而放手施治,乃得十全之功矣”。

希哲还主张《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三书本为一书,即《伤寒杂病论》。《玉函经》同《伤寒论》大同小异,《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之末六卷。反对《伤寒论》专为伤寒设、《金匮要略》为杂病专书之说,认为仲景书是一部万病之全书,“前十卷万病通治之活法”“后六卷但附录前十卷之余裔”。为此他的著作是合三而一,以《玉函经》为参考,以《伤寒论》为主体,糅入《金匮要略》有关内容。如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全书总论,将痉、湿、暍列于太阳病中,将百合、狐惑、阴阳毒列于坏病中等。虽未能将《金匮要略》的全部内容糅进,且其编次是否真与仲景书原貌接近尚不可知,然此举大胆果断,在汉方医学中堪称开编次仲景全书方法之别径。

希哲还提出“六经括百病,以法类方证”。“万病虽多,而感于外者不过六气;伤于内者,不过饮食劳倦七情;而至其为病,则不过于在表里上下而为虚实寒热也。”仲景之书“正欲穷万病之本源,极万病之变态,尽脉证治法之枢机”。为此他研究整理的方法是以六经为纲,六病为纬,辨病、治病之法为目,以法类方证,重新编次。《医经解惑论》上卷主论医理,中卷论六经大意,下卷专论六经病治法,如“约渗法”“约治虚法”等。如此归类,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六经括百病”之旨昭彰易见。又指出,诸方虽不足以愈诸病,然深得其本旨,可以见病知源,临证“或直用其方,或加减用之,或准其方而用后贤之方,或效其法自制方”。并介绍临证经验,“二书固无眼目小儿科等方论,而今遇此诸病,详其脉证以六经方法治之,得效如神者甚多。且《痉病篇》中无桂枝加附子汤、乌梅丸证;《疝气篇》中无八味丸、当归四逆汤证……而予用之取即效,起危废者数百人。”希哲深达仲师奥旨,善用圆机活法,经验丰富,论述贴切。

希哲精通五经,深研金元明清名家医著,临床经验丰富,其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在日本尚属先驱。若说日本研究《伤寒论》是以古方派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东洞为其核心人物,东洞60岁纂成《类聚方》,希哲年长东洞1岁,30岁前后便著成《金匮玉函经类编》《医经解惑论》二书。当时日本研究仲景书者尚少,甚者连《金匮玉函经》是何书尚不知晓,有学习者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此情形下,希哲能系统、深入地进行研究,实在难能可贵。然当时他的著作和学术思想尚未被以古方派为主流的汉方界所重视,等到这部洋洋洒洒十余万字的《医经解惑论》正式刊行,已是希哲去世10余年后的事情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点校注评《医经解惑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内藤希哲在中医临床汇通整合方面的包容性与延展性是不可小觑的,其心境与眼界之广,足以称得上是18世纪中医世界里的“一代宗师”。相比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四川本土逐渐成熟并发展起来的扶阳学派,远在18世纪上半叶,日本的内藤希哲就早已有预见性地指出:“凡阳为热,正气也,生气也;阴为寒,邪气也,死气也。故厥阴受邪,阳虚阴胜者,唯当务助其阳以退其阴,虽其阳复作热之时,而不可遽用寒剂,以伐其阳也。盖其作热者,以死阴尚伏于里,未尽去故也。其死阴留伏之深者,间有用助阳药,其病反增剧,治者宜尚果毅,务助其阳,则死阴尽退,生阳自归原,而其热亦自去矣。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理中汤丸、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甘草汤、吴茱萸汤及诸补阳之药,随证择用……若用助阳之药后,阴阳否格、冷热不和者,当调和其阴阳,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及诸调和阴阳之方,随证择用……故阳虚而阴不虚者有矣,未有阴虚而阳不虚者也。此补阴之所以必兼补阳,而补阳之所以不必兼补阴也。”

又如20世纪的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举世闻名的“阳气津液论”,亦早被内藤希哲一语道破:“是以仲景开口则言阳气,言胃气,言津液,其或言阴气,言营卫气血,亦不外斯阳气津液也,人身之至宝莫大焉。”而胡老对于辨证论治实质的揭示,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也与前之所述内藤希哲“六经括百病”的思想不谋而合。又如徐灵胎类方、郑钦安三焦一元论、温病“火郁发之”、后世“寒温一统”、姚氏伤寒、祝味菊本体疗法……皆莫不如此。故余每阅此书,未尝不会心赞叹,亘古之妙,足可穿越时间与空间,当下神交!

由上可知,希哲既不同于后世流散之杂学,也不同于考证派专事训诂笺注,与古方派尊仲景而贬《内经》《本草》,重《伤寒》而轻《金匮》,法方证而疏理论,也大相径庭。他立足于经典著作的根本理论,统一仲景三书,并参考金元以后医学,密切联系临床实际,着重阐发仲景理法方药的真髓,在汉方医家中是别具特色的。

鉴于国内目前尚未出版过《医经解惑论》,内藤希哲的学术体系亦不为国人所知,遂湮没于无尽茫茫之医海,未免是一大遗憾,故余不揣冒昧,抱着无愧于作者、对得起读者、服务于临床的态度担负起了这部书的校注任务。佛家禅宗有云:“千年暗室,一灯即明。”但愿此书的出版能为中医界增添一份新的生机与希望。

此次整理校注,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馆藏日本文化元年(1804)出云寺文治郎皇都书铺崇古堂刊本为底本,校勘以对校、本校、他校为主,酌情运用理校,具体问题的处理,见以下各点。

1.底本为竖排繁体字,本书皆改为横排规范化简体字。

2.对原书予以重新标点。

3.书中原注释性文字于文中作宋体小字以示区分,校注者按语则以楷体小字穿插于行文之中。

4.对于书中出现的明显错字、俗字、误字(包括笔划有误,刊刻有误等)、异体字、古字予以径改,不出注。

5.原作者内藤希哲于书中引录他书之文献,部分出现阙漏或改动(未影响原义),今据原底本予以部分改正,不出校记。

6.对些许疑难字词和背景知识做了注解与补充,依校注惯例,书中文言虚词不予注释。注音则以现代汉语拼音方式。

7.各序末原刊印章,今删。

8.原书三卷末“医经解惑论卷之上终”“医经解惑论卷之中终”“医经解惑论卷之下终相饭堀阿纯书”今亦删。

9.原书中表示上下文的“右”“左”径改为“上”“下”。

10.原《医经解惑论》卷之上、中、下目录分别见于卷上、中、下之卷首,今将三篇合并为一,置于全书之首。

11.需要注意的是《医经解惑论》上卷的《伤寒杂病论原始》一篇,为了便于读者区分《素问·热论》《难经·五十八难》与作者所述原文,今特将《素问·热论》《难经·五十八难》原文作楷体以示区分。

由于校注者水平及条件有限,错误及纰漏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谭素娟.内藤希哲及其论著[J].辽宁中医杂志,1989(6):12-13.

信阳 内藤希哲师道 著

男 内藤绎泉庵

东都小岛瑞伯玉 同校

远江鸟海宽玄达 PCpETiAjryG3qe3CGTYt1lB3pDMI4stubMla0IPEFoFfwsaNtCXZDKWS37TUhS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