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余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等,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要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如果自己也有这样的缺点,就去改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孔圉)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芝草兰草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密林中,不会因为没有人观赏就不芬芳开放;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自己高尚的节操。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所以神定气安;小人则心胸狭隘、患得患失,故时常忧愁烦恼。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被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去开导;不到他想说却无法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如果他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就不要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时间像流水一样,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一直在不停地流逝。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学过的知识经常在实践中使用,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有远道而来的朋友探访你,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早晨领悟了真理,晚上死去都可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工匠要想将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一定要坚决果敢。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德行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君子可以与他人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上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军队的统帅可以改变,但是一个人的志向不可以改变。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家语·致思》
与人交往,要赞美对方的长处,避免说对方的短处,这样交往才能长久。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论语·子路》
如果管理者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吃粗粮,喝冷水,把手臂当作枕头,也会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君子言语要谨慎,做事要勤劳敏捷。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的态度是,既要听他说的话,也要考察他的行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与他相伴。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知道羞耻,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现在的人以为仅仅给父母吃好穿好,把父母养活,让他们衣食无忧就可以叫作孝顺了,但是人也饲养犬马,如果内心没有一份对父母的尊敬之情,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年轻人在家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时,则要遵从长辈;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了这些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再去学习知识学问。
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有四种道德:实行德义时坚定,接受劝谏时柔顺,得到官禄时戒惧,修养自身时谨慎。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曲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曲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与朋友交往时,说话要算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不修养品德,不讲求学问,听说有合宜的行为却不去做,有不好的行为却不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啊。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会远离别人的怨恨。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至于仁者,就是要想自己站稳,也要帮助别人站稳;要想自己腾达,也要帮助别人腾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不怕没有职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就会失去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也不说错话。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论语·述而》
我是鼓励他的上进,而不是肯定他的不足,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更正错误以求进步,就应该鼓励他的洁身正己,而不要抓住他过去的缺点不放。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谈什么礼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还谈什么乐呢?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一样呢?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就不会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輗(牛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軏(马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一样,怎么能行走呢?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他的父亲死了几年之后,他依旧还是像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
不迁怒,不贰过。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错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就礼节仪式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论语·为政》
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多看别人行事,把你觉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行,这样就可以减少后悔。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当子女的要做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你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去教别人才能发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还不清楚。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才会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对知识理解得不清楚,才会不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为仁行善,那么仁德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注意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一贯经历,考察他的秉性习惯,一个人还怎么能藏得住呢!一个人还怎么能藏得住呢!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人如果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会近在眼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谈论真理。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笨啊。